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1902-1982)是苏联党和国务活动家,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 。以下是对他的一些介绍:</p><p class="ql-block">个人履历</p><p class="ql-block">• 早期经历:出生于贫农家庭,1921年加入俄共(布),毕业于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后成为红色教授经济学院研究生,并在多所高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政治生涯开端:1931年进入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工作,之后在多个地方及中央重要岗位任职,1947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书记。</p><p class="ql-block">• 后续发展: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中,其职位有所变动,但始终在苏联核心领导层,长期负责意识形态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工作。</p><p class="ql-block">政治举措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意识形态管控:他被称为“头号思想家”“灰衣主教”,掌控着宣传鼓动部等众多相关部门,对苏联的宣传、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他坚持斯大林时期的部分意识形态政策,主张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坚决斗争,对文艺作品建立审查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但也维护了苏联主流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文化发展影响:在他主政时期,苏联文化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出现了如肖洛霍夫、肖斯塔科维奇等文化大家,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也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但同时也存在对一些不符合意识形态要求作品的限制 。</p><p class="ql-block">• 对斯大林评价的转变:赫鲁晓夫时代对斯大林全面否定,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斯洛夫改变了这种说法,在否定斯大林主义的同时,肯定斯大林的一些功劳。</p><p class="ql-block">• 处理反苏分子问题:对于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反苏分子,苏斯洛夫采用了敌我分清的两面手做法,既在公开领域运用行政手段镇压,又会考虑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在政策上做出改变 。</p><p class="ql-block">个人特点</p><p class="ql-block">• 生活作风:苏斯洛夫几乎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不修建豪华别墅,不举办盛大宴会,喝酒从不过量,不大关心儿女的前程,衣着毫不讲究,始终穿旧式西服和套鞋,还禁止苏共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权力获取学位。</p><p class="ql-block">• 工作风格:不爱抛头露面,对部下彬彬有礼,说话温和,从讲稿中删去尖刻用语,但性格阴鸷,不易激动,很多事不亲自出头,指挥别人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