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期分享人:小一班米乐妈妈</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吕叔湘幼儿园小一班张栩宁(小名米乐)的妈妈,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分享交流我的育儿经验。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教育孩子的路上,有着教师职业带来的优势,但也不乏有鸡飞狗跳的时刻,我与孩子共成长仍然是人生路上的一场漫漫必修课。如何上好这堂课,我一直在探索在实践。下面和大家分享两个和米乐共成长的小故事,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p>  <p class="ql-block">                    🌱睡前“游戏”🌱</p>  <p class="ql-block">  从米乐呱呱坠地到现在的4岁,每天晚上睡前我都会和米乐进行睡前“游戏”。这个“游戏”包括了亲子阅读和“有效的”聊天。亲子阅读就是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小班孩子建议图画多文字少的绘本)。一开始家长讲述为主,慢慢过渡到让孩子讲述。“有效的”聊天,可以是当日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比如“今天做了什么?”、“有什么开心/不开心的事?”、“不开心的时候怎么样让自己/他人开心起来?”、“明天我要做哪些事情?”、“什么时候做这些事”等等,因为年龄小,一开始孩子并不会口头表达清楚,日积月累坚持下来,发现潜移默化中,米乐认识了很多字,语言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等方面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效果,同时也增进了亲子感情。</p>  <p class="ql-block">             🌱教育就是  学会共情🌱</p>  <p class="ql-block">  都说4岁是“狗都嫌弃的年龄”,这个阶段,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喜欢和大人对着干。在发现米乐有在家要喂饭、爱吃零食、喜欢看平板等现象时,一开始我也很着急,在查阅资料尝试了一些方法却无效后,再次反思自己小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现象,换位思考后发现:孩子需要我们共情,需要被理解被接纳,需要我们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困惑与挑战。于是我再次积极的想办法,最后发现“成长自律表”是一个挺好的“促动器”。成长自律表,是由多个习惯现状、笑脸哭脸等组成的表,一次性最多投放十个行为习惯的项目,让孩子去达成。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和自理能力要求,第一次我和米乐讨论后,确定了“自己吃饭”、“自己洗漱”、“自己穿衣”、“不乱发脾气”等项目,并制定了执行标准:做到了的项目贴笑脸,没有做到的项目贴哭脸,第一周不能超过10个哭脸,循序渐进,从8~10项开始改进。同时也有奖励惩罚机制:一周目标达成有奖励,没达成有惩罚。很显然,在没有任何奖励推动下,第一周的目标没有达成,给出了“两天不吃零食”或者“两天不看平板”的惩罚,米乐选择了“两天不吃零食”。有了第一周的惩罚,第二周米乐开始努力并成功获得了奖励。</p>  <p class="ql-block">  成长自律表实施了一段时间,发现从情绪上,米乐不再抵触要做的事,自觉去完成。从时间观念上,知道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明确必须要做的事(比如刷牙)。从语言表达上,会主动告诉你哪些做到得到了笑脸哪些是哭脸,更愿意主动表达了。从自我服务与管理能力上,目标明确,建立规则,拖延逐渐变成了行动派,培养了孩子的好习惯。关于奖励和惩罚,建议家长提供两种奖励或惩罚方式给孩子选择,让孩子自己决定,既对目标达成度的完成情况做了反馈,也尊重了孩子的决定,让孩子有被认可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也要坚持参与,认可孩子的努力。给予正向引导,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在这条路上学会共情就是学会了最深刻的爱,它教会我们要放下成人的架子,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世界,让爱与理解成为连接两颗心的最强纽带。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爱以待。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和孩子共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