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京西琉璃

燕翁:(齐鸿浩

<p class="ql-block"><b>京西的琉璃烧造业始于辽</b></p><p class="ql-block">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的西部,历史上在此曾设行政建制“京西矿区”,故习称“京西”。京西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早在辽代时门头沟就已是京畿之地了。京西山川秀美,风景宜人,物产丰富,有些成为了北京的主要经济支柱,琉璃烧造业就是其中之一。京西的琉璃烧造业始于辽,一直成为皇家修建京城宫殿、陵园、寺庙等不可或缺之物。 </p> <b>没想到辽三彩方碟标本会被我亲手发现</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京西是我的故乡,1968年冬,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赴陕西延安地区插队落户,参加工作后,于1984年迈进文物考古事业的门坎。1990年冬回到生我养我的门头沟,没想到刚回来,就恰逢龙泉务辽瓷窑遗址搞考古发掘,遂投身其中,经过四年的田野发掘,及两年多的室内资料整理,编写考古发掘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激发了我对三彩和琉璃的兴趣,确定了深入研究三彩和琉璃的课题。<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龙泉务窑址远景</p> 京西盛产煤炭和制瓷原料坩子土。明《宛署杂记》载:“对子槐山在县西五十里,山产坩子土,堪烧琉璃。”对子槐山在琉璃渠村西,龙泉务村西南,两村周边盛产煤炭、坩子土,又临近永定河,交通便利。龙泉务村北即为辽瓷窑遗址,经考古发掘证实,该窑场始烧于辽早期,即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年间,停烧于金代晚期,其产品以白瓷为主,酱釉、黑釉、茶叶末釉次之,还兼烧三彩及琉璃制品。其三彩及琉璃制品均为坩子土烧制,其原料淘洗精纯,胎质坚硬细密,釉色纯正,不施化土,除用铅作助熔剂外,还发明了用对人体无害的天然硼砂替代铅作助熔剂,这一发明比外国的硅酸盐珐琅釉早了500多年。 <p class="ql-block">宿白先生考察发掘工地</p> <p class="ql-block">  在龙泉务窑址发掘期间,我主持发掘探方41时,在地层的第四层中出土了一块三彩方碟残器,当时我激动万分,没想到最典型的辽三彩方碟标本会被我亲手发现,其喜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当心情平静下来时,我根据地层的包含物,仔细分析,确定其时代为辽代中期。这一发现纠正了学术界原来认定辽三彩始烧于辽晚期的结论。后来我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辽三彩研究》一文,提交给“中国古陶瓷研究会96年会”</p> <p class="ql-block">窑13全貌</p> <p class="ql-block">三彩方碟残嚣</p> 后来我又相继撰写了《唐三彩鉴赏》和《宋三彩与金三彩研究》,在《宋三彩与金三彩研究》一文中,我提出了关于“三彩命名”的问题,认为“三彩和琉璃是同一种东西的两个名称,只不过是人为地将其分为两种,即把器物叫三彩,把建筑构件叫琉璃。三彩是今名,在清末民初才出现,而琉璃是古名,早在南北朝时就有”。 <p class="ql-block"><b> 七百年窑火不断的琉璃渠</b></p><p class="ql-block"> 琉璃渠村在龙泉务村南2公里,该村烧造琉璃的历史,可以用“历史悠久”四个字来形容了。据《刘敦祯文集》载:“现存琉璃窑最古老,当推北平赵氏为最,即叫官窑,或西窑。元时由山西搬来,初建窑(于)宣武门外海王村,嗣扩增于西山门头沟琉璃局村。充厂商,承造元、明、清三代宫殿,陵寝,坛庙各色琉璃作。垂七百年于兹。”又据《元史·百官志》载:“大都凡四窑场,秩从六品。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领匠夫三百余户,营造素白琉璃砖瓦,隶少府监……琉璃局,大使、副使各一员,中统四年置。”</p> <p class="ql-block">琉璃渠村牌楼</p> <p class="ql-block">琉璃赵访问记</p> 由于琉璃渠村周围盛产烧造琉璃的主要原料坩子土和煤炭,交通便利,加之离辽金时期就已烧造琉璃的龙泉务窑场较近。而且龙泉务窑场濒临永定河边,易受洪水泛滥之灾,琉璃渠村相对来说,条件比龙泉务窑场好,因此元代初年即在琉璃渠村设立了窑场,属于琉璃厂窑的分厂。据考证,其余三个窑场烧造琉璃的原料坩子土是从琉璃渠村运去的。 <p class="ql-block">老窑址照片</p> <p class="ql-block">老窑址</p> <p class="ql-block">老窑址</p>   到了明代,琉璃渠窑场隶属于内官监。到了清代乾隆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和保护京城空气清新,将琉璃厂窑迁到琉璃渠与当地窑场合并,隶属于工部。自清乾隆年间开始,皇家园林大规模修建,所需琉璃制品均产自琉璃渠窑场,其窑主赵氏的第十六代孙赵花农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受封为五品蓝顶子,成为显赫一时的皇商。 <p class="ql-block">∴赵氏商宅院</p> 民国时期窑厂生意萧条,自谋生计,工艺技术及规模锐减。解放初期,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曾任该厂厂长。后窑厂归属几经变异,古法尽失。直至改革开放后才给琉璃烧造业带来了第二个春天。 <p class="ql-block">老窑址</p> <p class="ql-block">地层堆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发现两块带有墨书题记的琉璃构件</b></p><p class="ql-block"> 琉璃渠村烧琉璃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对于烧造工艺和烧造方法,却知之甚少,为此我多次到琉璃渠村走访业内人士和实地考察。有一次我与朋友在古道考察时,在该村老爷庙的破砖烂瓦中,发现两块带有墨书题记的琉璃构件,一件为“天字十号”,一件为“地字六号”,这一发现引起了我的深思,“它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p> <p class="ql-block">琉璃构件上的墨书题记</p> 2000年夏,应琉璃渠村邓福河书记之邀编写《琉璃渠村》小册子,在一次去老君堂拓碑时,听同行的肖永旺先生讲,他曾在此捡到过带字的琉璃构件,于是在拓完碑后,我和肖永旺一同寻找带字的琉璃构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几块分别带有“西山”、“王录”、“萧为口配殿黄”、“口君堂录”等字的琉璃构件。根据这些文字可知琉璃窑场在烧造一般大路货时按“天字、地字”等编号分类,而为外边专门定烧的产品,则标明部位、工匠、釉色等,避免发生混杂。 <p class="ql-block">琉璃构件上题记</p> <p class="ql-block">  在走访烧窑世家的后人肖永刚先生时,了解到窑场的生产工艺分为“上三作”、“下三作”。“上三作”是烧造琉璃的主要部门,它们是稳作(负责设计、制模、成型)、窑作(负责烧窑看火候)、釉作(负责配制釉料、施釉)。“下三作”主要是粉料、沤料、装窑、出窑,供应燃料等。据村中址内人士讲,配釉是邢家的绝活,可惜后人没有人从事了。民国时期“上三作”的代表人物是:稳作郭万隆、朱启录、武文志,窑作肖瑞稳,</p> <p class="ql-block">下三作备料</p> <p class="ql-block">粉碎坩子土用的石磙</p> <p class="ql-block">上三作吻兽制作</p> <p class="ql-block">上三作瓦件制作</p> <p class="ql-block">上三作施釉</p> <p class="ql-block">上三作烧窑</p> <p class="ql-block">上三作烧窑</p> 通过几年来的考古发掘和实地考察,在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后,我在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三彩史话》一书的初稿,现正在进一步的修改补充。 <p class="ql-block">窑址考察</p> <p class="ql-block">窑址考察</p> <p class="ql-block">瓦件上题刻</p> <p class="ql-block">瓦件上的“乾隆年制”题刻</p> 北京青年报发表《我与京城琉璃》 北京青年报发表《我与京城琉璃》 <p class="ql-block">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对京西琉璃烧造史的研究还很不够,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做,如有关琉璃烧造业的生产习俗、信仰习俗、工艺特点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