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那一抹旧绿(第四期)怀念我在唐昌镇的童稚生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昌坐落于成都市郫都区西北部,过去乃名崇宁县,上世纪58年与郫县合并后置为郫县的镇制。</p><p class="ql-block"> 唐昌是个富庶千年的古城,成都历来流传有上风上水的“上五县”之说,即指“温郫崇新灌”。这五个县盖因首益于都江堰的灌溉,“水旱从人”而“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故,“温郫崇新灌”也就成了天府之国核心区域“富裕”的代名词。其中“郫”即今之“郫都区”,崇”指崇宁县。</p><p class="ql-block"> 唐昌之名溯始于唐代,唐仪风二年(公元677年)朝廷初置唐昌县,寓意大唐昌茂。</p><p class="ql-block"> 唐后,宋代徽宗元年(公元1102年)将其改为崇宁县。寓意继承宋神宗常法熙宁之意。由此,崇宁之名延续了近千年。</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二年(140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悦燇被封为崇宁王,崇宁县即其封地。作为郡王封地,崇宁县城曾得到大规模的改造,特别是城墙垛上盖顶,彰显其封王的威严。</p><p class="ql-block"> 唐昌自大唐建县以来,其历史已逾1300余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历史文化古城。</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均非川人,乃山西临汾人氏。1949年父母随所在部队(人民解放军18兵团)自晋南风陵渡过黄河,一路横扫关中,直扑四川…</p><p class="ql-block"> 1950年成都和平解放后,迅速建立了人民的新政权。斯时,根据上级命令,解放军十八兵团转业了大批军队干部,以充实并加强地方新政权的建设。我父母亦在此转业之列,他俩均分配到崇宁县工作,父親时任崇宁县粮食局长,母親分配在崇宁县粮食局仓库工作。</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我在崇宁县出生,随之开启了我的童稚生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的粮食局位于崇宁县东街,而我家住于西街。自我记事起,家中就有个阿姨一直照顾我,阿姨姓青,中等身材,圆脸,面带慈祥,自小我就叫她青姆姆。母親告诉我,青姆姆自我襁褓期即到家中照顾我,她对我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致,至今令我十分怀念她。</p><p class="ql-block"> 青姆姆居家在崇宁县小南街“梅花御井”院子,她到我家时她的儿子已上小学读书了。青姆姆善谈,哄我睡觉时还会哼几句摇篮曲,什么“天上月亮光光,屋头乖乖睡觉觉…”在她那带有节奏感,富有韵味的轻哼中,往往我会很快入睡。</p><p class="ql-block"> 青姆姆亦很会讲民间故事,我从她那里,从小就知道了不少关于崇宁县的民间传说。什么唐昌的“七宫八庙两道观”的传奇故事,以及她家院子里引以自豪的“梅花御井”等。</p><p class="ql-block"> 我上幼儿园时,青姆姆离开了我家。我很依恋她,礼拜天母親时不时带我到她住的老院子去看她,院子里的“梅花御井”其实就是当年崇宁郡王在王宫里挖掘的专用御井。几百年过去了,王宫早已荡然无存,但古井犹在,其井水仍清澈无比,甘甜可口,若以泡茶,味甚清纯。</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到唐昌曾专程去看此井,令人惊奇的是古井至今仍在使用,梅花院的居民都未安装自来水,他们将PV管插入井中,用小水泵抽取共享。院中老人对我讲,该井水是真正的优质泉水,各方面可比自来水强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过去唐昌镇城内有近百口水井,但现在整个唐昌镇却仅余这一口《梅花御井》了。2000年郫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下图这张照片即为今日之《梅花御井》,数十年间,院中主人已换了几茬,现《梅花御井》旁侧,有租客专门开了个“梅花御井茶铺”,以此井水烹茶,风味独特,生意一直很兴隆。</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两岁多时,青姆姆带我到父母工作的粮食局去玩,父親在粮食局后面的仓库前抱着我留影,这也是我生平的第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当时整个国家对公务人员还实行供给制,条件较艰苦。我身上穿的棉衣以及背带棉裤都是青姆姆亲自给我一针一线缝制的,由此图中可看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崇宁人的衣着特征,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  1955年,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市场上的粮食供应须凭票购买。下图是我父親留下的一张当年崇宁县粮食局印制的《食粮证明票》,票面数额为肆市两。</p><p class="ql-block"> 该票设计精美,印制精良,色呈浅绿,因彼时国务院还未颁布《汉字简化方案》因而票面文字尚是汉字繁体,给人以古朴沧桑之感,弥显珍贵。</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依稀记得当年崇宁县(唐昌镇)的物价很便宜,街上的白面锅魁仅卖两分钱一个,与当下相比,真是云泥之别。</p> <p class="ql-block">  1957年母親调到崇宁县百货公司工作,该公司办公地点设在西街大椿巷内的肖公馆。下图为母親与百货公司的三个女同事合影,中间是我母親,右侧是江文渊阿姨,左侧的阿姨忘记姓氏了,她们都是转业军人。</p> <p class="ql-block">  下图即为今日之大椿巷样貌,大椿巷内有几座清末民初的公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唐昌古镇旅游的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我近日在大椿巷内拍摄的原崇宁县百货公司的大门(即肖公馆大门),其历经百年沧桑,门槛已呈些许风化,令人感到唏嘘。</p> <p class="ql-block">  大椿巷内的肖公馆建于清末民初,原居住者为肖姓资本家,其总面积达1350平方米,属川西民居风格。整个肖公馆建筑造型轻盈精巧,雕饰华美,共有三个大四合院。由于肖公馆宽阔房多,除一个大四合院供办公外,百货公司的外地藉员工皆可安排在馆内居住,我家也属迁入之列。</p><p class="ql-block"> 百货公司约有三十多个员工,成家者约三分之一,由是大院内集积了十来个孩子,变热闹了…</p><p class="ql-block"> 大院里最大的孩子叫钟哥,彼时约九岁,上小学二年级,其余的孩子四到七岁不等。钟哥在我们孩子群中,鹤立鸡群,成了当然的孩子王。他放学回来,常带我们玩,还给我们讲小学里发生的趣事,有时他还用粉笔在院坝地上画各种格子线条,教我们玩“跳房”的游戏,后来又相续玩跳绳,滚铁环,藏猫猫等多种娱乐,乃致大椿巷内外的小朋友也不断加入我们的团队,鼎盛时期,我们的“儿童团”接近二十人。</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1958年就到了,百货公司大院里面和崇宁县街上到处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标语,大街上时而有举着红旗敲着锣鼓的队伍走过,高音喇叭里在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之类。我那时在上幼儿园,对这些政治运动懵懵懂懂,只是在幼儿园里老师要教我们唱红歌,特别是《社会主义好》这首歌唱得最多,几十年过去了,这首歌至今我仍然还会唱。</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下半年,崇宁县并入郫县,父親调到郫县计委担任主任之职。两年后,母親携我也迁入郫县,彼时我正读小学一年级。</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唐昌镇早已旧貌换新颜,儿时的玩伴皆因各种因素导致失联,惟有家住北街的刁安如,我们现在仍保持着兄妹般的往来。</p><p class="ql-block"> 人生呵!童稚生活最难忘怀,点滴的回忆仍使我泫然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