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马尼亚游记

范德民

<p class="ql-block">  塔司马尼亚(TASMANlA)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岛,面积6.45万平方公里,虽比我国台湾岛大了近2倍,但常住人口仅57万,相较连个零头都不到,但也是该国六个行政区之一,面积最小的唯一"岛州",以秀丽风光和朴素人文为特色,与新西兰极为相似。池理位量与墨尔本及所在的维多利亚州隔着240公里宽的巴斯海峡,可谓是"世界的尽头",距离南极大陆仅2500公里。今天我们四个年龄相加达290岁的老头老太,结伴登上了渡轮"塔司马尼亚精神1号"(图1、2),开启了海外岛屿自驾游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赴塔州的轮船码头最近才从墨尔本港迁至吉浪,离城区远了百多公里,那是维州的一个滨海小城,在雅拉河的出海口一侧,也是个百年的海运重镇,我去年曾坐班船特意去玩过。我们的网约车司机从来没到过,进入码头区域还不认道(图1)。那候船区应该是货仓改建的,高大的外侧库房让大货车和小客车分区域排队上船,而内侧隔出的旅客候船区(图2),面积不大,却有"生态"安检区域,被告知海产品和苹果、香蕉等水果都不能上岛,我们只能把上船前在墨尔本超市购买的水果统统都装入了"肚皮"。</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轮船启航,慢慢与海岸线渐行渐远,落日余晖,天际线熠熠生辉,轮机轰鸣,海平面粼粼波光(图1)。这艘由芬兰建造,可载客1400人和500辆车,全长近200米的渡轮,是现役运营3艘中最大的,于2002年投入运行(图2、3)。我们上船时不需用旅客桥系统,直接从码头跨入底舱的后部(图4),乘二部相连的自动滚梯直上七层,加上八、九层是旅客舱房和娱乐休闲区域,面积很大,连沙发座的图书阅览室、游戏机房都有。六层以下是装载汽车,那怕是人高马大的重卡也不在话下。</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是四人内舱房,整齐干净,还有卫生间带冲淋,连浴巾都每人一条。船上的自助餐比较丰盛,还有现做现卖的比萨饼供应。啤酒和咖啡的"联合演出"一直"闹"到深夜(图1、2),但对我们仅是看"热闹"而己,舱门一关耳根清净。凌晨4点半,喇叭里的音乐就唤醒了美梦,船己驶进了位于岛屿南端的德文波特港。晨曦中的天空变幻莫测,一会雨滴轻洒,一会儿红霞初露,到处弥漫着心旷神怡的海洋气息(图3)。我顺着滚梯下船时,特意去看了一下车辆出舱,重卡的轰隆行驶让人震颤,而小客车则轻盈地从头顶的栈桥快速驶离(图4)。</p> <p class="ql-block">  塔岛地图略成"心状",德文波特位于岛屿凹处的梅泽河口,码头和泊位集中在内河航道里(图1、2),这座排行全岛"老三"的城市沿河展开,虽与新西兰的著名港城同名,但常住人口仅有3万。我们上岸的码头备有出租车直送预约取车点,我己好几年没开右方向的汽车了,上手还真有点"紧",因为少有红绿灯,转盘行驶还得懂交通法规,这对安全十分重要。街道有烟火气的还算大超市周边,顺便把晚餐的油盐酱醋米都买好,塞滿的后备箱差点都盖不上。牛奶和鱼虾这儿是主产地,好象价格比墨尔本要便宜些。</p> <p class="ql-block">  港城布局非常分散,道路和房屋都掩映在树林中,经与房东多次联系,七拐八弯才在坡道尽头上找到了我们今晚住的民舍。三层斜顶小楼崭新漂亮(图1),一楼的东侧独立成套,两房四床,被褥白净,厨卫宽敞,锅碗瓢盆,配置齐全,连洗碗机和电烤炉都有。一看房价实至名归,赶忙准备再续一天,电话里房东却告知"名花有主"了,遗憾竟成了这次旅途租赁"性价比"的"天花板"。房东在网上登记着果园名称,占地7英亩(约50亩),一个山的半坡独家拥有,除了没看到猪和牛,其余家畜都养全了(图2、3)。</p> <p class="ql-block">  搖蓝山是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离住处80多公里,名日"荒原国家公园“,是目前澳洲仅存的三个同类园区之一,更是联合国"自然和文化”双遗产,1.6万平方公里,可以占到全岛的五分之一面积(图1)。景区需购票坐大巴车进入,第三站设在荒原上,能沿着长长蜿蜒的木栈道向纵深走去(图2),脚下草甸葱茏,流水潺潺,偶有灌木覆盖,还有木桥架在小溪上(图3)。刚看到正在啃食的濒危动物熊獾,模样呆萌,动作迟缓,大家还真有点"大惊小怪"(图4),看多了其爱理不理的"傻样",皮毛粗糙,色彩邋遢,很难讨人喜欢,也就不以为然了。</p> <p class="ql-block">  景区大巴行驶的终点是鸽子湖,可以看到状如"搖蓝"的连绵山脉,海拔1617米的最高峰奥萨山位列其间(图1)。湖水如镜,清洌碧澄,伸手触摸,略感冰凉,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令人陶醉的蔚蓝色彩,但没有我在新疆天池的那"宽广深远,直达天际”的感受。沿湖的灌木丛覆盖着步行小道,不时有游客现身,身后连着铁栈桥的展厅里会传出老外们的笑声和呐喊(图2、3)。据说常有远足达人来此步行,直线距离65公里的羊肠小道,至少6天才能穿越原始温带雨林,到达水面有1.2万平方公里的圣克莱尔湖,该湖目前还保持澳洲最深淡水湖的纪录。</p> <p class="ql-block">  翌日早晨,本想能等到一早开货车外出的房东回来聊天的,但直到自助退房完成也未见到其身影。顺着导航我开车来到山下的顿河火车站,这是目前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古老"站台(图1),几条窄规铁轨上停满各式"古董"级的蒸汽和柴油机头(图2),而供参观的客车大都是沙发皮椅"豪华"版车厢(图3)。作为这段为当年采石运输而保存起来的历史,能旧地重游也算让人"开眼界"了,想不到小火车在沿河的密林中才行驶几公里,就停在与晨练人同框的草坪上(图4),让我们拍拍照就"鸣笛“返回了,遗憾至极。</p> <p class="ql-block">  与旧火车站隔河相望的咖啡馆此时没有顾客,我们无所事事时遇上了招揽生意的"白人"老太,卡普基诺和拿铁味道正宗,不到20元的价格比上海都便宜。这位祖籍英国的老板娘从小随父母作为船民漂洋来到澳洲,与德国来的丈夫生活创业大半辈子,一个独生女在墨尔本有不错的职业,不愿来岛上享受孤独。这幢占地4600平方米的漂亮别墅和偌大花园(图1,2),是疫情期间在网上购得,搬来之前居然从未"谋面",此时老板娘说话显得"志得意满",但就是不肯透露交易的房价(图3),估计是赚大便宜了。</p> <p class="ql-block">  咖啡小屋由老板娘一手打理,连室内的油漆活也自已动手(图1),感觉生意挺难,话语里多次埋怨当局没批停车场,客源只能是邻里熟人。老板娘对着出来的丈夫,举止间非常欣赏其干的家务活,把偌大花园打理的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好像是我们对老板娘的恭维起了作用,其特意打开院门邀请入内参观,这让我们受宠若惊,因为盎格鲁人对居室的私密相对保守。院中比人都高的鸟笼养了一只黄冠白羽的洋八哥,用英语向主人讨食(图2),草地上除了各种花卉造型外,还种了不少蔬菜品种,估计这俩口子的餐桌是吃不完的。</p> <p class="ql-block">  塔岛地广人稀(图1),40%的面积是各类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其中西部至今仍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和世界仅存的温带原始雨林(图2)。其七成人口都集中在我们登岛的德文波特和第二大城朗塞斯基,以及即将要去的州府霍巴特。大家商量着将300多公里行程分2天走完,并在途中预订了住宿。高速公路不收费,乡间支路都双向行驶,标志完备,只有车辆交会,绝无人畜挡路,开车十分轻松。两边闪过都是草场和牛羊(图3),遇到风景漂亮处停车打卡拍照,远山近水如同在新西兰旅游,没见到有人会与你同框。</p> <p class="ql-block">  里奇蒙是此次旅程中见过的最精美小镇,虽然一条十字路口几乎囊刮了生活的全部:小超市(图1),古董店(图2),咖啡馆(图3)和加油站,无一不是"经典"般的存在。其小巷背后大片绿地簇拥的古色古香老房子里,有着精致内饰的面包房、甜品铺,礼品店等,网红商品,精美独特,传统手工,品味超凡。我看那奶油和巧克力做的各款糕点(图4),五彩缤纷,香味扑鼻,犹如工艺品般陈列于店堂中,谁见了都爱不择"口"。在网红面包房里竟然有人等着品尝刚出炉的扇贝派,当然价格有点"小贵",甜品也与我这位"糖伯伯"无缘。</p> <p class="ql-block">  一座赭黄的六孔老桥横卧河上(图1),去年刚过百岁诞辰,却是澳洲最古老的石桥;一幢褐色的尖顶建筑屹立在小山岗上(图2),不足双百年的历史却能荣膺南半球最老教堂的"头衔"(图3),这为小镇对外旅游形象带来了直接效果。碰上刚下飞机来此游玩的上海老乡,他们就是来看澳洲最古老的石桥和教堂的。可此刻我们当晚在此的住宿遇上了麻烦,己通过租赁平台认证的民舍,居然想再加价来"奇货可居”,交涉无果只能临时在网上搜索到两间客房,但距离此地还有50多公里,此时太阳低斜,天色将晚,我只能驱车驶离了争执了多时的"毁约"旅店。</p> <p class="ql-block">  驱车跟着导航行驶,道路上少见交会车辆,我心里嘀咕别走错路,当拐进了密林中的砂石路,只剩几百米仍未见到建筑物的踪影时,心又提到嗓子眼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平地里"冒"出木板和铁皮构建的一圈建筑物(图1),周边空地上也停着不少车辆,包括有好几台房车(图2)。林中寒气逼人,室外竟摆放着正在燃烧木头的烤火炉,围坐着一群金发碧眼的老外,哄闹嘈杂。我们在众目睽睽之下踏进室内,当确认有我们预订的两间大床房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肚子的"咕咕"叫唤,牛排和披萨成了我们没有选择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  隐藏在密林深处的莱克湖酒店建于上世纪初,从添着劈柴的火炉到烟薰火撩的吧台,从端着冒泡的扎啤到晃着脑袋的老外(图1),让我见识了澳洲社会的"三教九流",好像都成了"绿林"好汉,我也感觉如同进了山里的"土匪"窝,但这些老外面对我们这几位真正的"老外"都十分友好,连一条比我还重的大狗,也会摇头摆尾"温柔"体贴,挤在沙发上与我们合照(图2)。这里每天游客盈门,主要是有吃有喝,停车和搭建帐篷都不收费,而且20公里就可以到酒杯湾,有3公里长的白色沙滩,风景优美,上世纪末就被旅游杂志评为世界十大最美海滩之一。</p> <p class="ql-block">  萨拉曼卡集市位于老码头曾经的仓储区(图1),每周六能聚集三百多家商户,形成纵贯整个街区的露天市场,加上旧仓库内常年营业的古董店,艺术画廊,工艺品展厅,咖啡吧等,成了在霍巴特旅游最有含金量的名片,荣膺南半球最大的集市(图2)。当我们下午到霍巴特先去了住宿点,再到市场时已临近关门(图3),商户正有条不紊的折除摊位(图4)。朋友有些遗憾,我感觉澳洲的其他城市都有组织临时集市的习惯,专业设计的食品车辆,五彩斑斓的帐篷摊位,大同小异的旧贷新品,声情并茂的街头艺人,甚至还能出售家庭多余生活用具,看多了感觉也就如此。</p> <p class="ql-block">  霍巴特博物馆也在老码头附近,土黄色建筑是该市几百幢受保护的老建筑之一(图1),停车场正对着游轮码头(图2)。与美术馆同一的大门好像新近改建过,墙面与主楼的色差太大(图3)。墙上文字让我感觉这个社会对土著人的尊重,可能是为弥补英国殖民者在十九世纪之前的"赶尽杀绝"。室内展品我不敢恭维,既无遙远的年代感,又无太多实物能佐证历史,还是一些英国人带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和油画"撑"了门脸(图4)。让我有收获的是详细了解了英国的"印刷陶瓷"(图5),类似景德镇的青花瓷,我前些年在珀斯淘旧货收集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我开车在霍巴特市区转悠,毕竟是州府所在地,规模和繁华的"档次"比其他城市明显超出许多,但常住人口也不到20万。好像社区之间相邻较远,较多的高低坡道会经常出现街区与快速路的转換,两侧林木连绵不断。我们的印度房东是利用山坡建的两层自住房(图1),把整个车库以下的一楼完整出租,建筑很新,二间居室,厨卫齐全,非常私密,到中心城区也就十多分钟车程,吸取上次租房经验,基本满意了就连续签了三天,当然价格也不算太低。这里可以远眺惠灵顿山(图2),黑压压的高大山体立于天边,在没有云雾缭绕的晴朗时节,山顶高耸入云的尖塔可以清晰分辩。</p> <p class="ql-block">  惠灵顿山海拔1270米,澳洲南部最高山峰,盘恒在城西20多公里处。1937年就建成了登顶的盘山公路,穿行在林木深处,路宽坡缓,两侧巨大的圆石在山上山下随处可见,据说是数万年前岩浆冷却形成的白云石,根深蒂固,不会移动。看到连拖挂的房车也可轻松直达山巅(图1),我们乘景区交通车上山明显是亏了,费钱费时。在山下肉眼可见高耸入云的巨柱(图2),也来不及实地研究派何用处。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瞭望台里(图3),内部陈列着许多历史史料,透明的一面大玻璃墙,可风雨无阻观看日落日出和星辰大海,据说特别晴朗天气可看到南极的云雾。</p> <p class="ql-block">  山顶筑有巨大的平台,环顶通道内可以停放许多车辆,因此无须售票来控制车流。中间还有夹杂着石柱和石芛堆积而成的天然峰峦,让你爬上去可以隨时宣泄"山高我为峰"的情怀。向西眺望是无数形状和高度相同而隆起的中央高原,仿佛己天地合一,渺茫而又实在。而向东面能鸟瞰整个德温特河两岸的市区建筑,沿着弯曲的水道犹如积木般布满山包、盆地和浅滩(图3)。此前有专家曾在此测到147公里/小时的风速,而此刻我顺着筑在卵石堆上四通八达的木栈道上好像能呼风唤雨(图1、2),在俯仰之间尽情享受和熙清风,透明空气,远山近水,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在惠灵顿山上眺望霍巴特市容,能一眼就分辨的建筑物是19层圆柱状的赌场,它不仅如"鹤立鸡群"般地傲立于苍茫大地之中,1973年还是澳洲第一家正式批准的合法企业,比如今规模全澳的皇冠赌场历史更久。我们专程在一、二楼的老虎机旁,见识了博彩场地的奢糜,也欣赏了"小赌怡情"的温柔,还在蔚蓝色港湾歺厅享用了午餐,当然无非也是牛肉、土豆、南瓜和披萨之类,色面丰富,囗感尚可。一楼有个伸入水面的大平台,草色葱翠,花团锦簇,拍照留念是个好去处,但至于"大赌"的私密场地和最高层的旋转餐厅,我们被拒之门外,非经预约,不得入内。</p> <p class="ql-block">  横跨德温持河的霍巴特大桥也是在山顶能一眼分辨的建筑物,好像是两岸陆上唯一的联系纽带,建成于1964年,已使用半个多世纪了。之前沟通两岸是建于1943年的大型浮桥。无论是用现代眼光审视,这座大桥也是重大的市政工程项目,远眺外观有些"单薄轻巧"(图1)。我在桥上来回行驶过两次,双向加一条可变车道己有饱和的趋势。桥西的引桥很短,与皇家植物园联成一体(图2),由于桥下可能没有大型船舶通航,桥墩缺少防碰撞的有效阻拦,以至于1975年1月9日晚9时,二个桥墩和127米的桥面被过往船舶撞沉水里,造成了十二人死亡的重大惨案。</p> <p class="ql-block">  霍巴特有列入"遗产目录“的古老建筑物遍佈城市的大街小巷,而以老码头周围更集中。一片大草坪背后二层的土黄色建筑富丽堂皇,中间旗杆上飘着国旗、州旗和土著旗帜,这就是如今的州国会大厦(图1),不仅外观壮观,我曾推门而入的大厅内饰也很豪华气派。当年为海关而建,后与国会合署,如今是州的最高立法机构。邻路右侧原是一片墓地,曾是总督、议长等一从高官的最终归属地,如今在城市改造中出"奇招",将所有墓碑相嵌在墙面上,既维护了逝者的尊严,也方便了后人的瞻仰和凭吊(图2),一座曾经阴森森墓地如今成了市民们休闲和野餐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自驾游在城区最不方便的是停车,霍巴特更是管理严格,连参观博物馆付费也只限二小时,我们只能选择观光车(图1),在上海经常看老外坐,如今自己成老外也能坐。总共有20个站,90分钟绕一圈,随便上下,还有七种语言的介绍,当然是标准的走马观花。皇家剧院、保险大厦(图2)、犹太教堂、塔大医学院(图3)、帆船俱乐部(图4),甚至最古老的啤酒厂都能转悠到。虽然酒厂外观普通,但中午上下客特别多,应该是吃饭可以敞饮啤酒吧。最值得参观是富人居住区(图4),当年英国移民的住宅都仿造家乡设计建造,依山傍水,优雅精致,花团锦簇,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团游玩了布鲁尼岛,与停满游艇和帆船的凯特林渡口(图1)隔海相望,面积362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加坡的一半,常住人口仅有600,由于大巴车不用换乘可直接坐船上岛(图2),半个多小时航程非常方便。岛上公路四通八达,以生产小麦和鸡、羊为主,近年来观光业异军突起。我们在生产啤酒和奶酪的作坊里小憇,黑啤口感醇厚,但对奶酪不敢恭维,味道适应不了,而老外们都称赞"纯正",买了不少,我只对"两只靴子"的产品商标设计留下了好印象(3)。小岛最早由法国人发现,随后英国探险家从好望角移植苹果获得成功,逐渐以"苹果岛"为世人熟知。</p> <p class="ql-block">  海岛地貌非常独特,南北之间由天然形成的一段带状地块相连,非常形像称之为"颈峡",展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沿着木栈道一口气登上瞭望台,二百多个台阶让我有点气喘,眼前岛屿南北最窄处一揽无余,公路紧贴海岸修筑,只剩下浅浅一条绿茵相伴(图1)。一边海水湛蓝,波涛汹涌,劲风卷起的浪涌推成了一片宽阔的白沙滩(图2);一边海水碧绿,平静丝滑,沙细夹杂着淤泥成了黑天鹅悠哉的觅食地(图3),颈峡两端的陆地也好像连成了整体。脚下我们刚下车的停车场里,大小汽车都像一堆模型,远处的栈道也成了蜿蜒的线条,缠绕在林木繁茂的山谷之间。</p> <p class="ql-block">  "颈峡"形成的独特地貌奇观,是大自然造物主的恩赐,成了上岛游客必到的打卡之地,我们车到时,路边不大的停车场己"车满为患"。连接东西沙滩的长长木栈道上(图1),始终有人步履匆匆往返欣赏"近在咫尺"而又"迥然不同"的海滩风光。架设在半山腰上的栈道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现出剪影画面,这是我没想到的效果(图2)。在最高处平台栏杆上,铁制的铭牌写着一段文字(图3),纪念1876年岛上最后一位纯正血统的土著人逝世,也控告英国殖民者当年的血腥残杀,目前全澳原住民都是与现代人的混血后裔。</p> <p class="ql-block">  两棵高大的蓝桉在濒海的岩缝中挺拔屹立,枝繁叶茂,现被州府列入文化和历史遗产目录(图1),因为英国探险队首席艺术家在1792年创作的"二棵树"油画,历经250年风雨沧桑,居然"造型不变,优雅依旧",连比对周边环境也几乎没有变化,成了无法"解释"的奇迹,让我们在了解中"惊奇",在"惊奇"中都,留下了合影。当年这里被欧洲探险家取名"冒险湾",是登岛或补充淡水的首选之地,由于伸出的半岛遮挡了风浪,海水中裸露的礁盘呈现少见的青绿色彩(图2),沙细色白,背后的树木更显高大威猛,郁郁葱葱(图3)。</p> <p class="ql-block">  导游带我们参观了岛上占地250亩的私人庄园(图1),一座仿英国风景式的开放园林,成片自然的林木,曲径通幽的步道,宽广起伏的草地,石材瓷片的花坛,玲珑秀美的湖泊,废物利用的摆设(图2)。在主入口的坡道旁,导游介绍两人正合力修整花坛中的高胖老头就是花园主人,边上白色带巨大阳光房的是他宅邸,门外商店销售的啤酒和巧克力等食品也是他的工厂出品。这位人生大赢家也有至暗时刻,儿子39岁因病早夭,生前使用的游戏机房(图3)、方尖碑(图4)和39株金橡木寄托了所有的哀思。</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南半球最美的季节,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岛上温差大,早晚加外套,中午就能短装出行。在350亩土地的养蜂基地里,没看到蜂箱,但听到了耳边"嗡嗡"的蜂群绕行,品尝了採自不同花粉的甜蜜;在海边没见到生蚝基地的作业过程,但餐桌端送的"个大肥美"立马消灭殆尽;在密林的土路上转悠,车辆经常会突然停下,稀有的白色袋鼠出现,车厢内骚动人群眼中。在钻入原始森林的羊肠小道上作停留,这里就是权威机构认定的世界最澄澈的天然氧吧。所有这些都眼见为实,我深信不疑,地球本应如此,人类共同享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离霍巴特市区20多公里处找到了租赁公司设在机场的还车点,办完手续却找不到候机楼了,一番探寻,那一长排很不起眼的黑色小平房就是候机"大"厅,西头是有行李传送带的出口,东头就是带安检的入口,中间摆了原木长凳供乘客休息,还有一个有趣的雕塑(图1),这是我见过最"袖珍"的外国机场。由于是国内航班,安检远不如上岛生态检疫那样认真。进入登机大厅,能供应餐食的咖啡吧占了60%面积(图3),二个检票口分别在玻璃幕墙两头。孤零零的一架空客320正在作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图2)。别了,塔司马尼亚,我今晚回墨尔本的飞机航程不到一小时,但来时的跨海渡轮却用了整整一晚。(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