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十一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终章)</b></p><p class="ql-block">【题解】</p><p class="ql-block"> 本章将“言”“知”和“行”三者合为一处作统一论述,是对《老子》一书五千言的“道”论进行知识论的总结,与首章宗旨相互呼应。</p><p class="ql-block"> 从文本的叙述结构上看,本章先言“言”,次言“知”,再言“行”。于“行”,又再作申论,而归之于天道,终之于圣道。这样的叙述安排,使全书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完成了老子以天道谕圣道、以圣道化人道的完整表述。</p><p class="ql-block"> 《老子》首章横空排出“道可道,非常道”六字,其中即已涉及“道”“常道”和“言”三个贯穿全书始终的概念。在那里,老子挑明了“言”与“道”及“常道”的关系:用言语来叙述“常道”,不存在任何障碍,“常道”可言、可教,可书于文契,可铭于钟鼎,它的基本形态就是教条。“道”则不然,它本质上难以用语言表述,勉强以“言”说“道”,也只不过如佛家所谓“假言说法”,是不得不借助语言来传达“道”之精义,以求达到“善人”(成全人、渡人)的目的,使人或事物成其所成、是其所是,但若受言之人得鱼犹不能忘筌、过河还不能弃筏,则有关“道”的一切言语便转而成为空洞的说教,去道已远。因此,《老子》首章之六字已经规定了《老子》全书五千余“言”与“道”和“常道”的关系,也范围了这些“言”的“信”与“美”的价值。为此,老子于本章作出的总结论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p><p class="ql-block"> 不过,对于老子的这句话,今人的解读颇令人困惑。纵观各家注释,或谓“真话不好听,好听的不是真话”,或谓“真实的言辞不华丽,华丽的言辞不真实”,或谓“真实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真实”,或谓“诚信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诚信”,或谓“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可信”。大约自有白话译文以来,老子的这句话便被人做类似的解读。如高亨译作“诚实的言谈则不华丽,华丽的言谈则不诚实”,任继愈译作“真话不漂亮,漂亮的不是真话”,张松如译作“真诚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诚”,字虽异而意同。陈鼓应踵前人之迹,译作“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颇有定鼎之效,后来注家引为典范,陈陈相因。</p><p class="ql-block"> 然而,仔细忖度上述注家对该句的训解,不免令人疑窦顿生。将“信言”释作“真实的言词”或“真诚的言词”,将“美言”释作“华美的言词”甚至“漂亮话”,这样的训解合适吗?从逻辑上看,在《老子》全书缺少相应铺垫的情况下,这种解释只有不与老子思想产生冲突才可信,只有不与常理相背离才能服人。然而,<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凡是真实的言词必不华美,凡是华美的言词必不真实”</b>,这样的判断着实令人有不踏实的感觉,因为其间的对立关系会使得“真、善、美”在现实当中永无统一的可能性了,这显然是荒谬的。仅从《老子》一书本身所述之“理”与所言之“言”的关系上看,上述结论就说不过去。鄙意以为,《老子》一书的语言已经自带美感,其有关“常道”之论,或更进一步,即便是“假言说法”的有关“道”的言语,不是也真的很美吗?难道这些美言都不足信吗?所以,一定要弄清楚,老子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做如此的自我否定的。</p><p class="ql-block"> 或者有人会说:“老子所言,指的是凡俗世界的通常情况,与自己的‘道论’无涉。”若果真如此,那么,但凭这一句话,也足可以将《老子》一书定格为逻辑不能自洽的庸俗之作。《老子》一书纵横捭阖五千言,若于终章如此收笔,几近匪夷所思了。</p><p class="ql-block"> 要想解决上述困惑,恐怕还得回到先秦至汉的典籍中,弄清“信言”和“美言”的实际用法。检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典籍,其中的“美言”一词,一直有褒、贬两种用法。褒义的“美言”指完美、至善之言,如《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扬雄《法言·寡见》:“或曰:‘良玉不雕,美言不文,何谓也?’曰:‘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桓宽《盐铁论·卷七》:“夫称上圣之高行,道至德之美言,非当世之所能及也。”《卷九》:“故不知味者,以芬香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为乱耳。”桓谭《新论》:“夫言行在于美善,不在于众多。出一美言善行,而天下从之,或见一恶意丑事,而万民违,可不慎乎!故易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所以动天地者也。’”“美言”的这种褒义用法是其主流。贬义的“美言”指粉饰、不实之言,如《孔子家语·卷八》:“美言伤信,慎言哉!”陆贾《新语·辅政》:“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p><p class="ql-block"> 在《老子》中,“美言”出现于六十二章和本章,其用法即有不同。在六十二章,“美言”指“赞美之词”,在老子学说体系中显然有贬义,因为老庄均主张“无己”“无功”“无名”,邀誉、求赞不是道家所主张的行为。正因为老子于该章的此等用法,影响了人们对本章“美言”意涵的判断。其实,本章的“美言”指“完美的言词”,即“希言”“不言”,只有这样的言词,才足以周遍地概括本来不可言说的“道”。如此,“美言不信”就别有意涵,必不同于以往注家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这里又出现了如何理解“信”和“信言”的问题。其实,古语中的“信”,不光有“诚”义,用以表示人的主观态度,更有“信用”“准时”“有规律”之义,用以表示客观事实。如《管子·任法》:“如天地之坚,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时之信。”这样的用法不胜枚举。《老子》此章之“信言”,即如此种用法,实指“可征信的言词”,也就是能够再度用经验事实证明的言词,它所对应的是“规律性的事实”。然而,万物皆流,从“道”的立场上看,显然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完全等同的,因此,有关“道”的言词也自然不可能再度完全被具体的、确凿的事实所证明,这一点,与“常道”恰好不同——前已一再说明,“常道”是那种只要满足其假定前提,便可以反复得到验证的定理、公理、共识,科学定理是其中最典型的知识类型。所以,本章老子言“美言不信”,其实际含义是:大美之言,以其不言、希言,所以是无法按照常规予以征信的。这样一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语,就自得其理论高度,同时与《老子》首章之论相互呼应。鄙意此必为老子此章立言之本意!</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老子》一书中有关“道”与“常道”的言论,贯穿着一个始终不变的思想脉络:<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贵“因”,“常道”贵“信”</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更准确的表达是:合于“道”之“道德”,贵“因”(因循,因地制宜之意);合于“常道”之“常德”,贵“信”。所谓“玄之又玄”的“玄德”,是就“道德”而言,非就“常德”而言。科学家最懂“常德”,圣明的政治家应有“玄德”】</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b>统观老庄之言,“因”字于道家至为关键,当然,道家也不排斥“信”的客观存在。老子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情);其精(情)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庄子言“夫道,有情有信”,都表明两位道家宗师对“道”与“常道”或对“因”与“信”的同等兼顾。在《慎子》书中,有两段议论可用以分述“常道”和“道”的这两种不同特点以及对待二者的不同态度。《慎子·威德》所言之“公”,即属于“常道”的范畴:“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同样,在《慎子·因循》中,慎子又强调了“因”对于“道”的意义:“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庄子》书中对“因”的发挥已经达于至境,使之最终成为道家思想系统中的最重要概念之一,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终极体现(参见拙著《庄子内篇引归》)。</p><p class="ql-block"> 了解了“信言”和“美言”<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不信”和“不美”的真实意涵,便可以明了老子本章立意的本旨,是在对自己五千言“道论”的自我否定。这种否定是根本性的,是对语言与“道”之间所存在的无法消解的内在张力的终极肯定,也是对世人在面对以语言形式所传达的所谓“真理”提出的终极警示:在“道”的意义上,语言无法准确传达其精义;即便有某种看似周遍的言语(如“希言”或“不言”)貌似能传达“道”的信息,但这些言词仿佛也是不可征信的、不能验证的——此处用“仿佛”二字,意谓其实是能验证,但这种验证是在流动的世界中所做的不拘一格的验证,是那种“不是验证的验证”,属于“知不知”“行不行”的范畴,其终极的对应命题,自然是“无为而无不为”。</p><p class="ql-block"> 就此,老子的话题又重新回归到“知”的问题。正是由于有关“道”的“美言”的不可征信性,老子、庄子都主张“无知”“知不知”,如十章:“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七十一章:“知不知,上矣。”当然,这种主张不独道家为然,儒家亦然,名家亦然,释家亦然。《论语·子罕》有谓:“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里仁》亦有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卫灵公》亦谓:“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在孔子这里,其所谓“一”,几近于“道”;其所谓“知”,相当于“常道”。至于主张“万法唯识”“转识成智”的释家,主张“智者寂于是非,故善恶有别;明者寂于去就,故进退无类”(解见拙著《名家四子引归》)的名家,也同样在根本宗旨上将“无知”与“道”相对应,将“有知”与“常道”相对应。凡进入“无知”境界的问题,均属于“不可征信”的问题,故老子曰“知者不博”,是为“道论”之要旨所在。</p><p class="ql-block"> 上述“知”与“言”的问题,反映在现实事物当中,就属于“名实关系”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古人一直都有极为清醒的认识。在《诗经·唐风·采苓》中有这样的描述:“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因此,位居先秦思想界主流的各家各派都对“言”“名”和“实”及其关系有所论及,而道家基于“道论”所建立的“名实”观,对儒家、名家的影响又极大。</p><p class="ql-block"> 在讨论了“言”与“知”之后,老子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一语,将话题推向“行”的层面,并进而将“天之道”与“圣人之道”相贯通,为“人之道”的化育指明了方向。这样,由“知”而“名”,由“名”而“言”,由“言”而“行”,老子于本章以寥寥数语贯通了当时学界有关知识论的所有重大议题,而且还全部给出了正面的、肯定的答案,若非站在知识论的塔尖俯瞰整个知识疆域,遍览其间由名谓而生之“万事万物”的生生灭灭,洞察人类所有知识问题的本质,是绝对无法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借用《刘子·审名》的一段话,来引申老子“道论”当中所涉及的“名实关系”,或许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老子》一书的知识论底色以及它与儒、名、墨、法诸家的学术关联:“言以译理,理为言本;名以订实,实为名源。有理无言,则理不可明;有实无名,则实不可辨。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实由名辨,而名非实也。今信言以弃理,实非得理者也;信名而略实,非得实者也。故明者课言以寻理,不遗理而著言;执名以责实,不弃实而存名。然则言理兼通,而名实俱正。世人传言,皆以小成大,以非为是。传弥广,理逾乖;名弥假,实逾反。”刘子所言,不仅于“常道”为是,即便于“道”之言谓,不亦宜乎?由此可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斯真言也!</p><p class="ql-block"> 【原文】</p><p class="ql-block">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可以反复征信的言语并不完美,完美的言语是无法反复征信的;了知于道的人知识不一定渊博,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了知于道;至善之人不会追求益多,追求益多的人未臻至善。所以,圣人不积藏外物。所为越是为人,其为越是为己;所与越是与人,其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与:给予】</span>越是与己。天道之行,有所谓利而无所谓害;圣道之行,有所谓为而无所谓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以下所附6则当代注家本章白话译文,其表达的思想主旨,均与《老子引归》不同,供参考比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附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陈剑所著《老子译注》本章译文,供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真实的言辞不华丽,华丽的言词不真实。有知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无所知。至善的人不加争辩,争辩就不是至善。圣人不积藏,帮助他人越多,越能得到他人的支持。给予别人越多,就会有更多的人归附。天之道,就是使万物获利,而不损害他们。人之道,帮助他人而不与之争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附2:天地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的张远山所著《老子奥义》。该作者自称创立新庄学、新老学、伏羲学,解密伏羲太极图。出版相关著作多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可信的进言必不华美,华美的进言必不可信。知晓尊道贵德的圣君不欲博闻仁义礼,博闻仁义礼的俗君不知尊道贵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善于治国的圣君不欲多知仁义礼,多知仁义礼的俗君不善治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圣君不事积财,越是为人谋利,自己越是富有;越是给予他人,自己越是多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所以天之道,利人而不害人;人之道,为人而不争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附3:清华大学2010年出版的高亨《老子注译》。高亨为当代先秦典籍注解名家。特录其本章译文于此,仅供参考比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子说:诚实的言谈则不华丽,华丽的言谈则不诚实。美善的言谈则不巧辩,巧辩的言谈则不美善。有真知识的人可能不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识。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物,他尽量用财物帮助人,而自己却越加富有;尽量把财物赠给人,而自己却越发增多(因为得到众人的支持)。圣人这样做,是效法天道的。天之道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之道是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附4: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当代注解老庄名家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之译文(其译文对当代注家影响巨大,纷纷效仿),供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行事,施为而不争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附5: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汤漳平、王朝华《老子》译文,供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真实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人不善良。真知道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是真知道。圣人无所积藏;施利于别人,自己却更富有;给予别人,自己却更丰富。因此天之道,有利于物而无所损害;人之道,有所作为而无所争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附6:齐鲁书社1998年出版当代《老子》著名研究者张松如著《老子解说》。</span></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真诚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诚。善良的人不巧嘴,巧嘴的人不善良。实懂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不实懂。圣人是不积蓄的:尽都照顾了别人,自己便愈富有;尽都给予了别人,自己便愈繁多。所以,天之道,有利于万物而无所迫害;人之道,施为于众庶而无所争夺。</p> <p class="ql-block">《老子引归》(商务印书馆,2024年9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庄子内篇引归》(商务印书馆,2023年1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名家四子引归》(商务印书馆,2024年1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先秦诸子引归之《老子引归》《庄子内篇引归》《名家四子引归》合集(京东、当当网等平台有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