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二百六十九章 那穿越古今的力量

邓友华

<p class="ql-block">  在2024年初冬的寒冷当下,我仍在寻找那些几十年来能鼓舞我苦斗下去的文化脉络及思想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滋养了“杨罗李朱”的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2日晚上一直没想好开篇引言,我就先选照片;后面认真想出来了,就开始放美篇,再发朋友圈和众多好友,忙到23点多。</p><p class="ql-block">  次日一早沈教授6点多留言:“收到!谢谢!等下再细读!”</p><p class="ql-block">  作家小妹杨丽还更早,在5:16就留言了:“[咖啡][强]再聚首,往事重现。点点滴滴有你记录,一次聚会成为永恒。三明有你,三标厂有你,何其有幸。”</p><p class="ql-block">  罗小红留言:“邓老师,太优秀了,对于晚辈,确实对三明过去了解不深,通过您的美篇,让我了解了不少,沪明情结深厚,血脉相连。感恩你们对三明这座城市做出的伟大贡献,小小三明因为有你们而成了有故事而美丽的三明”。</p><p class="ql-block">  王日武留言:“友华早上好。/你写的纪实文章已拜读,确实如沈教授所说,三标厂的工友应该感谢你,你还原了三标厂的历史,奠定了历史,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我建议在音像前加前言,深耕沪明情结及工友对老厂真挚情感的例子细节等问题,得到了你的支持,并写出了出色的前言,尤其是结束语更写的确切,切入沪明情深主题,以此融入三明沪明情深大环境。对此,我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  中午在出去吃快餐的路上看到黄吉义师傅的女儿丽鸿留言:“看到很多熟悉叔叔阿姨的身影感慨万千,祝各位叔叔阿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玖瑰][玖瑰][玖瑰]”。</p><p class="ql-block">  下午小孟送小赵交代的两包瓜子拷扁榄到芙蓉新村大门口,聊了一会,讲汪师傅昨天送走了,她的铝制品厂小朋友们在催她这边结束了没有。我想说另一本纪念册后面查出是要拍纪录片时送给宣传部陈华安,纪录片团队来时沈世豪教授带去厦门了,十几天后就写出脚本了。这是我最近回看美篇在记忆馆开馆时看到有陈列纪念册后,打电话给小孟说的,当时就讲她送我这两本纪念册派了大用场。这下没说后面这一本,但后来回头找出美篇那一段截屏了,</p> 就是没发给她。我的个性是能不说就不说。<br>  傍晚阿阳来接我去沙县机场接从北京回来的霞儿。<br>  晚上美篇升至4千多。<br>  晚上九点昌平来电话讲按理我们和谁也得有个协议。我说甲方做的老到,我们和谁是得有个协议。<br>  11月14日上午一文友连线,我没听到,后面打过去,说自己的观感。分门别类得已经蛮清楚了,就是“高光”二字比较刺眼。<br>  文印店老板留言:“邓老师,学校款已到帐,谢谢!”我看了很高兴,即复握手图案。<br>  晚上还去三标厂的群里找出郭剑玖加为好友,对方接受后我留言:“你是开车的郭师傅和文卿的女儿吗?”<br>  网名佳佳的她回复:“是的/友华叔好”。<br>  “那我的感觉就没错了。那天我看到你时,我就一直觉得你应该是文卿的女儿。我和你家有很深的渊源。我进三标厂时是当装卸工,空闲的时候留在仓库。我感恩了银珍阿姨一辈子。那时我当装卸工跟的车就是你爸爸的车,跑遍了三明的厂矿企业,也让我后来也就是现在写这些厂矿企业有更多的感受依据。我二厂时和你妈文卿很融洽的相处了好几年,那时候我就觉得三标厂比我年长的最佳夫妻就是你爸和你妈。年轻貌美,体现了那一代人的风采。所以我编纪念册的时候,我打了好多电话给你妈做她的工作。希望她能给我以前的黑白照片,那是能体现那个年代的美。你妈听从了我的建议,在三标厂这个群体已经很难得了。”<br>   佳佳发了个微笑的图案后是语音留言。<br>  11月15日一早坐昌平的小车到岩前接树坤,再去明溪。<br>  车子开进县政府。再找到杨时文化研究会, 在一楼,办公室有人,先给我们看县志,杨友根会长随后到。还有本民国时的县志。昌平主要是看民国版中岩前部分。我是看90年代以后的县志,只拍照了封面和全景图。   再是杨会长带我们去方志办。 工作人员拿志书给我们看。有新出老版的,昌平和我一人一本在看,我还随手拍照下来。 <p class="ql-block">县志办的工作人员很专业且热情,随后送我们三本志书,但要按新规定在表格上签收。</p><p class="ql-block">  我们此行主要目的是来明溪看能不能找到《浮桥书册》,杨会长打电话问档案馆,还问了图书馆,两个地方都没有这清朝的古籍。</p><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到杨时文化研究会,再看民国版县志,没找到1919年岩前被土匪烧毁的记载。杨会长还送我们三人各一本李云生老师的《龟山挺秀话杨时》。</p><p class="ql-block">  讲起龙湖,这次龙湖申报龟山书院的文化项目批下来了,拨款上千万,杨时文化研究会多年的努力又有大成果了。讲起来龙湖昌平和树坤都有去过,就我没去过。杨会长说过些天老建筑要拆掉了,以后看不到,那就去看看。我原来是准备和李云生老师一起去看的,这下有机会那就去吧。临行前我有想到是否叫李云生老师也一起去,想到小车只能坐5个人,已经满员了,就没说出口。</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开车去一饭店吃中午饭,然后再去瀚仙镇龙湖村。</p>   路过龟山时,杨会长介绍,我拿手机拍照。   车过龟山一点,就看到一牌坊门楼,车子直接开进去,我想那等下再出来拍照。<br>  下车后出来看到现场的几个立柱是包起来的,后面的一些建筑已经在进行拆除施工了。<br>  我用手机将周边环境都拍照下来。<br>   上过厕所后出来在亭子上,昌平用手机为我拍照,用王家卫似的光线手法拍的,更有美感。   我和昌平树坤三人再出来到牌楼处。   昌平再带我去看龙湖的那一眼名为“龙池”的很大的泉水,就是因为这泉水,这里才被命名为龙湖。   我去了,被震惊到。那么大的泉水,真是滋养了“杨罗李朱”的源头活水。这次来明溪之行,一是落实《浮桥书册》,二是来追根溯源。在我的文化感觉里,以岩前为中心的翠云书院文化圈,源头就是龙湖。而这下亲眼看到“龙池”这眼泉水,这就是这个文化圈真正的源头了!   我便忙着拍照。 我那下的感受是,这眼泉水之大和这为之匹配的建筑,已经让我分不清“龙湖”和“龙池”的名称上的区别了,两者在那当口是混为一体的。   出来后到牌楼前照相。   车子先送杨会长两人回县政府,我们再回程。<br>  到岩前时源河在路口等候,给我们一些材料。感觉时间还早,我们下车去源河家泡茶,询问1919年匪灾之事。可惜我早晨录音笔没带。昌平有用手机边录边转换文字。一番探讨问答大体概貌有了,再就需要一些写文章要用的细节和数字。<br>   再出来是去老人队办公室拿族谱和树坤拍照下的捷报照片。   约16点多回程。<br><br>    挖掘那些能超越时空的地域文化精髓<br><br>  当晚我把美篇专栏发给文卿女儿佳佳,再留言:“这是我的美篇专栏。三钢记忆馆里陈列的我的书稿《这块土地的灵魂》在美篇专栏上都有,并还往下连载”。/“里面写了很多三标厂的生活,有空时可以点出来看着玩玩”。<br>  “已经拜读了友华叔/年轻时友华叔叔也是帅哥一枚”。<br>  “你爸爸妈妈才是那个年代三标厂最年轻漂亮的模范夫妻。我那时是个小男孩,在三标厂当装卸工,跟着你爸爸的汽车全三明到处跑。/你进厂时我可能已经出来开书店了,所以对你没印象。这次聚会看到你好像看到八十年代初二厂时期的文卿一样。所以聚会后的一天晚上,你妈从阿贵家出来而我刚好路过她叫住我,我们聊了有一会,我特地问她你女儿这次也有去参加聚会吧?听到她确定说有去,我就想那就是你了。我好羡慕你爸你妈,有这么漂亮乖巧的女儿!”<br>  “我爸妈真的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所以我和我哥的童年都是很幸福的/我七二年的,我小时候对友华叔是真的很有印象,很斯文有才/因为那时候才五六七岁大概/三标厂的文人才子”。<br>  我将那张照片保存后放美篇上,再截屏了发给她, 然后留言:“我把你拍的照片也放上美篇,这下更完整了。谢谢你”。<br>  荣根来电话,我便将前言贴个文档发给他。看到他发来的两张照片,也放上了美篇。<br>  11月16日傅振华来电话说那天U盘的事。我说你那天没给我U盘,是不是你记错了是给杨礼。你问杨礼一下。后面他再来电话,讲是给杨礼了。他讲后面再和荣根及请的那个朋友拍照的一起给我。还有剩几本《时代三明》也给我。<br>  这天我开始做岩前的功课。头天在明溪去杨时故里半路午饭后聊天时,我说到我有两个老师,一是三元的方建国老师,一是明溪的李云生老师,都是当地的“文史一支笔”。我年少时不幸丧父失学,只能读到小学毕业,却有幸在小学三四年级时碰到学者作家型的语文老师,就是方建国老师。他影响了我一辈子。他退休后受聘主编《三元区志》,曾特地将评审稿校样送一套给我。在该书因原三元区与梅列区合并机构调整未能顺利及时出版的这一空档,这一套评审稿校样就是很珍贵的资料了,是我编岩前书所必读的了。我找出来,在大事记中找1919年匪灾的记录,跟我记忆中的不同,而那有讲匪首名字的一小则没找到。又去他的文集《三明记忆》(其中附有我为方老师写的《文笔昂首成荒剑》,在我的《这块土地的灵魂》第1部中是第三十七章)《忠山民变》等文章中找,也没找到。后面还看区志中的区划岩前部分。<br>  李云生老师留言:“友华:你昨天带人来龙湖参观,当天就回三明啦?”<br>  我回复:“是啊。不好意思,没和老师您联系,时间匆忙”。<br>  “没事,往后有机会。”<br>  当晚将美篇投读书笔记分享会时还是1.1万,次日上1.2万。<br>  11月17日沈世豪教授8:38留言:“又读三标厂,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有沧桑,更有喜悦!已经成为遗址的该厂,却是友华心中的圣地!让我油然想起尼采的一句名言:精神就是杀进自己生命中的生命。友华对三标厂的深情,已经化为一棵根深叶茂的精神大树!可佩!可贵!提个建议:能请现在还健在的三标厂的老职工写篇文章吗?题目是:我在三标厂的日子。原因很简单:文字比生命长久!预祝成功!”/“配上老照片!”<br>  我想到当时叫邵成师傅写的文章,就去找三标厂纪念册看前言,正是跟沈世豪教授不约而同想到一块去的,然后从美篇上点出纪念册的版面,复制下来,还选了两版老照片。本来还想下载聚会时邵成师傅和汪德成师傅在酒店门口交谈的照片,没操作成,就算了,只把这四张版面图片发给沈世豪教授。<br> <p class="ql-block">  他即回复:“收到!谢谢”。</p><p class="ql-block">  我再说明:“我编三标厂纪念册时,就按这意图请迁一代邵成师傅写了篇文章做前言。”</p><p class="ql-block">  沈世豪教授再回复:“好!你做了个很有意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次日半上午看到上1.3万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调整了客厅沙发的铺垫,总算有个中间状态的坐处了。</p><p class="ql-block">  11月19日开始重新研读杨时的资料,自然先是李云生老师的,先看9年前即2015年6月4日三明侨报的剪报《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的缘由和意义》,重要的文字被我摘引到第3章去。我翻到第1部第39页,这些多年来经常重看而耳熟能详的文字又跳到眼前:</p><p class="ql-block">  是啊,只有登高望远,才能看到山川河流的蜿蜒走势;只有站到历史的制高点上,才能看到思想文化的来龙去脉。洛阳程子的“吾道南矣”之慨预感到“道”将传至南方,不久北方被金人占领、北宋灭亡,“道”已无生存空间,是转而在南方才得到保存和空前发展。正像李云生先生说的:“南方成了伊洛之地、邹鲁之邦,福建成了宋明理学的根据地。天旋地转,福建一度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当时学术,南自福建,北到河朔,东起苏浙,西迄四川,几乎都是闽学生贤及门人后学的天下。所谓‘朱子门人半天下’”。</p><p class="ql-block">  我是50后,生逢十年浩劫,对“杨罗李朱”自然当时并不熟知,其重要的文化背景是从李云生老师的文章才获悉的。我还特地查看这篇文章在他书中有标的写作日期,是2012年。还有讲四贤师承关系的则是当时刚写不久的。在2015年那个当口,被我当文化接力棒给接过来了。一个读书人,少不了师生故事;一个写作者,少不了编读往来;但总还是会有师生天缘暗藏其中,各人需自己珍惜。我是自学背景,且相信缘分,也见证过奇迹,自然更加珍视。所以我在给第3部写收尾单元翠云书院文化圈田野调查时还特地写过跟我有师生奇缘的李云生老师,他后来将第一百三十八章《三明桃李云生辉》收入文集《热土新韵》中。该书面世时我还特地赶去明溪助兴(见第4部第一百九十九章《天地之间有杆秤》)。这本书被我紧挨着方老师的《三明记忆》,跟同辈作家小妹杨丽的书一起放在阳台凳子,成为陪伴和鼓舞我继续往下苦斗的助力。</p> <p class="ql-block">  晚上看到上篇升至1.4万了。次日再上1.5万。</p><p class="ql-block">  11月21日气温骤降,找出姐姐买的冬衣来穿。</p><p class="ql-block">  再理第6部目录,此前有两章没放上去这下放的。想着怎么连。</p><p class="ql-block">  常点上篇看有没有上1.6万,没上,是自己心里在盼望着能上,而行动上是已经走在想续写新篇的节奏上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寻找能够几大本都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想到9年前写第3章时不肯随波逐流,执意寻觅“杨罗李朱”,到这时仍是在失望中寻找希望、在绝望里坚持守望,执着的挖掘和书写那些能超越王朝和政党的地域文化精髓,觉得有些谱相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师生间的文化传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22日上午接到纪福电话,说有在群里通知明天上午开会。后面点出来看了:“通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决定于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上午9:00时,在林仁华办公室召开换届筹备工作会议。请下列参会人员准时参加,特此通知。附:一、 参会人员:王本谦、李显淮、黄昌平、林仁华、林训树,邓衍燮、邓友华、邓长青、林纪福。二、会议内容:1、传达市社科联同意召开换届会议的《批复》。2、酝酿召开学会新一届新班子候选人和第二届老班子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具体时间。共同商定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召开具体时间和相关准备工作事项;新一届参会代表人、理事、荣誉副会长、顾问人选等相关事宜。3、讨论议定第三届代表大会各类牌匾的样式及授牌细节事宜。4、其他需讨论事项。三、请群内参会人员看到本通知后予以回复是盼。”</p><p class="ql-block">  下午把《这块土地的灵魂》2-5从阳台边凳拿到长沙发靠窗的扶手上。我在试着找个新的能半躺半靠着看书想问题的位子。</p><p class="ql-block">  11月23日我坐19路车去城关。坐的是新换的公交车,车厢更小,地板更低。载客数好像标着70多人。</p><p class="ql-block">  我8:40到仁华办公室门口,门是关着的。我在那等。这个位子以前是贤祠,解放后是图书馆和文化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常来的地方。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陈学尧就在这工作,并住在这。小市改大市时他才调新设立的梅列区文化馆,再调文联,家也搬到东霞新村。这里现在的房子是九十年代南巡后旧城改造时建的,如今三元非遗分会在使用着,是民间文化义工们在做着本该是文化馆做的文化工作。</p><p class="ql-block">  快9点时本谦到,再打电话给仁华,说牙齿痛,就来开门。9点时显淮来,正说着,仁泰按仁华的吩咐先来开门了。</p><p class="ql-block">  随后衍燮到,纪福也来了。纪福说昌平有事去大田,上午来不了,训树林氏祠堂有事不能来,长青也有事请假。因衍燮编福建邓氏有事情,先讲一些要点,后面电话来后就去垂裕祠了。</p><p class="ql-block">  仁华来后开始讨论。本谦讲两大议题,一是先开个筹备会,把老的叫来,约十几个人,仁华说放他上面摆桌菜端上来都可以。</p><p class="ql-block">  再商量人头,纪福拿着上届的名单,一个个点下来。</p><p class="ql-block">  再商量授牌,牌上的文字,分类,各是什么,当场讨论出来。有疑难问题仁华当场问手机上的AI,回答出来的文字很有用。这人工智能很强大。</p><p class="ql-block">  中午本谦叫大家不要走,让仁华找个饭店吃饭他买单。结果就是在往西过了麻将店铺旁边的一家小炒店吃的。仁华叫仁泰也来,六个人才173元。</p><p class="ql-block">  回来是跟本谦显淮一起坐19路车。下车前显淮问《三元往事》我负责哪些章节。我说是历史变迁和教育,历史变迁我写过两稿了,让衍淼再过一手,他后面还没过。教育要等衍淼先写,我再来过。</p><p class="ql-block">  昌平来电话,先问今天的会议情况。他再要方老师《三元区志》大事记上的岩前匪灾记述,我说了情况,将那天拍照的照片发给他。</p>   我想到曾跟他说起过赖华编的文章,去找自己的第1部书稿,在注释中查出处是《三元文史资料》第三辑,再找到书重看,有记述,就是被杀人数高得有点难以置信。我将文章连同封面拍照下来发给昌平,再连线他聊这问题。 <p class="ql-block">  他讲起这事的因由源河他们没说清楚,可能跟前面有个王宗周遇害也有关系。我听这名字这么熟悉,便说好像是五老叟王远耀的爷爷。我即现翻第1部书稿临近收尾处的岩前单元,给我找到了,就是《万寿岩前五老叟:追访王远耀》,我现翻现讲给他听,还说王宗周的小传是陈蕃发写的,应该准确率比较高。</p><p class="ql-block">  11月24日上午出去买酸枣糕。这几天进出时看到从陡坡到阿火店铺门口半封闭,施工现场是挖开路面铺设雨污分流管道。</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装会客厅的灯。站上铝合金人字梯操作时手脚都会发抖,真正出老态了。晚上在新灯光下在沙发上看书稿想后面的奋斗。</p><p class="ql-block">  晚上昌平来电话,说火烧岩前他写了篇稿子发给我了让我看看。我点出来看了,然后回头连线他讲了观感,讲他的文章从明清两朝的禁海政策让沿海的闽南人被迫往内陆山区发展而与原住民在生存空间上有矛盾和摩擦并乃至升级到械斗的层面,这样开头有高度,闽南人看了也没话说,这的确是历史因由。就是在岩前这一具体案例中,建议在王宗周遇害之后要加上双方争斗中闽南方出了人命这事的描述,这是整个逻辑长链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  11月25日接到本谦的电话,说昨天和昌平去找黄源忠,聊得很好,才知道他是56年的,那时间还没到,可以再做一届。我说那就加上他也是常务副会长。他说就是这样,这下在商量着原来三个常务副会长,现在再加两个,一个是源忠,一个是你。前面叫你做秘书长你不做,以副秘书长的身份每次有事你都积极参与,现在为了平衡好做事情,要加你做常务副会长。我在前面事先有想过,有次仁华也讲过希望我做副会长,投票时能多一票好做事情。上次我坚决推辞,这次就不好意思再推辞了。所以我这次说,你们如果需要,我听从你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快傍晚时听到手机响几下就停了,我去看,屏幕上显示的是学尧女儿陈萍。见此我就预感不好了,怕是学尧有什么了。打过去又是忙音。后面再打,又是忙音。我过一会又打,这下总算不是忙音,过一会有人接了。我说你是陈萍,学尧的女儿是吗?她说是,你还听得出我声音。我说你爸爸还好吧?她说我爸已经走掉了。听到这消息悲伤就涌上心头了。我问那什么时候出,需要帮忙吗?她说都已经出掉了。是前两天,昨天还是前天。我一个人忙,就只好随便出掉了。我说记得你是两个弟弟,走掉一个还有一个?想不到她说另一个弟弟也走掉了。自己又老年痴呆,所以简单办掉。我听了很是震惊,各家有各家的命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一时无语,只能说我前几天还想得去看看学尧,我没说出口的是想送《时代三明•三元往事》去给他看看。她说再也看不到了。我说那你要多保重。</p><p class="ql-block">  挂了电话,我为学尧难过。想起师生一场,后来亦师亦友,几十年的交往历历在目。我随后将两年前带两个来三明做题目的女研究生去采访他的美篇《三代师生百年史》放上朋友圈,</p> 并附言:“惊悉三明老作家、也是我的恩师陈学尧驾鹤仙逝。特重发一篇旧文,以寄托哀思。陈学尧老师,一路走好[合十][合十][合十]”。<br>  临睡前看到方建国老师在朋友圈留言:“惊悉学尧先生逝世,愿先生天堂无忧,一路走好!”<br>  我的恩师陈学尧先生已逝,但他传递给我而我再往下传承的文化火炬还活着;在我的心目中,这种从“杨罗李朱”千年流泽下来的师生间的文化传代,就是穿越古今的力量!<br><br>     二0二四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