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秦力老师作品,走红色革命征程》</p><p class="ql-block">          秦老师生于1963年,是标准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可对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颇为挚爱,他在《太行山上找八路》一书前言写到:小时候最爱看打鬼子的电影,每当和小伙伴们议论起李向阳、张嘎子、游击队、区小队、县大队等打仗的英雄故事时特别带劲,对日本鬼子杀人放火、为非作歹特别痛恨。在这些电影中经常出现“八路”一词,因年龄小,对“八路”根本不理解,认为“八路”是一个人的名字,是专门打鬼子的英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条件也具备,就想亲自到太行山去看看这些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瞧!这可遇上“较真”的人啦。自从有了这种想法,秦老师可是做足了功课,他从各种资料搜集到具体地点,精心策划了一条考察线路,检修好自己的坐驾,准备好摄影器材,还带上无人机,开启了《太行山上找八路》的红色自驾之旅。这次红色传承用时14天,行程3100多公里,考察参观了25处遗址、纪念馆。回来后,写出了十多万字的《太行山上找八路》一书。</p><p class="ql-block">      当读他的作品时,随着他笔下描述,就像亲临战场实地,感受到那枪林弹雨、炮火轰鸣的惨烈场面,看着那些缴获的日军枪支弹药,由衷从心底升腾起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豪迈气概。</p><p class="ql-block">            这次旅行,秦老师用无人机,对战场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多角度航拍。参观纪念馆时,对留下的实物也认真拍照,并对当年指挥战斗的将领们及战斗过程作了详细介绍。书中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图文并茂的讲述,引人入胜,非常感人,确实鼓舞了读者的革命斗志,这红色传承,让人不忘历史,砥砺奋进。</p><p class="ql-block">     我是通过朋友张爱华认识秦老师的,他六十开外的年纪,中等个头,不胖不瘦,显得很精干,写作、摄影、旅游等,爱好广泛。曾读过他的《红旗插上井冈山》、《转战陕北》。为了有个安静的创作场所,他在乡下觅得一处农家小院,院内翠竹四季常青,经一番搭理,还真有点“诸葛茅庐”之境,爱华把这一美景转发给我。当时,秦老师正在创作《太行山上找八路》,他在结尾处写到,“有好几位朋友想早日看到《太行山上找八路》,其中一位还写诗鼓励:</p><p class="ql-block">    秋雨好个凉,雨后清气爽。</p><p class="ql-block">    幽径通农院,作者入草房。</p><p class="ql-block">    此景优惬意,翠竹伴君旁。</p><p class="ql-block">    胸怀宏伟志,落笔绘太行。</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那个写拙诗鼓励的人。秦老师还在农家小院大门两侧挂了两个牌子:</p><p class="ql-block">红色.太河写作影视基地</p><p class="ql-block">文友、影友交流中心</p><p class="ql-block">期盼秦老师创作更多的作品,拍出更美更好的视频和照片。</p><p class="ql-block">                          张爱云          </p><p class="ql-block">                      2024.11.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老师正在创作《太行山上找八路》</p>  <p class="ql-block">白求恩战地手术台</p>  <p class="ql-block">秦老师在娘子关考察</p>  <p class="ql-block">秦老师拍摄的魏巍太行山</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上找八路》上集</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上找八路》下集</p>  <p class="ql-block">考察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开启红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秦老师创作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