新旧时光里的汪村

方锦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黟县渔亭汪村是中华沃土之上,众多以汪姓命名的村落之一。它位于渔亭镇西南方向通向江西瑶里公路线上,距渔亭镇政府4.5公里,村南西与休宁、祁门接壤,北面与本镇楠玛村接壤,是一处三县交界地。自远古以来,村民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为生,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文化、技艺和生活习俗。迄今,每年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村民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事活动,祈求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传统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神秘村落。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传说公元308年春,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频繁,世族门阀纷纷避乱南迁,十余万人涌入新安郡,也就是后来的徽州。其中河南颍川郡荀子后裔荀简一脉到了黟县,在渔亭西南九华里的地方停了下来。观其地势,如若再往前走,古道崎岖,皆是崇山峻岭,野兽出没,危险重重。这里虽人烟稀少,但山峦叠翠,地势开阔,水源充足,空气清新,有滩地近千亩。荀简决定家族随从二十余人就此安身立命,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荀氏家族后生、下人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搭建土墙茅舍,开荒种地,辟出优质水田百余亩,山地若干,耕读并举,过着自给自足的悠闲生活。次年秋天,已然古稀的荀简,望眼一片金灿灿的稻谷,喜出望外,继而又顿生乡愁,中原战乱并未消停,颍川自然是回不去了。遂请工匠在村口古道上建造一座层高8米的木制八角亭,并开采本地红石,铺设凉亭台基,雕刻“颍川口”碑文,立于凉亭南侧,并将居住的荀氏村落命名为“颍川里”,村落对面山脚下的河流称“颍川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荀简因此活到一百余岁,无疾而终,仙逝以后,荀氏一脉在颍川里继续开枝散叶,鼎盛时期人丁近五百口,坚持以农耕为计,世代延续。三百年后,荀氏在颍川里突然销声匿迹,其缘由至今无法考证,或再度迁徙,或毁于瘟疫。无论荀氏的消亡是否一场悲剧,还是另有去处,但他们毕竟奠定了汪村最早的雏形及其文化起始。一千六百年后的民国时期,有村民在汪村村口挖出刻有“颍川口”三个大字的红色石碑,无疑见证了汪村远古的历史。虽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无法找到这段历史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时至今日,颍川口,颍川里,颍川河这些地名,一直被沿用。</p> <p class="ql-block">       时间又过去了五百余年。南宋靖康之变以后,公元1130年,有汪姓一族从临安钱塘江乘舟逆流而上,过富春江、新安江进入渔亭码头,选择颍川里聚族而居,赞叹这里风光无限,风水极佳,地有灵气,据说这是徽州隋朝末年英雄汪华一脉。自此,颍川里改称汪村。虽然荀氏家族早已不复存在,但村后茂密的森林依旧遮天蔽日,村前山脚下的颍川河依旧清澈见底,水声潺潺,大片荒芜的土地依然可见稻田的轮廓,农耕的痕迹,似乎告诉汪氏一族,这里曾经是块耕作的肥沃土地,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或许汪氏一族便是冲着这个来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汪氏一族勤劳智慧,开始大批喂养耕牛,牲畜,打造农具,疏通灌溉水源,开辟大片大片的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逢天公作美,风调雨顺,稻田年年喜获粮食丰收。这在“八山半水一分田”的徽州,汪村竟成了山谷里的米粮仓。外乡姑娘纷纷嫁入汪村,村落也迅速壮大起来。为祭祀祖先汪华,祈盼来年五谷丰登,村落每年正月都要举行一种“游太阳”的大规模活动。随着时光的流逝,汪氏逐渐接纳了异性的迁居,在其周边形成了吴村、李村、潘村等多个自然村落。</p> <p class="ql-block">       到了明朝初年,汪村有一后生汪满田,学得一手木工活,尤其木雕技艺精湛,时常奔走四乡八邻建造祠堂、房屋,雕刻牌匾、花鸟神兽于其间,非常受人待见。满田的妻子春花是从隔壁李村嫁过来的,不仅貌美如花,还心灵手巧,善做家务美食。因汪村不缺大米,春花将秋收后的新米和当年芝麻洗净后晾干炒熟,并在厅堂下的石磨上研磨成粉,香气四溢,极为诱惑,或做成米糊上桌为菜,或直接食用,非常美味。有时也装进荷包,让丈夫满田捎去干活充饥。满田告诉妻子说,这个米粉确实很香,也好消化,但带去外边吃,还是不太方便。春花说,是不是可以用糖油搓拌,做成米糕烘干?就方便携带了。满田认为这个办法可行,但最好要用糕模。随即便从柴房找来几段一尺余长的木料,通过锯刨,在上面雕刻出两寸见方,图案精美的各色糕模,有玉如意、聚宝盆、麒麟、瑞狮、花鸟、十二生肖等。春花兴奋不已,用糕模压制出来的米糕,因加入芝麻,黝黑发亮,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再通过炭火烘干,香甜可口,装盘待客,携带外出都极为高档。受春花的影响,很快汪村家家户户都开始制作这种米糕,有村民称其“春花糕”。很快“春花糕”的制作技艺陆续传遍渔亭大小村落,此后渔亭家家户户在年关都要制作这种米糕,后被称为“渔亭糕”。到了明末清初,黟县的徽商离乡之际,途径渔亭码头,都要捎带大量的渔亭糕,以备不时之需,也作馈赠礼品,寓意吉祥如意,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渔亭糕传承至今,已成功申报非遗项目,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经典美食,被赞誉为“远古的压缩饼干,可吃的美味食雕”。汪村作为渔亭糕的发源地,世代相传,始终坚守着它的传统制作工艺,以告慰先祖的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       汪村作为深山产粮地区,在战争和动乱年代曾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率领湘军来徽州祁门驻扎,指挥部虽设在祁门洪家大院,但其中有一支精锐部队驻扎在渔亭汪村,离指挥部较近,究其原因还是看中汪村那片稻田。曾国藩提出“守城不如守山”的策略,这不仅可以加强防御,更让部队 能够及时得到后备补给。湘军和太平军曾在渔亭发生过一场激战,太平军终因补给乏力,最后导致匡王赖文鸿、奉王古隆贤两王战死,溃不成军的惨败局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8年底,川军第五十军在青阳与日军交战,重创之后退守渔亭,军部设在汪村村口的骆驼峰脚下,通讯营和军需处分别设在汪村的几栋老宅里,同样也是看准了汪村这一片稻田。村民得知这是一支抗日的部队,当年纷纷捐粮捐物,还不惜把闺女嫁给官兵。抗日战争结束后,许多不愿意打内战的川军回家的回家,逃跑的逃跑。仅留在汪村参与农耕的川军就达十余人,今天汪村依然生活着一群五十军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汪村和全国农村一样,走向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其时村落已经迁入许多杂姓,但村里的老人还是习惯经常聚集在一起,讲述着旧时光里的汪村农耕故事,传授年轻一代如何使用传统的农具,如犁、耙、锄等。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汪村每年照例举办“开秧门”、“稻香节”等民俗活动,使得农耕文化在汪村得以很好的保存和延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农耕已经难以致富。自2000年始,汪村年轻人十有八九外出打工,田地几近荒芜,收成微薄。摆在汪村两委面前的课题非常严峻,是继续保守传统的农耕模式还是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迈进?</p> <p class="ql-block">       黄卫果是土生土长的汪村人,1990年入伍,1992年退役后外出江浙沪一带打工并进入企业管理层,收入丰厚,见多识广。本着对家乡汪村的热爱,他谢绝继续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回乡扎根农村,为家乡建设出力。2021年,在汪村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黄卫果以全票当选汪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黄卫国深感责任重大,知识和阅历改变思维,他认为,汪村绝不能抛弃这片耕种了一千多年的稻田,但又不能死守传统的生产方式,不变肯定没有出路,讲一百个计划不如一次真抓实干。黄卫果果断提出,将汪村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黄卫果书记的这一决定得到了村两委和村民的一致同意,也得到了渔亭镇党委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随后,汪村党组织开始全面领办生态农业发展合作社,全村千亩土地尽数流转入合作社。开辟“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合作社不仅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帮助村民掌握最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采用机械化育秧插秧,引进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自动调节灌溉量,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证了作物的生长需求。此外,合作社还推广了无人机植保技术。推行稻油轮作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多措并举,筑建了一条党支部领办、党群共建、抱团发展、规模经营的共赢之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合作化的道路也打开了“村企合作”大门,合作社与县工业园区的太古风华酿造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无害化种植,合作社提供管护、种植等服务,企业进行统一收购、加工,进一步提升农作物附加值。太古风华酿造有限公司将联合村合作社共同建设可视化绿色车间,打造观光式生态基地、沉浸式体验生产区,形成产研学一体式古法酿造产业谷物供应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合作社带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汪村两委聚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引导全体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通过村内道路硬化、绿化和美化,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同时,还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徽州传统文化,讲好汪村历史故事和现代创业奉献事迹……。古老的村落终于焕发出了新时代强大的活力。2024年上半年,汪村被评为省级和美乡村。 </p>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汪村还是省级贫困村。可今天的汪村,村民富足,村集体积累也从五年前每年不足一万元逐年提升到现在的每年80万元。</p><p class="ql-block">       走进汪村,旧时光已经成为记忆和故事。在新时光中,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和体验,春日菜花黄,可留春景图,夏日荷花香,做个采莲人,秋日千亩稻浪此起彼伏,仿佛置身金色的海洋,冬日温暖的阳光映照在闲适的村落,呈现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田园和人家的和谐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方锦华,黟县作家协会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