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11/24下午2点我们【桐城行•最后一站】走进孔城老街,当踏进这片土地,心中不禁涌起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孔城老街,这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区,静静地躺在皖南的大地上,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它不仅是华东地区现存最长的老街,更是被誉为“安徽第一古街”。</p> <p class="ql-block">走进孔城老街的入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门楼上镶嵌着“孔城老街”四个大字,仿佛在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门楼两侧的墙壁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精美的瓦片和雕刻,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介绍:老街南北走向,一条主街贯穿其中,两条横街和三巷一弄交错分布。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约为3米左右,街、巷、弄的路面均铺设了麻石。</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条古街上,两旁的店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风貌,木质的门窗、青砖灰瓦,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郁的古典气息。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叫卖声,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车马慢、书信慢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孔城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显要,三国时东吴属地。传说吕蒙曾筑垒于此,故《桐旧集·孔城》有“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p> <p class="ql-block">孔城老街内有李鸿章钱庄、倪府、桐乡书院、孔城影剧院、姚家大屋、文革遗址语录墙、程氏祠堂等景点;分布有40个商铺。</p> <p class="ql-block">桐乡书院遗址</p><p class="ql-block">三甲8号:位于三甲,坐西朝东。道光二十年(18</p> <p class="ql-block">黄家大屋</p><p class="ql-block">二甲4号:位于二甲首,又叫做“满江村茶楼”,始建于清末民国初期,坐西朝东,是官商黄氏宅第。</p> <p class="ql-block">贺福昌铁器行</p><p class="ql-block">二甲5、7号:即孔城食品站。这幢房屋是祖籍湖北浠水贺氏两兄弟在清末民国初时期在孔城老街开办的铁匠铺贺福昌铁器行。解放初期到文革期间,这幢房屋作为孔城区和孔城镇食品站房屋。</p> <p class="ql-block">桐乡书院遗址</p><p class="ql-block">三甲8号:位于三甲,坐西朝东。道光二十年(1840年),里人戴均衡、文聚奎、程恩绶为教化桑梓,募捐大钱9000串修建。</p> <p class="ql-block">白果厅遗址</p><p class="ql-block">三甲7号:位于三甲,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坐东朝西,中间正厅柱、梁、枋使用百年树龄白果树木料,取名白果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太平军两次驻扎于此,商议军机大事,故又称白果厅为太平天国议事厅。毁于1987年夏初一场意外火灾。</p> <p class="ql-block">吕蒙许愿池</p><p class="ql-block">吕蒙在孔城虚设空城也忐忑,谋士挖水池,烧香磕头,背对水池许愿:空城计成功,钱币投中石滚,果真落在石滚顶心。</p><p class="ql-block">结缘人对着石滚投下硬币许愿,一枚婚姻美满,二枚财源滚滚,三枚仕途高升。</p> <p class="ql-block">知府大宅//</p><p class="ql-block">这座官员住宅,修建于130年前。大门前开阔的广场,体现出主人地位的非同一般。主人是倪省长,任职期间清正廉洁,他退休时,皇帝赠送给他很多建选房屋的木料。 </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钱庄</p><p class="ql-block">二甲21号:位于二甲,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清同治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人在孔城老街设立钱庄,主要是方便老街商户和百姓银钱税换。李鸿章钱庄前后七进,中间两进已毁,楼下正中设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阴阳调和之风水学。</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银行旧址</p><p class="ql-block">四甲11号:国民党176师526团团部。位于老街四甲,坐东朝西,前后两进,面阔三间,清末民国初期作为张恒丰布庄颜料店,解放前是国民党176师528团团部,解放后房屋产权归政府所有,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孔城营业所。</p> <p class="ql-block">一人巷</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只能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小巷,宽度不超过0.8米,是这个地区最狭窄的小巷。当时前面是商业门面,后面是居民住宅,小巷的作用是让人们走最近的小路,避免绕个大圈到后面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大中华卷烟厂</p><p class="ql-block">三甲3号:这处空场地在清末民初办过烟厂,生产的香烟牌子叫大中华,孔城老街男女劳动力几乎都在大中华卷烟厂上过班。解放后房子被政府征收,作为孔城区粮站商品粮户口粮油供应处。</p> <p class="ql-block">倭房</p><p class="ql-block">七甲7号:位于孔城老街七甲,坐东朝西,一间门面,一进进深。房屋破旧低矮,据相关的历史考古论证,它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5年),是孔城老街仅有的一幢最早古建筑。由于房屋低矮、窄小,老街人把它叫做倭房。</p> <p class="ql-block">巡检司</p><p class="ql-block">七甲8号:位于孔城老街七甲西街后,建于清朝后期,占地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姚府宅院坐西朝东,二进五开间,后进南侧只有半间房子大,当地人又把它叫做九间半房。房屋西头有一处空旷院落,原为羁押疑犯场所——硖石巡检司遗址。巡检司是孔城老街清朝时期唯遗留下来的官府衙。</p> <p class="ql-block">桐乡书院帐房</p><p class="ql-block">三甲4、6号:孔城邮政局旧址。这一片房子在清末民国时候作为桐乡书院帐房,咸丰年间被损毁,在解放后作为孔城区邮政局、自来水供应站。</p> <p class="ql-block">火龙站</p><p class="ql-block">四甲16、18号:这两间门面在大革命时代和解放初期一直是孔城老街的火龙站,里面有两条铜制火龙及消防设施。</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布局独特而有序,分为十甲,每甲之间设有闸门,这是保甲文化的活化石。保甲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户籍连坐管理制度,而在这里,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了老街的独特魅力之一。走在老街上,每经过一个闸门,都仿佛穿越了一个时代,让人不禁感叹先人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孔城老街不仅仅是一条古街,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在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面墙壁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无论是那斑驳的门楼,还是那古老的闸门,亦或是那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文化底蕴。每一次的驻足,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