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塔,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泾阳文化的精神寄托

言松语

<h3>在古老的咸阳泾阳大地上,一座巍峨耸立的崇文塔,宛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历史守望者,静静矗立了四百余年。它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朝代的更迭,承载着一方水土对于崇文尚学的深切渴望与执着追求。</h3></br><h3> <h3>崇文塔,这座我国现存第一高的砖塔,诞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 年)。其通高 87.218 米的雄伟身姿,在当时的建筑技艺下堪称奇迹。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的造型,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对称与层次的精妙融合,又彰显出其独特的结构稳定性。当人们站在塔下,仰望这座高塔,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与力量所折服。它的每一块砖石,都似乎在默默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凝聚着无数工匠的心血与汗水。</h3></br><h3> <h3>此塔所在之处原有寺院,曾经香火旺盛,梵音袅袅,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之所。然而,清代的那场战乱无情地席卷而过,寺院毁于一旦,唯有崇文塔坚强地留存下来,成为这片土地上历史记忆的唯一守望者。它由塔基、塔身、塔刹巧妙组合而成,自下而上,各层塔檐如鸟翼般层层叠涩出檐,并且逐渐向内收敛,这种设计不仅赋予了塔身优美流畅的线条,更使得整座塔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稳固而挺拔的感觉。塔檐之下,雕有斗拱等仿木构件,这些精美的雕刻,细致入微,仿佛将木建筑的灵动与韵味复刻于砖石之上,让人不禁对古代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赞叹不已。</h3></br><h3> <h3>崇文塔塔身朴素,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却以其高大挺拔的姿态成为一方盛景。它不像一些金碧辉煌的建筑那般耀眼夺目,却以一种质朴而深沉的力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它依旧屹立不倒,见证着泾阳这片土地上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它贵为国保,却依然亲民地开放登临,这对于游客和历史文化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幸运。</h3></br><h3> <h3>沿着塔内的螺旋台阶缓缓而上,每层登塔通道及回廊都极为宽阔,游览其间,舒适之感油然而生。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座古塔的韵味。塔内题记较多,这些题记仿佛是历史的回声,有的是文人墨客登临时的即兴之作,有的是工匠们留下的建造心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还原了古塔的过往。每层大量的佛龛虽无造像,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曾经佛教文化在此地的兴盛与传播。当终于登上最高层,走出塔外,一幅广阔的城市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脚下的城市车水马龙,古老与现代在这一刻完美交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h3></br><h3> <h3>这座塔的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与一位关键人物。相传,曾经泾阳文人不多,人们认为是泾阳西北的笔架山(今嵯峨山)因有架无笔,才导致文运不盛,仕途不畅。于是,有人提议在东南方建立一座文塔,象征笔,以补全这“笔架齐全”的风水格局,期望借此能够崇文尚学,振兴一方文脉。而泾阳人李世达,这位明朝官员,听闻此议后,心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毅然倡导并主持修建了此塔。他或许期望,这座塔能够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泾阳学子们的求学之路;能够成为一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泾阳人尊崇文化,追求知识。</h3></br><h3> <h3>崇文塔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它见证了泾阳地区崇文尚学之风的兴起与传承,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它让人们明白,知识的力量如同高塔一般,可以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无论是曾经在塔下苦读的学子,还是如今前来游览参观的游客,都会被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所打动。</h3></br><h3> <h3>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繁华中,崇文塔宛如一片宁静的文化绿洲,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文化的熏陶。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那些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精神的源泉。让我们珍视崇文塔这样的历史瑰宝,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着智慧与文明的光芒,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传承和弘扬崇文尚学的优良传统。</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xGHGa3FZILvF_a-Sah_F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