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 晨雪絮语 —2024年的第一场雪</p><p class="ql-block"> 文/周诗萍</p><p class="ql-block"> 清晨,窗外的世界被一层洁白覆盖,宛如童话般静谧。雪花在空中轻盈地飞舞,每一片都像是天空的使者,带来冬日的问候。</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7日,在小雪节气之后的第五天,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场雪,让人心生欢喜。街道上,行人匆匆,却也不忘驻足,欣赏这份难得的雪景。树枝被雪覆盖,变得更加沉重,却也增添了几分冬日的韵味。远处的山峦在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静静地落在窗台上,每一朵都独一无二,记录着这个冬天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帽子和手套,却依然能感受到雪带来的丝丝凉意。这场初雪,不仅带来了冬日的寒意,更让人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期待和憧憬。</p><p class="ql-block"> 这个特殊的日子,清晨的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幕,一缕微光穿透云层,洒向大地。世界在这一刻被一层洁白覆盖,宛如童话般的静谧。</p><p class="ql-block"> 雪花在空中轻盈地飞舞,它们是天空最温柔的笔触,在空中绘制着属于冬日的独特画卷。每一片雪花都是自然界的小小使者,携带着冬日的问候,轻轻地落在每一个渴望宁静的心灵上。</p><p class="ql-block"> 街头巷尾,人们匆匆的脚步因这突如其来的一片白茫茫而放慢了节奏。行人的目光不自觉地停留在这一抹纯净之上,眼中流露出惊喜与赞叹。即便是最繁忙的人们,也被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所吸引,他们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着这份难得的雪景,心中涌动起久违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他们的欢声笑语在寒冷中格外响亮,像是一首冬日里的交响曲。他们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欢快的脚印,堆起了一个个可爱的雪人,还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雪仗。雪球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弧线,伴随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成为冬日最美的音符。</p><p class="ql-block"> 树木在雪的装点下变得沉甸甸的,但那份厚重感并未减弱它们的魅力,反而为冬日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树叶上的积雪晶莹剔透,犹如镶嵌在枝头的珍珠,让人不禁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远处的山峦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巍峨壮观,山峰如同披上了银白色的战袍,守护着这片土地,给人一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雪花继续无声无息地落下,它们轻轻地落在屋顶上,每一朵都是那么独特,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些细小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记录下了这个冬季的美好瞬间,成为了永恒的记忆。人们透过窗户望去,外面的世界仿佛被净化了一般,所有的喧嚣都被这白色帷幔遮挡,只留下了平静与和谐。</p><p class="ql-block"> 冬日的气息虽冷,但人们的内心却是温暖的。雪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寒意,更有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激。在这个季节,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无论是赏雪、拍照还是简单的散步,都能从中寻觅到一份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这场初雪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冬日的寒意,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憧憬。它提醒着每个人,即使在寒冷的季节,生活中依旧有美好的事物值得去追寻和珍惜。就如那飘落的雪花一般,尽管过程短暂,却能在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记,成为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于是,当这一天过去,夜幕再次降临,那些雪下的场景渐渐隐没于黑暗之中,但它所带来的美好感觉,将会伴随每一个人进入梦乡,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回荡,直到下一个冬天来临。</p><p class="ql-block"> 因此,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每一个早晨,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醒来时,窗外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或许,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场意想不到的惊喜正等待着我们。就如同初雪一样,它以最纯净的姿态,告诉世人:美好的事物总是突然来临,让人措手不及,却又如此难忘。</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11.2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p><p class="ql-block">琼瑶的离世,带给人们强烈的反思:即使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也无法完全驾驭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游戏。</p><p class="ql-block"> 文/周诗萍</p><p class="ql-block">下雪了!</p><p class="ql-block"> 窗外飘落的雪花,轻盈而纯净,仿佛是大自然最为细腻的笔触,为冬日的世界披上一层银装素裹。这一刻,望着静谧的雪景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对琼瑶一生的追忆,就如同那些晶莹剔透的雪花,每一朵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而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壮阔的人生画卷。</p><p class="ql-block"> 琼瑶,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华语圈内几乎是浪漫与爱情的代名词。她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爱情观,那些缠绵悱恻的情节,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无疑触动了无数读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无论是《窗外》里的青春懵懂,《一帘幽梦》中的痴情纠缠,还是《还珠格格》里的皇家秘史,每一部作品都是对爱情最纯粹的歌颂,同时也是对人性深处渴望与挣扎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而今,当我们站在时间的长河里回望,琼瑶的一生正如这漫天飞舞的雪花,美丽而又稍纵即逝。她的文字,就像这雪后的景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却又随风而去,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在人生的旅途上,无论遭遇何种风景,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那股穿透岁月的温暖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此刻,不妨放慢脚步,静静地欣赏这场雪景,就让思绪随着雪花飘荡,重温琼瑶带给我们的感动。她的作品教会我们,爱情不只是甜蜜与梦幻,更有责任、牺牲与成长;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怎样在逆境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于是,当再次抬头仰望天空,你会发现,雪花依旧纷飞,而内心早已变得宁静而强大,准备好迎接下一个明天的到来。就像琼瑶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一样,无论前路如何,总有一份信念支撑着我们前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吧……</p><p class="ql-block"> 琼瑶和平鑫涛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与争议,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波折,也是时代背景下的社会话题。琼瑶,这位以书写浪漫爱情著称的作家,其自身的情感历程却远比小说更为复杂多变,尤其是与平鑫涛的感情纠葛,更是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故事开始于一段不被传统所接受的关系,经历了舆论的压力、道德的拷问,甚至家庭的分裂。这段恋情的曲折发展,既反映了人性的弱点与执着,也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特定的社会观念与文化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感情从最初的热烈到后来的平淡,再到最终的破裂,似乎验证了一种观点:即使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也无法完全驾驭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游戏。</p><p class="ql-block"> 然而,琼瑶和平鑫涛的故事并不单纯是一个笑话或失败的例子。相反,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爱情本身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关键在于参与其中的人如何选择对待。他们之间的爱恨交织,虽未能得到圆满结局,但却激发了许多关于爱情本质、忠诚与自由、牺牲与自我实现之间关系的讨论。</p><p class="ql-block"> 在琼瑶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爱情理想化的描绘,而她本人的经历则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对比,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不仅让人思考,真正健康且持久的爱,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而非仅仅依赖激情或浪漫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因此,即便琼瑶和平鑫涛的爱情成为了某些人口中的“笑话”,但它同时也是一堂深刻的课,教育我们要更加理智、成熟地面对情感问题,学会平衡自我需求与他人感受,寻找最适合双方的相处之道。通过这样的视角来看,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启示,鼓励我们在复杂的人生旅途中,寻找真我,拥抱真实而不完美的爱情。</p><p class="ql-block"> 在琼瑶笔下,爱情曾是诗篇中最绚烂的章节,它如同晨曦中绽放的第一缕阳光,温柔而充满希望。然而,当这位编织梦想的大师选择了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告别世界,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惊与悲痛,更是一次关于爱与生命的深刻反思。</p><p class="ql-block"> 琼瑶的离去,让我们意识到,即便是最美好的幻想,也难以抵挡现实的侵蚀。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非永远如童话般美好无瑕,它同样承载着生活的重量,有时甚至是沉重的代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受伤,会失望,但正是这些经历,构成了我们成长的轨迹,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完美。</p><p class="ql-block"> 然而,即使是在痛苦之中,我们也应寻找光亮。琼瑶虽然以悲剧收场,但她作品中的爱情理念——勇于追求真爱,敢于面对挑战,以及那份不轻易放弃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它们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去爱,有力量去坚持,因为真正的爱情能够超越一切障碍,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最终,或许我们可以将琼瑶的故事看作一面镜子,从中看到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期待。它告诫我们,尽管现实可能残酷,但我们仍需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用更加成熟的心态去看待感情,学会珍惜眼前人,把握现在,让每一份情感都成为滋养心灵的甘露。</p><p class="ql-block"> 因此,即便“爱情梦”被打破,我们也不必失去信心。生活总是充满了未知,而正是这份不确定,才赋予了人生无限可能。让我们带着琼瑶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勇气,勇敢地去爱,去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吧。</p><p class="ql-block">写于2024.12.13.下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正月十五,你家做豆面灯了吗?</p><p class="ql-block"> 文/周诗萍</p><p class="ql-block"> 在威海,正月十五的夜晚有着独特而迷人的传统习俗——散灯。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座海滨小城便被一种神秘而温暖的氛围所笼罩,散灯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相连,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最期待的便是跟着长辈们一起散灯。天色还未完全暗下来,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母亲会精心地准备散灯用的材料:新鲜的纯豆面和香油,做眼睛的豆子粒,面线做捻子等原材料,灯是豆面做的十二生肖,一般都是看家里人的属相做的,每人都有一个豆面灯,生肖背上要做个灯槽,放入香油用面线做一个捻子当灯头,到了夜晚,天黑了就点亮,每人都拿上自己属相的豆面灯挨个房间照照,这寓意着驱散疾病和灾祸,带来健康和平安,祈求幸福和好运。人们相信通过散灯,可以向神灵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祈求,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得到幸福安康。第二天妈妈会把这些豆面灯属相用刀切片,拿到院子里晾晒,晒它几天等干透了,就装进塑料袋里,存放起来。以后的日子,拿来当豆干炖大白菜吃,每每想到妈妈用豆干炖大白菜那滋味可香啦,有嚼劲,可好吃啦!那温馨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成为我童年里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散灯这一习俗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散灯,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过去,威海作为一个沿海城市,人们大多以渔业为生,出海捕鱼充满了未知和危险。正月十五散灯,一方面是为了祈求海神的庇佑,保佑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另一方面,也是在漫长的冬季过后,借着这明亮的灯火,驱散寒冷与黑暗,迎接新一年的生机与希望。这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蕴含着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p><p class="ql-block">如今,时代在飞速发展,威海这座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穿梭于大街小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然而,正月十五散灯的习俗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并且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威海人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忙于追求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便利,却忽略了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眷恋。散灯这一习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喧嚣与繁华中,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它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失落已久的宁静与纯真,感受到亲情、友情和邻里情的珍贵。当我们亲手点燃那一盏盏灯盏,当我们在灯火中许下美好的心愿,我们仿佛与过去的自己、与祖先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回顾这些年参与散灯的经历,我越发觉得这一民俗活动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散灯这一传统习俗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喜爱它。因为只有当我们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独特的民族身份,才能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正月十五,当夜幕再次降临,我又将拿起那熟悉的灯盏,走进那温暖的灯火之中。这一次,我将带着更加虔诚的心,去感受散灯的魅力,去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只要这灯火不息,我们的民族精神就将永远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2025.2.7.</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一次攀登</p><p class="ql-block">文/周诗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昆嵛山,这座被《齐乘》赞为“秀拔为群山之冠”、北魏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称作“海上诸山之祖”的道教名山,如屏障般横亘烟台与威海,主峰泰礴顶以922.8米海拔,成半岛东部之巅。百里峰峦绵延,林深谷幽间藏着古木清泉,飞瀑落处溅起满谷清凉。此前只听闻它的壮阔,却未料一场攀登,会让我在陡峭山路上,被队友们的暖意层层包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日清晨,天朗气清,湛蓝天空中飘着几缕淡云,阳光洒下,给村口的石板路镀上暖金。我们二十四人登山队在此下车,空气中混着泥土与野花的清香。整理装备时,我正对着背包肩带发愁,身旁的李姐主动上前:“你这肩带没调好,负重会压得肩膀疼。”她指尖捏着卡扣,轻轻调整长度,掌心的温度透过布料传来,让我这颗初次挑战险路的心,悄悄安定下来。待全员就绪,我们踏着村口的羊肠小路出发,向昆嵛山腹地的黑驴山走去,路边的狗尾草随风轻摇,似在为我们引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刚入黑驴山,浓密树林便将我们环绕,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在地上织出斑驳光影。山路渐渐崎岖,落叶混着泥土,踩上去极易打滑,更有密密麻麻的荆棘,枝条上的尖刺几乎挡住去路。“大家跟紧,我来开路!”队前的老张大哥停下脚步,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举起登山杖用力拨开荆棘,“咔嚓”声中,一条窄道渐渐显现。我跟在队伍中间,一根粗壮的树枝突然斜伸出来,挂着带刺的藤蔓,我伸手想挪开,又怕被扎,僵在原地。“姐,我帮你!”身后的小王快步上前,双手抓住树枝两端,微微发力便将其掰到一旁,还不忘回头叮嘱:“脚下有块松动的石头,别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越往山里走,山势越陡,原本模糊的小路彻底消失,只剩布满荆棘的山石与参差不齐的树木。有的树木枝叶繁茂,粗壮枝干如巨伞遮天;有的则枯枝憔悴,在风中轻轻摇晃。队友们纷纷戴上防刺手套,我也急忙拿出自己的,却发现尺寸偏大,手指在里面空荡荡的,抓握时格外费劲。“手套不合手吧?”旁边的赵姐瞥见我的窘境,立刻从背包里翻出一副备用手套,“这副是小号的,你试试。”我接过戴上,大小刚好,柔软的内层贴着指尖,暖流瞬间漫到心底:“太谢谢了,不然我手肯定要被扎得全是伤。”赵姐笑着摆手:“都是队友,互相帮衬应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式攀登时,困难远超预期。登山杖很快派不上用场,只能套在手腕——陡峭的山石上无平坦处支撑,必须双手紧抓石礁或树枝,才能攒力向上。每一步都要拼尽全力,腿肚子没多久就发酸,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浸湿了衣领。突然脚下一滑,我身体向后仰去,心跳瞬间加速。“小心!”身后的陈哥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我的胳膊,稳稳将我拉回。他拍了拍我肩膀:“爬山别光看风景,多留意脚下,累了就说,咱们慢点开。”在他的提醒下,我调整呼吸,紧盯脚下山石,一步一步稳扎稳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知爬了多久,当翻过最后一块巨石,眼前豁然开朗——我们到了第一座山峰的山顶。站在山顶眺望,远处峰峦隐在云雾中,山间清泉顺着石壁流淌,波光粼粼。疲惫仿佛被山风吹散,队友们欢呼着散开,有人张开双臂感受风的拥抱,有人举着手机拍照。“姐,来这儿!”小李朝我招手,他是队里的“摄影师”,总能找到最佳角度,“这个位置能拍到泰礴顶,特别好看。”他帮我调整姿势,“稍微侧点身,笑一笑。”快门声响起,照片里的我笑得灿烂,身后青山白云,身旁队友的笑声萦绕耳畔,幸福感满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短暂停留后,下山之路接踵而至。从山顶俯视,陡峭的山坡几乎呈直角,山石上覆着青苔,湿滑得让人发怵,我腿肚子不由自主地发抖。“下山有技巧,重心往后移,用登山杖先探路!”老张大哥在前示范,一边走一边喊,“前面的人看到险路,记得提醒后面的!”我紧跟其后,按他说的方法走,却还是踩进了落叶掩盖的坑洼,脚踝传来刺痛。“崴脚了?”王姐立刻停下,蹲下身查看,“来,坐这块石头上,我有云南白药。”她轻轻脱下我的登山鞋,确认没伤骨头后,喷上清凉的喷雾,还帮我揉了揉脚踝:“等会儿我扶着你走,稳当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行至半山腰,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声响,几块山石从上方滚落。“快躲开!”后方队友的呼喊带着焦急。我吓得愣在原地,身旁的李哥一把拉过我,躲到一块巨石后。山石滚落声渐息,李哥才松开我,帮我顺气:“没事吧?刚才太险了,还好躲得快。”我点点头,手心全是汗:“多亏了你,不然我就遭殃了。”李哥笑了笑:“赶紧走,这儿不安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又走了半小时,前方出现一片陈草区,枯草层层堆积如海绵,脚踩上去软软的,却透着不安。我慢慢往前走,突然脚下一软,登山杖陷进沼泽!“别动!”小张快步跑来,“慢慢抬脚,我拉你。”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腕,将我拉到安全处。我看着沼泽,一阵后怕:“太谢谢你了,小张。”小张摆摆手:“我先探路,你跟我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时我已体力不支,每走一步都吃力。好在抵达第二座山脚下,队长提议休息十分钟。队友们纷纷拿出食物分享,小李递来面包:“姐,吃点垫垫。”赵姐塞给我巧克力:“补充能量。”捧着满手的食物,我眼眶发热——深山里的关心,像暖阳驱散了疲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休息后,我们要翻越第二座山,它比之前的更高更陡,山石裸露,只在缝隙里长着几株小草。我耐受力达极限,鼓起勇气向队长申请退出。“没退路,大家会帮你!”队长的话坚定有力,队友们也围过来鼓励,小王拍我肩膀:“慢慢爬,我们等你。”王姐笑着说:“我扶你,咱们一起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重新出发后,攀爬更吃力,几步就要喘息,汗水模糊了视线。老张大哥回头伸手:“来,我拉你!”他的手粗糙却有力,帮我爬上陡石。陈哥递来毛巾:“擦擦汗,别中暑。”衣服被树枝划破,李姐拿出针线帮我缝补;手被刺扎,小张帮我消毒包扎。一路帮扶下,我终于爬到山顶,“会当临绝顶”的自豪里,全是对队友的感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山时虽稍轻松,却仍要攀石下滑。小李突然喊:“看,野杜鹃!”粉红的花绽在绿树间,格外娇艳。他帮我和杜鹃合影:“留个纪念。”穿过丛林,听见流水声,清泉小溪映着细沙,小鱼在水中游。大家畅饮时,小李递来杯子:“慢点喝,别呛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体力耗尽,想躺下休息,队长却提醒:“得赶紧走,不然天黑出不去。”王姐扶我起身:“咱们慢慢走。”接下来的石山更陡,队友们更关心我,李姐递来热鸡蛋,赵姐送能量棒。同行的妹妹一直陪在我身边,讲笑话分散我注意力,帮我拿登山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队长故意放慢脚步,跟在我后面找野菜:“爬山像过日子,坚持就能看见好风景。”见我要放弃,他严肃道:“得靠自己,你能行!”这句话激了我,我紧抓小树向上爬,腿如灌铅,妹妹不停鼓励:“姐,快到顶了!”终于,我爬上山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山时,我坐在杂草上滑行,满身泥污也不在意。夕阳西下时,我踉跄到村口,与队友会合的瞬间,眼泪落下。感激他们一路陪伴,让我走出大山;也惭愧拖累了队伍。回头望昆嵛山,夕阳为它镀上金辉,我默默心想:这场攀登,最难的不是陡峭山路,而是队友们始终如一的暖意。正是这份同行的温暖,让我越过险峰,也遇见了更坚强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3、两河牵根脉:一场跨越五百年的“大河”缘</p><p class="ql-block"> 文/周诗萍</p><p class="ql-block"> 1985年初冬,胶东半岛的风裹着细沙,刮得人脸颊发紧。我揣着几分忐忑,跟着经人介绍,认识半年的于春华,踩着坑洼的土路,第一次走进他的老家——山东省平度市明村镇大小河村。</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只知道一个是文登县大水泊镇大河村的周姓姑娘,一个是平度县明村镇大小河村的于家小伙,隔着近五百里路,谁也没敢想,命运早把一段五百年的缘分,悄悄系在了我们身上。</p><p class="ql-block"> 刚到村口,几位坐在墙根下抽旱烟的老人就围了上来。穿灰布棉袄的于爷爷盯着我看了半晌,突然拉着我的手笑出声:“姑娘,听春华说你是大水泊大河村来的?咱是老乡啊!俺们这大小河村,根就扎在你们大河村!”</p><p class="ql-block">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我和于春华都愣住了。他挠着头憨笑:“爷,您别逗了,俺打小在这长大,从没听过这事儿。”老人却摆了摆手,搬来小马扎,坐在老槐树下,就着午后的暖阳,把一段藏在岁月里的迁徙往事,慢慢讲给我们听——那是缘分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老人说,故事要从明朝嘉靖元年说起。公元1522年,文登大水泊遭遇特大洪水,挨着母猪河的大河村首当其冲,房梁被淹、粮食漂走,村里的周、于两姓族人,一部分往山上逃,一部分跟着水流往西北走,走了一个多月,才到了平度胶莱河畔。见这里土地肥沃、河水安稳,便扎下根来。因为念着老家的“河”,后来村子分了东西两片,就叫了“大小河村”和“小小河村”;而留在大水泊的族人,守着故土,依旧叫“大河村”,周、于两姓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里,我忽然攥紧了于春华的手。原来我们的祖辈,五百年前曾在同一个村子里生活,喝着同一条河的水;一场洪水让族人分两地,却没断了血脉里的牵连——如今经人介绍相识的我们,一个姓周,一个姓于,竟是五百年前同村人的后代。这份缘分,哪是一句“巧合”能说清的?</p><p class="ql-block"> 那天傍晚,春华的大伯从樟木箱里翻出泛黄的族谱。纸页脆得怕碰,可第一页的字迹依旧清晰:“明嘉靖元年,自文登大水泊大河村迁平度明村胶莱河畔,于姓五人,为始迁祖。”大伯说,这本族谱是村里的传家宝,每年除夕都供在祠堂,就是怕后辈忘了根。我伸手拂过族谱上的名字,忽然眼眶发热——原来缘分早有印记,就藏在姓氏里、藏在村名里,等着我们在1985年的冬天,偶然揭开。</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常带着孩子回两个“大河村”。大水泊的周大伯拉着于春华的手说:“当年老周家跟老于家就是邻居,没想到五百年后,俩村的人又成了一家人!”平度的于爷爷则会给孩子讲:“你们爸妈的缘分,是老祖宗早就定下的!”</p><p class="ql-block"> 去年秋天,我和春华带着孙子再回大小河村。村口的老槐树又结了满树槐米,孙子拉着于爷爷的手问:“老爷爷,什么是老乡呀?”老人笑着摸他的头:“老乡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五百年后还能凑到一块儿——这就是最妙的缘分。”</p><p class="ql-block"> 是啊,缘分多奇妙。一场五百年前的洪水,让族人分两地;一次1985年的相识,让两段历史再相连。如今胶莱河的水还在流,大水泊的芦苇还在长,我们的日子,也在这份跨越五百年的缘分里,过得越来越暖。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那些关于“大河”的牵挂,会像老槐树的根一样,带着这份缘分,一代代传下去。</p><p class="ql-block">补充说明:</p><p class="ql-block">经查阅资料,两“河”村的地理脉络与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 文登大水泊镇的大河村,地处胶东半岛东部,紧邻母猪河下游流域。母猪河是文登境内最大的河流,贯穿南北,而大河村因依傍河流支流得名,历史上一直是农耕发达的村落——平坦的河谷地带带来了肥沃土壤,也让这里成为早期先民聚居的选择,但同时,靠近河流的地理位置,也让村子在明清时期多次面临洪水威胁,这正是当年部分族人迁徙的直接原因。如今的大河村,仍保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农耕遗迹,周、于两姓仍是村里的大姓,村民口中关于“老辈人西迁”的说法,也与地方史志中“嘉靖年间大水泊流域洪涝”的记载相互印证。</p><p class="ql-block"> 而平度市明村镇的大小河村,则坐落在胶东半岛西部的胶莱河畔。胶莱河是连接胶州湾与莱州湾的重要河流,历史上曾是南北航运的通道,河流两岸地势开阔,形成了大片冲积平原。当年从大水泊迁徙而来的族人,正是看中了这里“水足土肥、易守易居”的优势——胶莱河的稳定水源能保障农田灌溉,平坦的地形便于开垦耕种,且远离当时胶东东部频繁的洪涝区域,适合长期定居。如今的大小河村,依旧依偎在胶莱河畔,村子东西分设的格局清晰可见,族谱中记载的“于始迁祖”姓名,也能在当地于氏、的家谱中找到对应,成为两村同源的有力佐证。</p><p class="ql-block"> 从母猪河畔到胶莱河畔,两条河流不仅滋养了两个村落,更成了连接两段历史的纽带;而“大河村”与“大小河村”的名字,既是对地理环境的记录,也是迁徙族人对故土最深的念想,最终让五百年后的缘分,有了清晰的地理与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 根据现有资料,暂未明确发现文登大水泊镇大河村搬迁到平度市明村镇大小河村时有周姓的直接记载。</p><p class="ql-block"> 平度市明村镇大小河村的村庄由来资料显示,明朝洪武年间,由文登大水泊迁来的居民在此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均为于姓氏。</p><p class="ql-block"> 而文登大水泊镇大河村的村志记载,于姓、周姓分别由文登河北村和威海迁入后,简称为大河村。另外,平度市明村镇周家村是明朝万历年间,安邱人氏周彩虹、周彩旺兄弟因当地发生洪涝灾害迁徙此地而形成的,与大水泊镇大河村的搬迁无关。</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9月28日午后</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