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族谱》(民国廿五年版)发现记

丁香雪

<p class="ql-block">用“得来全不费工夫”来形容《吴氏族谱》(民国廿五年版)的发现过程是恰如其分的。</p><p class="ql-block">似乎它早早就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了。</p><p class="ql-block">此前朴树棠老师以一己之力,集结了宁津史志方面的人才,组建了“棠湖文化研究会”,致力于吴浔源先生家族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播。由此,人们开始知道宁津在晚清时出现过这么一位硕儒,不仅著述宏富而且擅长制埙、吹埙,还写了一本音乐史上有名的《埙谱》。但由于吴浔源先生终身布衣功名不显,长大后又迁居吴桥,所以手头上可供研究的史料严重不足。</p><p class="ql-block">2019年3月份,我被政协借调进入了《宁津风物》(后更名为《宁津乡村印记》)工作组,负责拍照及部分章节的写作。我们第一个走访的就是宁城办下辖的谢东村吴耕读(时任宁津县政协主席张会利的帮扶对象)家的老房子,没想到在这里竟然有了意料之外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在这栋200多年的老房子里,房东吴耕读不厌其烦地给我们展示着残余的一些老物件,其中一本《吴氏族谱》引起了我的兴趣,翻阅过程中,“名凤三子浔源”六个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再往下看知道他字庐帆号棠湖,莫非他就是朴老师心心念念的吴棠湖?我马上用手机拍下来发给了朴老师。</p> <p class="ql-block">朴老师当即带礼品赶了过来,他如获至宝般地趴在桌子上看起了家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朴老师把自己精心放大、制作的吴浔源头像送给了吴在安、吴耕读父子,当时吴在安老人已经卧床多年,看到吴浔源头像后脱口而出“棠湖,棠湖……”,然后面色潮红浑身颤抖。</p> <p class="ql-block">原来吴氏三房计福公次子第四世汝常公迁居谢庄村,到吴耕读已是第十五世。</p><p class="ql-block">而长房计芳公位下成公支第九世名凤公迁居吴桥(今铁城镇),吴浔源是第十世。</p><p class="ql-block">这部吴氏族谱中两个信息特别值得注意:一,吴名凤有四个儿子而不是三个。吴名凤与前妻卢氏生子濬源,生女二;后与继配涂氏生子三:汇源、浔源、鸿源,生女三。吴浔源的生卒时间精确到了时辰:生于道光廿五年十月初二日午时,卒于光绪廿八年六月初四日辰时。这样的资料可谓完备详实且权威!</p> <p class="ql-block">之后,宁津文化学者、原文化局副局长杨承田先生和石家庄美宁公司王建宁王总(时正修建棠湖小学吴浔源纪念馆)也相约专程去吴耕读家翻阅了《吴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6日,棠湖小学吴浔源全身铜像揭幕,吴耕读作为吴氏后人出席了仪式。</p><p class="ql-block">此后,棠湖文化的研究进入了快车道,吴氏后人也相继涌现。特别是宁津(杨承田等人)、吴桥(张彦广等人)、沧州(孙建等人)三地学者实现了良性互动,不定期、不拘形式地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作者丁香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