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最美高等学府——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初冬影像录

格致古社

<p class="ql-block">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被誉为“东方最美校园”可不是我说的,而是网络上流传的赞美之词。</p><p class="ql-block">随园校区位于鼓楼区宁海路122号。校门以其古色古香的风格著称,充满了东方特色,是随园校区的一个重要标志。校门不大,但气派又不失典雅厚重,傲然矗立于宁海路上,是金陵女子大学古建筑群的牌面。从校门口步入校园,便如踏入宫殿一般,道旁两排高大的法桐,为校园添上几分生机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随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于清凉山附近建造了这座当时江南最大的园林,据说这也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p><p class="ql-block">袁枚,世称随园先生,购得随园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p> <p class="ql-block">随园校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中西合璧,具有东方建筑群的特色。民国时期,金陵女子大学选址随园建设新校区,时任校长的德本康夫人主张新校园的建筑形式应为中国传统风格。</p><p class="ql-block">校园建筑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和中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共同设计,建成了六幢宫殿式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随园校区的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而闻名。</p><p class="ql-block">1. 100号楼(会议楼/迎宾楼):建成于1923年,是随园民国建筑群中轴线的中心位置,正对学校东门,背靠德风园。这座建筑以其青瓦歇山顶、朱红梁柱和飞檐斗拱而著称,具有沉静古雅的底蕴。</p><p class="ql-block">2. 200号楼(科学馆):同样建成于1923年,历史上曾有数位名流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200号楼两侧的水杉是1954年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第一届毕业生所种,至今仍然挺拔伫立。</p><p class="ql-block">3. 300号楼(文学馆):与大草坪搭配,具有自身的历史印记。日军侵华期间,金陵女子大学成为南京国际安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00号楼见证了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4. 400号、500号、600号、700号楼:这些建筑最初为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宿舍,分布在校园南北两侧。这些宿舍楼均为东西向,使得学生房间总能晒到太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p><p class="ql-block">5. 大礼堂和图书馆(华夏教育图书馆):1934年落成,礼堂兼作音乐系琴房,图书馆兼作办公室。这两栋建筑完全是钢筋水泥结构,人称“不怕火烧的楼”。</p><p class="ql-block">6. 南大楼(数理馆)、北大楼(文史地馆)和中大楼:这些建筑延续了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顶大屋顶的三段式中国古典建筑形制,是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宫殿格局与美国近代校园空间格局的融合。</p><p class="ql-block">7. 12号楼(信息技术楼)和15号楼(幼教楼):这两栋建筑建于20世纪80年代,继续延续了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顶大屋顶的三段式中国古典建筑形制,只是装饰更加简化。</p><p class="ql-block">这些古建筑不仅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而受到保护,而且也是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文化象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p> <p class="ql-block">随园校区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成为了南京师范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100号楼(会议楼/迎宾楼)是随园民国建筑群中轴线的中心位置,正对学校东门,背靠德风园。这座建筑以其青瓦歇山顶、朱红梁柱和飞檐斗拱而著称,具有沉静古雅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随园校区的绿化率极高,历史最高时期曾达到77%,绿化木本种类达180余种,6000多株。校内古树名木众多,与古典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随园独特的校园景观。</p><p class="ql-block">校园绿化设计围绕古典建筑采取了规则式种植和自然式种植相融合,展示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园林式雅致风格。</p> <p class="ql-block">南师大音乐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6年三江、两江师范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新中国成立前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组。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音乐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划归南京师范学院,由陈洪任主任。学院拥有随园、仙林两个校区12000余平方米的两幢独立的音乐教学楼,两个大型的音乐厅。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用立式钢琴250余架,斯坦威、雅马哈平台式钢琴6架,手风琴30架,中外乐器350多件,演出用服装近1000件(套),图书资料4.5万册,音影资料6500盘(张),配有全套演出用音响设备。学院还拥有现代化的电钢琴教室、MIDI制作室、多媒体视听教学系统、计算机音乐教学系统、舞蹈练功房、音响视听室等。</p> <p class="ql-block">随园校区内的南山,主要指的是南山专家楼。南山专家楼始建于1987年,建筑面积超过21000平方米,位于环境清幽、绿树成荫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该楼以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而著称,被誉为“东方最美丽的高等学府”之一。</p> <p class="ql-block">随园校区内部道路较为狭窄,周围植被丰富,树木高大挺拔,给人一种在丛林里穿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紫藤园是一个充满自然气息和文化氛围的地方。被描述为随园里的一处秘境,翠竹掩映,清幽雅致。茂密的树叶覆盖住凉亭,它们随风轻摆,仿佛是大自然的遮阳伞,为下方的空间带来一片凉爽与惬意。坐在这里,你可以眺望远处的绿植,时不时还能听到清脆的鸟鸣声,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紫藤园是学习生活疲劳后修养身心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紫藤园入口旁的白色建筑是两对直立圆环衔接起长廊,像是音符跳动在五线谱上,蹦跶着驶向不远处的音乐学院楼。长廊上缠着紫藤,待至初夏,或有紫色氤氲成片,浓荫取凉。</p> <p class="ql-block">园内的郁金香先趁春晴蓬勃相映,盈盈在槛边。预示着初夏到来的紫藤花尚未展颜,园内的绿野延绵无间。紫藤园以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和文化氛围,成为了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一个值得流连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随园校区文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97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院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创办时开设的国文课程。</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当年论文答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学院提供多个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含国家文科基地、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古典文献学、秘书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等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10个专业,博士研究生专业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9个专业。在校学生总计约2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文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表现突出,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44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65人。学院还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4个,并涌现出多位杰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文学院门前的塑像包括徐复教授的半身塑像,以及相邻的唐圭璋先生、孙望先生的铜像。徐复教授是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古典文献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二任会长和名誉会长。他于1912年1月8日出生,2006年7月24日去世,享年96岁。徐复教授一生淡泊名利,七十馀年默默地耕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毕生致力于语言文字和古典文献的研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古籍整理研究人才,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徐复先生为黄侃和章太炎的嫡传弟子,成为国学界章黄学派的传人。在徐复教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南京师范大学在随园校区中大楼前设立其半身塑像,以此纪念和缅怀徐复教授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唐圭璋先生的塑像(左)位于文学院门前。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词学家、文史学家、教育家和词人,他在词学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等重要著作。唐圭璋先生的塑像不仅是对他学术成就的纪念,也是对后学者的一种激励和启迪。塑像下,文学院的学生以诵读经典诗词的方式向唐先生表示敬意,体现了唐圭璋先生学术精神的传承。每次走过文学院,学生们都会向唐先生的照片望一望,感受着他的音容笑貌和讲课时的陶醉认真,唐先生一生致力于诗词研究,将诗词融入到血液中。唐圭璋先生的塑像成为了随园校区文学院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p> <p class="ql-block">孙望先生是中文系的重要人物,他于1912年出生,1990年去世,孙望先生的学术生涯始于193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国文系,并在大学期间担任副教授职位。他是中国作协江苏分会的副主席,也是江苏省高等学校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会的第一届会长。孙望先生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专业领域是中文系,以其严谨治学和卓越教学在学术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p><p class="ql-block">孙望先生在1932年金陵大学学习时,就开始从事唐诗辑佚工作,并在1936年完成了《全唐诗补逸初稿》七卷,得到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高度评价。经过40多年的增补,到1978年编成《全唐诗补逸》20卷,补诗830首又86句。孙望先生的文献采据以石刻文献、《永乐大典》和四部群书为大宗,其学术成就对唐诗研究有着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中文系77级全体学子的倡议下,为孙望先生和唐圭璋先生树立了塑像,并在石头上刻了一首诗以纪念他们的贡献:“在那春天走近你们,我们的生命有了春天;凝望你们站立的姿态,我们的灵魂从此站立。岁月,雕刻了你们的容颜,铸成我们心灵上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这栋房子,应该是几十年前高考阅卷的地方了。当时我在历史学科,考的是全国卷。记得试改后,根据全国答案,江苏考生只能在二三十分左右。这还得了,于是由我主导重新编制全国答卷。</p> <p class="ql-block">那时最重要得分点在最后论述题,共三题,总分36分,每道题12分。我将每道题分设24个得分点,这样,学生所答内容大多能沾边得分,100分试卷最后考生均分在68分左右,难度系数适中。我这答案,可以说“挽救”了相当多的考生。</p> <p class="ql-block">连续几年试改,我们在密封的状态下,能知道是哪个市的学生答卷,八九不离十。最终阅卷结果大致排名是这样的,南通永远第一。其次是泰州、常州、苏州、无锡、扬州、盐城、镇江、淮安、宿迁连云港,再下来是南京与徐州吧。南京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南外、南师大与金陵中学等,早有几百名顶尖学生报送或出国了,所以这类排名它占不了便宜。反而给人很差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100号楼两旁的两棵百年银杏树,它们在秋天披上“金甲”,金黄的银杏叶与古朴的建筑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韵。这些银杏树在最佳观赏期时,满树挂黄,与宫殿式教学楼相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银杏树的高度约20多米,与校园内的宫殿式建筑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浪漫迷人。银杏树不仅是校园的自然景观,也成为了南师学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学子们会拾起随风而落的银杏叶,将其作为天然书签。银杏树下,师生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份超浪漫的画面,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银杏树据说已有140多岁,它们见证了校园的历史变迁,它们与校园的宫殿式建筑共同构成了“东方最美校园”的独特气质,仿佛走进了民国时代。网红银杏树不仅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增添了无限暖意,也成为了南京秋天的一张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和拍摄。</p> <p class="ql-block">100号楼门前的大草坪是校园中西合璧园林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大草坪承载着随园悠久的历史和光辉岁月,曾是金陵女子大学校园的一部分,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大草坪上芳草萋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意和寓意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宁静的绿色空间。历史上,这里曾是金女大学生进行体态训练、舞蹈和体育舞会的地方,现在则成为会议合影和各类校园活动的聚集地。</p><p class="ql-block">草坪位于校园的中心,与100号楼相对,是校园视觉的焦点之一。100号楼作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与大草坪共同构成了校园的核心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社会发展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包括:历史学(师范)、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这些专业涵盖了从历史学、社会学到考古学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术选择和研究方向。社会发展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科学研究人才。</p> <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我作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学院于琨奇教授一起,联合主办了历史专业研究生课程班。这班本来是与苏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合办,后来省教育厅学位办找我,说我舍近求远,南师大社发院就有学位授予权,就与南师大合办吧。</p><p class="ql-block">我只能照办。</p> <p class="ql-block">德风园名字来源于《论语·颜渊》中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寓意着君子的德行如同风,能够影响他人,而小人的德行则如同草,随风而倒。</p> <p class="ql-block">德风园内有一泓碧水和几簇湖石,立有孔子像,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园内草木繁茂,四时流转,为师生提供了一处静谧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德风园内立有孔子铜像,该铜像的树立得益于旅美社会活动家陈王月波女士的策划和台湾爱国实业家杨清钦先生的捐资。德风园始建于1994年,是随园校区的标志性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德风园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了随园校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师生和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风园位于100号楼的西侧,与100号楼一起构成了随园校区的中心景观。</span>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园林,也是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校史馆、艺术教育博物馆和珍稀动植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校史馆位于仙林校区厚生楼,馆藏有珍贵的历史文物及照片四百多件,是南京师范大学校史文化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p><p class="ql-block">艺术教育博物馆就设在随园校区的华夏馆内,藏品中包括陆军校友捐赠的241件珍贵文献史料和方祖岐将军捐赠的412件自己收藏及创作的书画作品。二楼是临展厅,刘小艳馆长是很有想法的领导,思路开阔,我看了展览很不错,前景很好。</p><p class="ql-block">珍稀动植物博物馆设立于仙林校区行知楼,是江苏省面积最大、馆藏标本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大型动植物博物馆。馆内陈列展出的动物标本类型各异,有剥制标本、浸制标本及骨骼标本。动物种类包括动物界20个门类中具有代表性的动物,约计千种。其中,有近百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动物和中国特产的稀有动物。此外,还有少数来自国外的珍贵动物。植物标本则几乎包含了江苏省及华东地区的所有大型植物种类,国内常见的植物种类也多有保存,其中以地衣和苔藓最全并且最具特色。</p><p class="ql-block">南师范大学博物馆的总面积为4652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为3025平方米,目前展出的藏品数量约为15000件/套。博物馆的成立不仅是对南京师范大学120余年办学历程中留存的一大批极具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历史文物、史料档案、科技标本和艺术作品的保护,也是对南师深厚文化底蕴和师范教育荣光的彰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