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录——《最蓝的眼睛》托妮·莫里森

czf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首部小说,出版于1970年。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十一岁的美国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布里德拉夫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对个人心理和生活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故事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会环境:小说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国,一个种族隔离和歧视严重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庭背景:主人公佩科拉生活在一个贫困且充满暴力的家庭中,她的父亲酗酒成性,母亲则对白人文化充满向往,这种家庭环境加剧了佩科拉的自卑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主要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佩科拉·布里德拉夫:一个渴望拥有蓝色眼睛(象征美丽和被接受)的黑人小女孩,她的梦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白人审美的崇拜和黑人自我价值的缺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克劳迪娅:佩科拉的朋友,她试图成为佩科拉的保护者,但最终无力改变佩科拉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主题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种族歧视:小说通过佩科拉的经历展示了种族歧视如何深刻影响黑人的心理和生活,以及这种歧视如何被内化,导致自我厌恶和精神错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身份认同:探讨了在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如何寻找自我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危机如何导致悲剧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艺术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言运用:莫里森以其丰富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风格著称,小说中的语言富有诗意,能够深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构设计:小说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述方式,一条是以佩科拉的视角展开,另一条则是以外人的身份看待佩科拉的悲剧,这种结构加深了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总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蓝的眼睛》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它提醒人们,真正的美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自我认同和自尊。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种族歧视的严重性和消除它的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书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p><p class="ql-block">◆ 千万别声张,一九四一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发芽。</p><p class="ql-block">◆ 可是昨晚没有争吵,这种悬而未决之感就像一段哀乐中的第一个音符在郁闷等待的空气中蓄势待发。酗酒这种蠢事,无论多么司空见惯,最后总要仪式性地了结。</p><p class="ql-block">◆ 布里德洛夫太太琐碎而毫无特色的日子,就是由这些争吵来辨认、归类与区别的。正是它们赋予生活的每时每刻以实质性内容,否则,日子就会暗淡无光,完全被遗忘</p><p class="ql-block">◆ 争吵缓解了贫穷带来的无聊,给死气沉沉的屋子增添了亮色。在这些打断日常生活而其本身也已成为常态的争吵中,她能够展示自认为属于真实自我的风格和想象力。剥夺这些争吵无异于剥夺她生活的全部激情与合理性。</p><p class="ql-block">◆ 乔利根深蒂固的酗酒恶习和暴戾性情给他们俩提供了让生活变得可以忍受的必要材料。</p><p class="ql-block">◆ 当然,乔利已经没有获得救赎的希望,而救赎与否亦不重要——布里德洛夫太太感兴趣的不是作为救世主的基督,而是作为审判官的基督。</p><p class="ql-block">◆ 如果乔利不再喝酒,她永远也不会原谅耶稣。她疯狂地需要乔利的罪孽。他堕落得越深,越放肆,越不负责任,她和她的使命就越崇高。这一切都打着耶稣的名义。</p><p class="ql-block">◆ 同样,乔利也极其需要她。在他厌恶的事物当中,她是为数不多他触手可及且可以伤害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她在两种愿望之间挣扎,要么强烈地渴望一方打死另一方算了,要么恨不得自己一死了之。</p><p class="ql-block">◆ 她就这样陷在紧紧束缚着她的信念中,只有奇迹才能让她解脱,如此她将永远都看不到自己的美。她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东西:别人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她们不是穿着妓女衣服的年轻姑娘,也不是悔恨失去纯真的妓女。她们就是穿着妓女衣服的妓女,从来不曾年轻,更谈不上纯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冬</p><p class="ql-block">◆ 冬天把自己僵硬地缩成一个什么都解不开的讨厌的死结。</p><p class="ql-block">◆ 长长的棕色头发梳成两条辫子,像私刑的鞭绳一般垂在后背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p><p class="ql-block">◆ 她们的声音混合成一曲缅怀痛楚的哀歌,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和声复杂多变,音调虽不平稳,但对痛苦的咏叹始终如一。</p><p class="ql-block">◆ 他从来没有想过去怨恨那两个猎人。那种情绪会毁了他的。</p><p class="ql-block">◆ 她那种对苦难明白无误的宣示其实是一种谴责。</p><p class="ql-block">◆ 一个黑人小女孩想从自己那漆黑的洞穴中爬出来,用蓝眼睛看世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p><p class="ql-block">◆ 别人对我们毫不关注,我们只好过度地关注自己。</p><p class="ql-block">◆ 爱绝不比施爱者更美好。邪恶的人以邪恶的方式去爱,残暴的人以残暴的方式去爱,软弱的人以软弱的方式去爱,愚蠢的人以愚蠢的方式去爱。一个无拘无束者的爱绝不是安全的。被爱者得不到任何馈赠。唯有施爱者占有自己爱的馈赠。在施爱者毫不顾忌的目光的注视下,被爱者被剥得赤裸裸,苍白无力,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 我会说当年我并没有把种子埋得太深,过错在于土壤,在于我们小镇的土地。现在,我甚至认为那年全国的土壤都对金盏花怀有敌意。这片土地对某些花卉来说,生存条件太过恶劣。某些种子无法获得养分,某些植物不会结果,当土地决意展开杀戮时,我们默许了,说什么受害者无权生存。</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错了,然而这无关紧要。已经太晚了。至少在我家乡的边缘,在我家乡的垃圾堆和向日葵中间,一切都太,太,太晚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记</p><p class="ql-block">◆ 美不单单是眼中所见,它也可以是手中所为。</p><p class="ql-block">《最蓝的眼睛》是我想就这个问题说点什么而作的努力,我想说说,为什么她不曾有,又或许永远不会有,对自己已拥有的东西的感知;为什么她渴望自身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她的这个愿望隐含着种族性自我厌恶的暗示。二十年后,我依然惊奇于人们是如何产生这种想法的。谁告诉过她?谁让她感觉做个怪人也比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要好?谁又曾注视过她,并且发现在美的天平上她显得如此单薄,如此轻微?这部小说就是要逐渐移除这种谴责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对种族美的维护不是为了回应在各类群体中颇为常见的对文化或种族缺点充满自嘲和幽默意味的批判,而是为了防止那种由外部注视引发的永恒不变的自卑感发生有害的内化。</p><p class="ql-block">◆ 妖魔化整个种族的怪诞现象是如何在社会最柔弱和最脆弱的成员——儿童及女性——中间扎下根来的:随意的种族歧视甚至可能引发灾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