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点水美国行(三)

曹功林

<b>  三、车览漫记华盛顿</b><br>  美国有两个华盛顿,一个叫华盛顿州(State of Washington),一个叫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前者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在美国的西北部,北部与加拿大接壤,西部面临太平洋;后者是美国的首都,位于美国东北部,东部面向大西洋。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简称华盛顿或华府,是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与各国大使馆所在地,是美国的政治中心,同时,还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与机构的所在地。<br>  华盛顿特区原是大西洋岸边一个灌木丛生的沼泽地,原地名叫哥伦布,因美国南北方围绕在何地建都产生争执,1790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建议在南北交界的波托马克河北侧建设首都,经10年建设,于1800年建成,就在建成的前一年(1799年),华盛顿去世,于是将地名改为华盛顿。因这一片土地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一州,所以叫特区。一般语境下说的华盛顿,指的是作为首都的华盛顿,而不是指华盛顿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侧红方块是华盛顿州,右侧橙色点是美国首都华盛顿</h3> <p class="ql-block">  树木较多是华盛顿一大特色。在城市中,有不少成片自然生长的树林,即便树木枯死也不清理,讲究一个原生态。在去杜勒斯机场的高速两侧,有不少别墅就建在树林中,环境绝对好。凡事有阴阳两面,树木太多,安全隐患也极大,一旦有火,绝难控制,特别是这草木枯败的秋冬季节。当然,在这初冬时节,树木一片斑斓,给城市增色不少。街道上的落叶很厚,可见已有多天没有清扫,是有意留的,还就是没人打扫,不得而知,总之,与扬州城区的干净没法比。但是,无论是城市道路,还是高速公路,都比较平整,没有多少颠簸感,这主要是因为道路中间没有窨井,道路下水都在道路两侧。城市行道树四周裸露着泥土,有爱心人士早晨在那投放鸟食,这一小块土壤就是各种鸟以及小松鼠们的餐桌。从建筑物到人行道之间,是小花园,其地面也作了精心的处理,要么用中小颗粒的石子铺面,要么用腐化后的松树皮,这里是松鼠和鸟的游乐场。鸟和松鼠都不怕人,这是多年形成的一种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关系。城区单行道很多,原来的四车道,只有中间一条道单向通行,其两边是停车道,也是停车场,最外侧与人行道相邻的是自行车道。我们入住的酒店对面有一条街,其行道树是银杏,正是叶黄的时候。站在窗口,看着金黄的银杏树,心底涌起一股温暖,因为扬州的市树就是银杏。从那些银杏树干判断,树龄至少100年以上。在去使馆的路上,我还看到另一条银杏大道和一些零星的银杏树,树干也很粗,树龄也不小。这些银杏树估计不是本地的银杏,应该是后来移栽过来的,因为这个地方1790年才作为首都,之前只是一片沼泽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盛顿市中心的树林</h3> <p class="ql-block">  城市建筑物外通常没有围墙,但重要的政府机构,如白宫、财政部草坪外有铁栏网,目光可进,但人不可进。出入口有警察把守。白宫南草坪停着一个大吊车,正在搭建平台,据说是为老特就职做准备,四周有一人多高的铁栅栏,安全应该更有保障。城市建筑物的招牌,非常简洁,只有字母和数字,字母是名称,数字是门牌号,没有色彩艳丽、眼花缭乱的各式广告牌,街头略显寡淡。路边有扫码电动滑板车,车把手之间是个手机放置盒,苹果手机放在上面,可以充电。这种电动车数量非常有限,看到的最多的点不超过六辆。停放点不知道是不是指定位置的,但在路边,经常会看到一辆或两辆,估计是乱停乱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头的电动滑板车</h3> <p class="ql-block">  城市直饮水系统比较完善。学校、机场,城市道路旁,经常看到直饮水点(tap water),一按水就冒出来,张口就喝,早晨很多跑步骑车的,随时喝水,这个系统对游客很友好,减少了带茶杯的麻烦。嘴不碰出水口,不会带来公共卫生问题,除非恶意为之。</p><p class="ql-block">  在街头看到一位流浪汉,就在美国商务部大楼前的大道外侧。地面上有个地下建筑的出风囗,出来的是暖气(相对于这个季节的空气而言),这位流浪汉在地面固定了一把伞,拢住热气,他就睡在伞下,裹着毯子,穿着袜子,鞋子丢在一边,身体一动不动,什么肤色看不出来,是死是活也看不出来,任凭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商务部离白宫不远,仅四五百米,是华盛顿特区的中心地带,但没人管。在华盛顿纪念碑草坪一侧的公共厕所里,有位老黑把门要钱,不给就骂骂咧咧,大家没一个敢去。</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头的流浪者</h3>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华盛顿昏暗且安静。建筑的轮廓灯少,且照度低。只有华盛顿纪念碑在灯光的照射下,像一把宝剑,直插云天。网上搜了相关资料后才知道,其实并不像宝剑,更像中国的方锏,因为其横截面是方的,内有电梯可到顶部,是俯瞰城市的至高点。相对于扬州的夜色而言,夜晚的华盛顿显得昏暗许多。昏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路灯本就不够亮,另一个是路边店铺门前没有霓虹灯。街道上行人稀少,接站车从里根国际机场到宾馆约25分钟,看到的行人不超过20人。路上车子也很少,整个城市显得很安静。相对而言,早晨的华盛顿比晚上更有活力,有跑步的、骑车的、遛狗的,明显比晚上人多。遛的狗都是大型犬,都有牵绳,但树根那一块地方,即鸟的餐桌那个范围,立有告示牌,狗不能进。</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色里的华盛顿特区(车拍)</h3> <p class="ql-block"><b>  四、语言不通有妙招</b></p><p class="ql-block"><b> </b>不同地方的美国人说话,和中国人一样有地方口音,特别是口语中有大量连音,长话真的很难理解,抓住几个单词已属不易,全面理解有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关键词+肢体语言。比如点餐。在华盛顿Lyli Hotel早餐厅,餐单比较复杂,一时无法选。先环顾四周,看他人吃的,然后手一指,再说the same,对方妙懂。在飞机上,我是B座,靠窗的A座是位去Bangkok(曼谷)的美国女孩。因飞过阿拉斯加和白令海,我想在几个我认为有意义的点的上空拍几张照片。第一次,我说:take photos ,by the window,手一指飞机舷窗,美女立马推上挡光板。第二次以后,只要我手一指窗户,她就拉起挡光板,让出空间,让我拍照。我也知道,这种表达,严重缺少尊重,所以,我拍完后少不了一句:thank you,再报以微笑。在Lyli酒店楼下练太极时,我请门卫老黑帮我拍了几张照片,也就一个词,take photo,然后指指我。回来后,有人说我胆肥,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没底,但是,我一想,这个老黑身材没有变形,而且在使馆区做门卫,应该是素质过硬的。事实也正如我所料。在明尼阿波利斯入境被检查行李,执法人员问:“Cash?”我回答:“No”。可见,英语是语言,语言是交流工具,着重在表达,把意思传达到位即可,中国式英语一直强调语法,我个人觉得有点本末倒置了。当然,从事对外工作的,另当别论,语法必须正确,表达必须准确。</p><p class="ql-block">  单词很重要。在飞机送餐时,我就遇到了难题。空姐问我吃哪一种饭,重复了三次。我的大脑飞速运转,但怎么也调不出那个音的意思,转念一想,不管哪一个,反正都是吃的,于是,我重复了一个音,结果送上来的是一盒土豆泥,虽然不好吃,还特别的咸,但填填肚子没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周时间,口语交流有提高,也学了些地道的英语表达,如stand clear。如果这词出现在阅读理解里,根据上下文,大体可以推理出来,若单独拿出来问我,肯定不知道,其意是“站好了”。美国人似乎不吝啬表扬,哪怕是萍水相逢的两个陌生人。因为睡不着,我五点不到就下楼了,在宾馆门口的人行道上练太极,只要经过的,都会报以微笑,然后说一句good。</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机自带摄像头里的加拿大北部冰原</h3> <p class="ql-block"><b>  五、苦中作乐坐飞机</b></p><p class="ql-block"><b> </b>上海浦东是出发点,韩国首尔是中转站。去的时候,从首尔到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机场是10041km,飞行11个半小时。回程时,从华盛顿直飞首尔,11185km,飞行15个小时10分钟。</p><p class="ql-block">  去的时候,飞机直接横跨太平洋,在加拿大温哥华与美国西雅图之间进入美国华盛顿州。回程的飞行路线不同于去的路线,从华盛顿特区起飞后向西北,从美国的布法罗进入加拿大,经过多伦多后一直向西北飞,从加拿大Old Crow(旧克罗)进入美国阿拉斯加半岛,从半岛的Nome(诺姆)地区进入白令海。然后向西南飞,穿过阿留申群岛,沿堪察加半岛海岸线东侧一直向南到日本东,在青森县与东京之间折向西,最后飞到仁川。</p><p class="ql-block">  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用熬来说并不过分。飞机所有挡光板都关着,不知晨昏,醒时是坐着,睡时也坐着,对我这个“老腰精”来说,绝对是个考验。去的时候,每个座位都发了一次性拖鞋。结果,下机时才发现,脚肿得厉害,皮鞋居然穿不上,主要是长时间坐着不运动。回程时有了经验,过段时间起来走走,走到机尾,扎扎马步站站桩,扭扭脖子转转腰,结果好很多,只是苦了我旁边的那个韩国小帅哥。</p><p class="ql-block">  因坐在中间,无法通过舷窗拍照片,我开始研究显示屏上的“我的旅程”。这是一款三维显示软件,可以适时看飞机位置,最让我激动的是,还可通过机身摄像头适时看到飞机前方和下方的地形地貌。我在下方视频与地图之间来回切换,补当年世界地理的短板。遗憾的是,向下的摄像头好像结了冰,中间部分不是很清楚。当然,我也没放弃通过舷窗拍地面的想法,因不坐在窗口位置,只能打扰靠窗的美女。当然,我还是讲究技巧的,一是选点拍,二是一次多拍几张,尽可能减少打扰美女的次数。长途客机,有一点好,有大量的电影可看,以美片韩片为主。可问题是,小屏就在前排椅背上,离得太近,对老花眼来说,并不友好,看的时间一长,头昏脑胀。总之,长时间坐飞机的感受并不美妙。</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换个角度看地球(白令海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入住的Lyli酒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房间看街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Lyli酒店餐厅,有日式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Lyli酒店隔壁好像是格林那达使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Lyli酒店早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拍不知名字的塑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中国城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国国会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头的直饮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拍杜勒斯国际机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勒斯国际机场大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机场内叫买的小挂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拍阿拉斯加冰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拍阿拉斯加冰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拍白令海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勒斯机场内看到五星红旗与香港特区区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