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乡土文学的成功实践——田华小说集《望鹑觚》印象</p> <p class="ql-block"> 在一次本土文艺交流活动中,田华老师十分郑重地请我为她即将出版的小说集《望鹑觚》题写书名。当时她手头已有好几位书法家的墨迹,挥毫者不乏名家,可她总感觉不理想。她说,字写得自然是好,但是没有写出她要的那种感觉。这种情况下,她鼓励我试一试。也许是缘分使然,我一边与田老师交谈,一边顺手捉起笔,用她喜欢的两种书体写下了“望鹑觚”三个字。这三个随性而就的字后来登上了田老师大作的扉页。几个月后,当田老师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小说集双手捧给我的时候,我像接住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我听到了他在人世间的第一声啼哭,心中顿时欢喜又酸楚。 </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我茶余饭后的正常功课,因为喜欢,《望鹑觚》我用心读了两遍。田老师笔下鲜活生动的各色人物,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热烈纯朴的情感,一个个故事背后引人深思的思想指向,对本土语言精准娴熟地运用,令我为之感叹。 鹑觚者,实有其地,史有其名,秦时置县,历汉、魏、晋、隋、唐等时期,历史的滚滚尘烟终究无法湮灭其文化的久远和厚重,这片土地蕴含的元素,是丰富多彩的。《望鹑觚》以鹑觚原为生发土壤,搜罗加工原型素材,以皇天厚土为基构筑框架,左勾右连,塑造了一群富于生活气息的人物,凸显了一处颇具特色的精神高地。</p> <p class="ql-block"> 《望鹑觚》中的静海不仅仅只是个出家僧人,这个人同他名字里的“静”字一样冷峻、沉默,他追求一种旷达的生命状态,舍弃的尤为深沉。“海”字,则充分诠释了静海一生的舍与求,以及对生命过程深刻的理解。这个海一样深沉的男人内心深处的亲情、爱情、乡情和家国情怀,如海一般深沉伟大。那个善良、老成、本分的外乡人——炒面客,一诺千金,把一份责任担在肩上艰难行进。炒面客是一个受尽委屈和冷落的人,他从未渴望得到什么,只想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静海法师最终以圆满正觉给小说画上了句号,只留下了“从来处来,往去处去” 的禅语。 </p><p class="ql-block"> 《野鸽子》中的老黑是从前大男子主义农民的代表人物。“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烂训是这类人的精神宗旨,他们是忠实的执行者。这篇小说为我们再现了从前西北农村生活的落后状态,肩扛担挑爬沟溜渠的生产场景如在眼前。一家人仅有的十五元六毛钱被野鸽子攥在手心,在五黄六月因挨打而离家出走,爱粮如命的老黑放下了庄稼农活,东西南北地找了几回野鸽子,这其中的情和爱该如何解读,以及后来野鸽子回家之后老黑的复杂表情和心情……在田华老师的笔下,均以排瓦苫屋的忆事模式层层递进讲述,活生生再现出来。这使我这个七零后也有同命同悲之感!回忆自己也曾不愿背山上的麦捆,把它愤怒地扔下沟渠,像扔掉了一个不愿背负的包袱一样潇洒地扬长而去,后来跟野鸽子一样又不敢回家,半夜后偷偷溜进门时,才发现父亲和母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对着一碗干面在等待。只是我的父亲不是老黑,对儿子并没有动手,等我吃完面后,训诫了一个时辰,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和不易,也就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 《午后有秘密》逼真地再现了孩子的童真无邪和大人的精明自私。真善美与恶俗丑的鲜明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人性就赤裸裸地暴晒在六月六日正午的阳光下,发焦发烫,无法收拾。 《就这么往前熬》描写了十分现实的农村生活。首先推出了一家有事,百家齐帮的和谐画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谁家有屁大点事都会家喻户晓,因为物资短缺,邻里之间借面借盐,鸡蛋换醋,穿衣吃饭,头疼脑热诸事都会相互帮衬,作品很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主人公孙玉英是个硬气人,不但硬气,而且聪明、能干,是典型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先觉者的象征,她在矛盾(尤其是心理上的斗争)激化到极致后,毅然决然地行动起来,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熬成了稀缺珍贵的雪梨膏,并且一家不落地送出去。这真是一个硬气的作家讲了一个硬气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硬气的女人,传达了一种硬气的精神。 时代的影像是模糊的,唯有文字才能留存清晰。</p><p class="ql-block"> 从《解家队伍》到《秀清》再到《明月惊鹊》,还有《一座叫梁满仓的桥》,这些篇什看似独立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均是立足社会变迁大背景下的动态性架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错综复杂,关系交织穿梭,一一读之,更会让今天的我们深知当下的生活来之不易。 </p><p class="ql-block"> 在《就想喝一碗羊汤》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入局,以羊汤为引,把平凡工作岗位上的父亲形象从低处慢慢拉到了高处。朴素的生活,对家人的爱护,对工作的负责,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忠诚,层层递进的叙述和描写,处处渗透着一个女儿对父亲真切的情感和崇敬,也完成了对一位革命老干部精神世界的准确诠释。 </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生活中如果没有女人之间的种种纠葛,这世上的男人们估计都是神仙了。《双双对对》中的双双和对对,是一对同父异母的苦难姐妹,却有着不同的婚姻,不同的遭遇,还有后来不同的儿女。田华老师用犀利的笔刀,对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妯娌关系逐一进行了精微透视,解读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同时将当下社会的人情冷暖揭摆于众。</p><p class="ql-block"> 《换牛记》对包产到户政策实行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人性的贪婪、欲望过后的良善、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依次进行了描摹,生活感十足。生活就是柴米油盐、一团乱麻,亲情就是血缘关系和物质之间的维系。在今天这个经济利益维系一切的时代里,物欲横流,文化已经成为烂瘸的孝经,良莠不齐的人心已经与古老的鹑觚原越来越遥远了。 田华老师的这本书,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我的祖父曾在民国二十三年,推着手推车,牵着一头毛驴逃荒到了邵寨(古称鹑觚)。在距离中心小学三里地的村子里生活了十二年之久,父亲曾在那里上了初小。其二就是,邵寨乡1979年推行的包产到户工作,是时任县委书记宋清杰同志当时交给刚由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调任邵寨公社书记的父亲的一项政治任务,父亲常常给我讲鹑觚的由来和故事。与《望鹑觚》一书的邂逅,于我而言,冥冥中自有一种缘分所在 。 </p><p class="ql-block"> 《望鹑觚》以真实生动的场景、浓郁的乡土魅力、朴实的语言文字和贴近生活的朴素抒情,展开了一部历史感充足的乡土文学画卷。华丽的词藻在这里是找不见的,只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如讲故事一般表达思想、计量空间,把鲜明的人物形象纳入其中,细腻塑造,展现底层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和善良。</p><p class="ql-block"> 田华老师的小说也有新乡土文学的特点,动态地反映了中国北方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得到了广泛的空间展示。田华老师的表现对象已经不仅仅是乡村生活,而是向乡镇、县城,城乡结合部发展;人物身份也从农民扩展到知识分子、企业家、乡镇干部、艺术文化人、脱产农民工等等。对于生存环境的反映也是田老师新乡土文学风格重要的特点之一,如《斤二两左右的来两条》《火烈鸟》《燕郊之夜》三篇,从窑洞、土坯房,写到平房小洋楼、现代化小区等,其中生活方式变化更为激烈突出,如从茅厕到卫生间的变化,把城乡一体化的社会进程表现得很到位。总之,《望鹑觚》一书所反映的时代性、思想性、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元性等,极好地呈现了时代当下,反映了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田华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具有正能量的文化传播者,这些她的作品最能说明问题。《望鹑觚》中炒面客送赛虎上大学时令人动容的殷切嘱咐,《一座叫梁满仓的桥》中烈士父母与部队干事的真情对话,其实都是作者本人具有人间大爱的体现。在文坛备受关注的她,当借时代文化之东风,扬鹑觚古原之深韵,以凌云健笔书写盛世华章,愿她溯流而上,再创佳绩,为本土文学的发展再添一石,再筑一基! </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王大鹏,汉族。别署老禾。生于1977年。曾获平凉市二届崆峒文艺奖,灵台县首届皇甫谧文艺奖。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员,甘肃(印社)金石篆刻研究院研究员。平凉市美术馆特聘书画家。平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灵台县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灵台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灵台县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有诗歌及文艺评论散见于报刊。主持灵台县老禾画馆日常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