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月23日在天津午餐后,我们一行驾车前往北京,在进入二环即将接近目的地时,被京警拦停告知,北京现在非京牌照的车不能进城,就算报备,也只能九点后在二环外走,我们在被罚100扣1分的情况下,车往回开最后停在这个地铁站口附近,坐地铁进北京城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晚北京烤鸭先来解解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完全随性的自由行,北京也来过两趟了,所以没做攻略,不了解北京现在观升旗仪式还要提前网上预约的,包括故宫博物馆、天安门广场都是要提前预约,这下弄了个措手不及,立马约也只能约到24号下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4号早晨习惯早起的茂哥5点起床了,我也赶紧随之起床,因为我们就住在离广场3公里附近,想着这么近,打算骑个单车去看看能不能随人流进天安门广场去看个升旗, 或者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远处看见国旗升起也行,</span>结果运气很好,遇上贵人,如愿现场观看了升旗仪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按下电钮升起。从 1949 年 10 月至 1976 年 6 月,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升降没有详细规定,只是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时,才会在早晨把国旗升起,晚上降下。1976 年 5 月 1 日起,改为每天升降国旗,但升国旗依然不奏国歌,升降国旗的时间也未固定。1982 年 12 月底起,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奉命接替升降和守卫国旗任务,并组建国旗班,升国旗时间按照北京天文台编拟的升降国旗时刻表执行。1991 年 5 月 1 日启用新的升旗仪式,分为节日和平时两套方案。2018 年 1 月 1 日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升旗仪式再度迎来改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安门广场每日升旗时间是根据北京天文台提供的北京地区太阳出没时间表确定,从太阳的上缘露出地平线、到下缘离开地平线,为升旗时间。降旗时间为傍晚,当太阳下落到地平线相平时为降旗时间。 遇到阴天、雨天和雪天,升旗和降旗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升旗仪式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它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晨光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升的旭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天坛公园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主要由圜丘、祈谷坛、斋宫等古建筑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坛公园不仅是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代表,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天坛的建筑布局独特,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由两道坛墙环绕,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内坛集中了主要的古建筑群,包括祈谷坛和圜丘坛。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主要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是冬至日祭天的场所。天坛的建筑风格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体现了明清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span>北圆南方的设计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天坛公园于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位于祈谷坛上,是明清两代皇帝春季祈谷大典的场所。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焚毁于雷火,后于1970年重建。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大殿面积460平方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是古代明堂式建筑的仅存一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丹陛石雕,祈年殿巨大的三层圆形石基座共八出陛。其中,南、北两向的石陛中镶有巨幅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瑞云山海"图案,寓意龙凤呈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穹宇是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地方,位于圜丘坛的南侧。其围墙被称为“回音壁”,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声音可以在墙内传播,形成奇特的回声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配殿,也称东殿,歇山殿顶,天青琉璃屋面,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殿内平日尊藏、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木火土金水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配殿,殿内均石须弥座两个,以平日供奉神牌。西殿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音石,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有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击掌于不同的石板上可以听到不同次数的回音,体现了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圜丘坛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位于天坛的南部,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圜丘坛的坛面由九层巨石铺成,象征九五之尊的皇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公园占地面积37.4公顷,整体布局呈方形,建筑风格庄严肃穆,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公园内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这些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公园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皇家坛庙园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方泽坛,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谴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遗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癌坎一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御仙都皇家菜博物馆(金四季购物中心店),整栋楼四层,1.8万平方千米,一层有上千套古代服饰可供挑选。二层、三层可以打卡御花园和歌舞表演,亭台楼阁齐备,雕栏玉砌入云。四层宴会大厅有太后寿宴表演,可供吃饭时欣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入御仙都餐厅,如穿越时光,回到金碧辉煌的清廷,菜品亦十分丰富美味,用餐过程中可以欣赏慈禧大寿盛宴每道菜品由来制作表演,不愧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皇家菜盛宴!感谢我们黄家弟媳丽娟的精心安排和盛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城,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八达岭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最杰出的代表,明长城的精华。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距北京城区60公里,雄踞西北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最高处,最高城楼(北8楼)海拔888米,地势险要,是扼守京畿,守卫京城的重要关隘,素有"北门锁匙"之称,1953年开始接待中外游人,现在开放段3741米。迄今,八达岭长城成功接待了2亿多海内外游人,50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登临八达岭长城。在世界和中国人民之间架势一座友谊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其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近7万平方米。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在真山、真水中进行景点设计,既突出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晏舫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晏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家体育场,又名“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举行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以及2022年冬季奥运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体育场占地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9.1万人,其中正式座位8万个,临时座位1.1万个。体育场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精品场馆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经典改造场馆。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始建于2003年12月24日,并于2008年1月正式竣工。水立方的建筑设计独特,外观如同一个冰晶状的立方体,造型简洁现代。场馆内部是一个六层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馆内设施主要包括比赛大厅、热身池、多功能大厅以及大型嬉水乐园。经过冬奥会改造,水立方实现了“水冰转换”,增加了冰上运动设施,成为集游泳、运动、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很常见的卤煮,我们吃完这份早餐就回天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