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徐德玺,字启兴,男。1956年5月生于贵州省台江县,1982年1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并留校任教,1986年11月调到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设计院(现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2016年6月从四川公路院退休后,开始学习写作,发表《东海路奇遇记》、《奋进“隧”月》和《冰雪喜旅》等散文。</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蜀道人之歌</p> <p class="ql-block">蜀道人之歌</p> <p class="ql-block"> 从"五丁开山"到"筑路兴川",从"地无寸铁"到"高铁时代",从天堑崎岖到通途万里……</p><p class="ql-block"> 四川人民对于"开路"的执着,早已标注在蜀道变迁的历史篇章中。</p><p class="ql-block"> "百步九折萦岩峦,以手抚膺坐长叹"。</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道,承载着蜀人"走出去"的殷殷夙愿。</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四川交通的发展,是一部力图冲破盆地封闭意识、打通对外联系的奋斗史。四川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四川交通实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通"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p><p class="ql-block"> 蜀道集团,源蜀而生,因蜀而兴,带着历史与时代赋予的使命,用执着与开拓、深情与勇气,让新时代蜀道畅行四方,让纵横交错、不断丰富的路网成为释放强劲动力的生命之网,这是蜀道人传承精神与血脉给川蜀大地书写的散文诗,是献给川蜀大地最美的一幅画,更是蜀道迈向前方的时代之印。</p> <p class="ql-block">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商周以后,古蜀道陆续开拓,历经千年、跨越万里,形成宏大的交通系统,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千百年来,古蜀道不仅仅连通了关中平原与巴蜀大地,还构建起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交融大通道,连接起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蜀道</b>是指由长安穿越秦巴山地到成都的道路交通体系。它是秦汉隋唐时期国家的官驿大道,是元明清时期北京通往大西南的"连云栈道",是当时中国西部的经济文化大动脉。因元朝之前,自秦岭之南皆属广义的蜀地,故曰蜀道。《后汉书·张霸传》也有"蜀道阻远"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秦汉隋唐时期的蜀道是大一统国家创建、发展与繁荣昌盛的基地,是司马相如、司马迁、李白、杜甫等文学艺术巨匠成才的摇篮。国都长安与天府成都是蜀道文化带上的"双子星座"。</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以蜀道为基地,依托北方黄河流域完成了中华文化的第一次大整合。</p><p class="ql-block">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奥秘,就是开凿了秦蜀栈道,吞并了四川盆地。同时,秦国修筑起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构建起“关中—汉中—蜀中”的“天府之国”,自西向东完成了统一大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谓蜀道?</b></p><p class="ql-block"> 传统意义上的蜀道,指从周秦汉唐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翻越秦岭、大巴山,经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网络。其中,蜀道秦岭段主要有故道(陈仓嘉陵道)、褒斜道(唐宋改道后在明清时期又称"连云栈道")、傥骆道(又称骆谷道)、子午道与阴平道;经汉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米仓道与荔枝道,号称"北五南三"。因蜀道许多地段蜿蜒于秦巴山地的河谷险峡之中,须伐木架栈行走,故蜀道在明清诗人笔下又俗称"栈道"。栈道是战国时期就出现的一个地理语汇,就是指秦岭、大巴山之间的蜀道。</p><p class="ql-block"><b> 蜀道是如何开凿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 蜀道最早通行的是故道(陈仓嘉陵道),绝大部分地段是在先民沿着嘉陵江河谷自然踩踏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王国维认为青铜器铭文《散氏盘》中的"周道",至少在商周之际已经通行,故道迂回偏远,但基本上可以沿河谷地行走,交通成本较小。但蜀道的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诸多地段,须经过险江峡谷,无路可行,于是先民们发明了架设"栈道"这一交通形式,即在临江石壁上开凿栈孔,插木为梁,立水为柱,架设桥阁以通行,即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通信中所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当然这只是栈道的一种主要形制,其他栈道还有千梁无柱式、老虎嘴式(凹陷式)等。东汉初期,朝廷诏令拓展褒斜道,东汉时还在位于褒斜道南端出口之地开凿了一个人工山体隧道"石门",据学者研究,系世界史上第一个人工开凿的山体隧道。"石门"东西两壁,镌刻有自东汉至明清历代大量题刻,其中著名的汉隶《石门颂》、魏碑《石门铭》就在石门摩崖石刻之中。据史志记载,这一隧道是采用"火焚水激"的办法开凿而成,即用木柴将山石烧红,再泼上冷水致使岩石炸裂,再开山凿洞。但秦汉三国时期的这种"栈道"近水架设,一旦山洪暴发,很容易被洪水冲毁,大致从元代开始,栈道修建有所变化,某些路段由插柱架桥的"栈道"改为以土石为主的"骗道",即在山上开挖土石成道,盘山而上。因为避开洪水冲毁而将"骗道"盘旋升高,有的路段甚至高至山顶,因此险峻程度相较之秦汉国栈道有过之而无不及。</p><p class="ql-block"><b> 蜀道的历史作用</b></p><p class="ql-block"> 蜀道是中国古代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于王朝中央统治西南地区有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意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及其在国家反分裂、捍卫国家统一进程中,蜀道也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如清代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战争中,清廷曾多次下诏维护川陕蜀道交通畅通,以保证运送粮草军饷运输。在清代,蜀道还是内地通往川藏的交通要道,中央使臣入藏及其西藏宗教领袖去北京觐见清帝,都要取道蜀道一线行进,蜀道在维系西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方面同样有重要的交通意义。雍正十二年(1734),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护送达赖喇嘛归藏即取道陕川蜀道过川入藏,著有《奉使纪行诗集》《西藏行纪》。同时,蜀道还是连接西北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蜀道自陕西宝鸡向西北可经陇山、天水、兰州,连接西北丝绸之路西行至河西走廊去青海、新疆,向西南可经散关、益门镇沿连云栈道经汉中、广元进入川滇,连接西南丝绸之路进入缅甸、印度。</p> <p class="ql-block"> 央视在两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十周年之际,记录片《巅峰之路》摄制组导演席国乐11月15日采访我时问:“为何蜀道难于上青天?”我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和施工难度等方面回答后,联想到2024年9月12日四川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破万公里,达到10051公里,成为国内第三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的省份,冲动学习填得。</p> <p class="ql-block">七绝•蜀道(新韵)</p><p class="ql-block">徐德玺(成都)</p><p class="ql-block">千年梦想已实现</p><p class="ql-block">蜀道如今登上天</p><p class="ql-block">百姓文人齐颂赞</p><p class="ql-block">新局力谱畅行篇</p><p class="ql-block">感恩《蜀道》刊登拙作《沁园春•蜀道》</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4日于蓉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沁园春·蜀道(新韵)</b></p><p class="ql-block"> 徐德玺</p><p class="ql-block">蜀水巴山,三大断裂,四江奔南。</p><p class="ql-block">望七十二岭,剑门雄霸;</p><p class="ql-block">贡嘎雪域,横亘山巅。</p><p class="ql-block">绝壁三峡,渝东天险,</p><p class="ql-block">南部乌蒙把路拦。</p><p class="ql-block">地灾乱,叹崩滑冻害,地震频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穿险阻出川,</p><p class="ql-block">引无数先贤克难关。</p><p class="ql-block">敬蜀巴先祖,凿修栈道;</p><p class="ql-block">汉唐使者,茶马藏川。</p><p class="ql-block">地主国华,十八军长,</p><p class="ql-block">率部西征开路先。</p><p class="ql-block">俱往矣,看当今蜀道,铺上青天!</p> <p class="ql-block">青藏、川藏公路</p> <p class="ql-block">徐德玺词,张琮松书。</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沁园春·蜀道</b></p><p class="ql-block"> 徐德玺</p><p class="ql-block">蜀水巴山,三大断裂,四江奔南。</p> <p class="ql-block"><b>三大断裂:</b>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和川滇南北向构造带。</p> <p class="ql-block">中国三级阶梯</p> <p class="ql-block"><b>四江奔南:</b>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这四条江由北向南流。</p> <p class="ql-block">流域水系图</p> <p class="ql-block">望七十二岭,剑门雄霸;</p><p class="ql-block">贡嘎雪域,横亘山巅。</p> <p class="ql-block"><b>七十二岭:</b>剑阁县的七十二剑峰,中含剑门关。</p> <p class="ql-block"><b>贡嘎雪域,横亘山巅:</b>贡嘎山、横断山。</p> <p class="ql-block">中国山脉图</p> <p class="ql-block">成都至拉萨山垭、谷底高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绝壁三峡,渝东天险,</p><p class="ql-block">南部乌蒙把路拦。</p> <p class="ql-block"><b>乌蒙:</b>乌蒙山</p> <p class="ql-block">地灾乱,叹崩滑冻害,地震频繁。</p> <p class="ql-block"><b>地灾:</b>地质灾害</p><p class="ql-block">四川地质灾害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8日阅成都理工大学“【攀登志】张倬元:以生命之澎湃,绘地质之图章”的报道后得知地质灾害术语出于恩师张倬元教授。</p> <p class="ql-block">为穿险阻出川,引无数先贤克难关。</p><p class="ql-block">敬蜀巴先祖,凿修栈道;</p><p class="ql-block">汉唐使者,茶马藏川。</p> <p class="ql-block"><b>蜀巴先祖:</b>栈道在先古开明蜀王时代开凿,《战国策》记载开凿栈道的时间在三千年前即已“栈道千里,通于蜀汉”。</p> <p class="ql-block"><b>茶马藏川:</b>川藏茶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雅安,西至拉萨,最后达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四千余千米,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古道上的斑斑印痕不仅记录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与恶劣的大自然相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也记录着各族人民的开放意识,记录着汉、藏、彝等民族源远流长的情谊与历史关系。</p> <p class="ql-block">地主国华,十八军长,</p><p class="ql-block">率部西征开路先。</p> <p class="ql-block">张国华将军</p> <p class="ql-block">地主:中国人民解放军戏称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为地主。</p> <p class="ql-block">打通雀儿山歌词</p> <p class="ql-block">成都至拉萨公路及</p><p class="ql-block">川藏北线、川藏南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b>西征:</b>解放军一面进军西藏,一面修筑公路。</p> <p class="ql-block">川藏公路泸定大渡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俱往矣,看当今蜀道,铺上青天!</p> <p class="ql-block"><b>青天:</b>回应诗仙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 <p class="ql-block">徐德玺,恩师孔德坊教授</p> <p class="ql-block">评论选编</p> <p class="ql-block">吴涤平老先生(今旦,95岁,家父徐大宾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徐大宾,吴涤平</p> <p class="ql-block">刘志泉先生(汶川县三江乡现代秀才)</p> <p class="ql-block">刘志泉(后排左二),徐德玺(后排右二)</p> <p class="ql-block">刘志泉(右一)</p> <p class="ql-block">朱筱枫女士(蜀道集团宣传部副部长)</p> <p class="ql-block">张琮松先生(贵州省台江民中初中同学,著名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张琮松,徐德玺</p> <p class="ql-block">徐德玺,张琮松,刘朝勇,王小平</p> <p class="ql-block">刘红兵(成都理工大学83级学生)</p> <p class="ql-block">刘红兵(后排右三)</p> <p class="ql-block">谭认女士(我爱人)</p> <p class="ql-block">徐德玺,谭认</p> <p class="ql-block"> 致敬为蜀道铺上青天付出智慧、汗水、鲜血和生命的先辈和同行!感谢央视导演席国乐先生“为啥蜀道难”的问题,才有我冲动创作的激情!感恩潘昌基、张秀林和张明福先生对本作品的悉心指导!鸣谢蜀道集团任小康先生和朱筱枫女士的认可!感谢家人的大力支持和朋友们的鼓励!</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徐德玺</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8日于蓉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