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p> <p class="ql-block"> 我是在24号就看到这个消息了,当时正在看wtt冠军总决赛,只是脑子里一闪,中国最后一个女先生离开了。昨天到今天各大公众号不断推出有关叶嘉莹先生的文章,我不由得又拿起放在办公桌上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看了看。我一共买过先生的五本书,只有这本我看的多,书脊下角都翻烂了。</p> <p class="ql-block"> 先生的书不同于一般的诗歌评论,不晦涩,好读。也不同于一般的单讲一首诗或一阙词,她会通过多个例子讲透,帮助理解深层含义。比如讲温庭筠的《菩萨蛮》里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时讲到《诗经.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螓首蛾眉”,讲到李商隐的“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讲到屈原《离骚》中的“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讲到杜荀鹤的《春宫怨》,讲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讲到杨贵妃为什么得到唐玄宗的宠爱,讲到《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的斗争中宝钗何以能胜,让读者一下明白什么是“蛾眉”,为什么“懒起画蛾眉”。她从西方的语言学、符号学找到理论上的一个根据,那就是一个“语码(code)”,蛾眉、画蛾眉、懒起画蛾眉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中有一个语码的作用,能够引起一大片联想。所以她的书很好懂,但又无碍她的深邃,是普及与提高兼顾的。很适合我这个诗词小白,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先生说:“我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所以,别人讲诗是注重知识、背景,而她是对于文字里面所传达的生命比较重视,而不是那些现实的、外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先生说:“如果要我总结出最希望将中华诗词的哪一种美感向西方世界传播,那就是诗词中的中国人的精神。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中国人的情感、意志与品性,是我最希望传递给西方读者的。”</p><p class="ql-block"> 先生说:“诗词中的那种感发,绝不只是知识,它是一种生命,是能够提升你的心灵和品质的一种能量。”</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能力评价先生,只能怀着最深切的敬意,向这位卓越的学者致以最诚挚的哀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