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展陈着古代泉州的基督教与印度教石刻遗存。10-14世纪,随着海洋交通的发展和海洋贸易的繁荣,泉州(刺桐)成为当时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里居住着数以万计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的各国商人、传教士、使者、旅行家、贵族和平民,其中尤以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欧洲人为最。他们在泉州享有经商与信仰的自由,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宗教,于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都在这里与中华文明相遇,并互相丰富。</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石刻展厅。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7世纪基督教传入中国,称为“大秦景教”。元代(1271-1368年)随着大量的欧洲和中亚人侨居泉州,景教与天主教方济各会派也传入泉州,并建有多座教堂,信仰者众多,泉州一度成为基督教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传播中心。这里展出的基督教石刻包括墓碑、墓盖石和建筑构件,碑铭文字有叙利亚文、回鹘文、八思巴文、拉丁文、汉文等,</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石刻展区以蓝色为主基调,彰显海洋文明交融。</p> <p class="ql-block">元基督教八思巴文石刻。元代的官方文字为八思巴文,在泉州的古基督教碑刻中有许多就刻着八思巴文。元朝,泉州有些重要的蒙古官员也信奉基督教,这对泉州基督教的兴盛有相当的影响,在泉州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基督教事务的机构。</p> <p class="ql-block">刺桐十字架。20世纪20年代以来,泉州不断出土和发现古代基督教墓石构件,石刻图案则多以十字架为背景,添加了莲花、云纹、天使、华盖、幡幢等诸多文化元素的点缀,形成华丽且独树一帜的造型,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刺桐十字架”(在泉州出土的古基督教石刻)。“刺桐十字架”不仅糅合了东西方基督教派艺术,而且融入了中国佛教、道教以及民间艺术的元素,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申马克公主石墓碑。碑额浮雕十字架和莲花座,两旁各有带翼天使,手持礼物飞向十字架呈献礼状。天使下身穿着并不像佛教飞天所系长裙,更像长裤,将双足包裹在内,裤摆渐宽成羽毛状的尖角。这种图案或许来源于伊斯兰文化元素,天使图案下阴刻叙利亚文 21 行……可能也暗示了泉州景教的一部分来源。</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天使:是上帝的使者,象征光明、和善、友爱,天使的翅膀大部分为两翼,而白色翅膀的孩童天使形象,则可能是受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形象所影响;石刻上的天使,雕饰独特而丰富,有跌坐如菩萨的四翼天使,有成双飞翔的飘带天使,他们或头戴十字架冠,或手捧十字架,或双手捧持礼物献向莲花十字架,如此形态各异的形象见证了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是基督教天使在中国的演化。</p><p class="ql-block">中国飞天:源自古老的印度神话,梵语称在空中飞舞的神为“提婆”。“提婆”有天的意思,故译为飞天。汉语“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飞天专司音乐、散花和礼拜之职,在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常有飞天的形象。刺桐飞天:泉州人习惯把妙音鸟(又称“嘉陵频伽”)和飞天乐伎,称为“飞天”。开元寺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的斗拱上分别有24尊“妙音鸟”和24尊飞天乐伎。妙音鸟是人首鸟身,袒胸露臂,神态优雅生动,各自捧着文房四宝、瓜果、乐器。飞天乐伎有的手持文房四宝,有的手持南音乐器。</p> <p class="ql-block">兴明寺碑是须弥座祭坛式石墓中的墓碑,其上阴刻 14 行竖行汉字。碑文蕴含的佛教用语,让我们了解到景教传入中国后,受佛教的影响很大,从经文的字句、名词、乃至日常用语,大都仿效佛教经典及佛教通用名词。此碑证明了元代大德十年时,泉州曾经有一座被称作兴明寺的聂斯脱利教(基督教的派别)教堂,它也是泉州发现的有纪年的年代最早的古基督教墓碑。</p> <p class="ql-block">元·天主教刺桐主教安德烈石墓碑。这方墓碑石是方济各会派的重要遗物,其墓主为刺桐第三任主教安德烈·佩鲁贾。安德烈于公元1323年奉派在刺桐当主教,于公元1332年长眠在刺桐城。这方墓碑曾于199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的世界博览会展出。这位刺桐主教之所以如此著名,与他写的一封信有关。这封信写于公元1326年的泉州,寄往他的故乡佩鲁贾瓦尔敦,至今仍保存在巴黎图书馆。他在信中不仅盛赞了刺桐城的繁荣,还谈到当时宗教信仰自由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在此大帝国境内,确有天下各国和各宗教派别之人,所有的人皆可按照各自教派而生活。”</p><p class="ql-block">——安德烈·佩鲁贾</p> <p class="ql-block">又有刺桐城为大商港。亦面积广大,人口众庶。吾小级僧人在此城有华丽教堂三所。财产富厚。僧人又建浴堂一所,栈房一所,以储存商人来往货物。</p><p class="ql-block">——《马黎诺里游记》</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石刻展区以热烈的红色为基调,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古代印度河流域,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演化而来的。宋元时期,许多印度商人带来他们的信仰和印度教建筑艺术,曾在泉州修建了印度教寺和祭坛,泉州是中国唯一留下印度教寺遗存的城市。这里展出的印度教石刻,均为已经消失的泉州印度教寺和祭坛上的建筑构件。这些石刻艺术精美绝伦,生动有趣,东方神韵的毗湿奴、印度教艺术中点缀的中国传统图案,这样不同文化元素的交织融合,成就了最美的城市记忆,细说着文明对话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分别是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毁灭之神湿婆。</p> <p class="ql-block">这尊毗湿奴造像是于1934年在泉州南教场(今泉州旧汽车站)附近发现,应是元代泉州印度教寺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毗湿奴造像。毗湿奴说:我是大名鼎鼎的毗湿奴,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我可是法力无边,能降妖除魔,同时还充满仁慈和善意。我呵护着世界以及一切生物。印度人膜拜我,将我深深藏在思想中。在久远的宋元时代,印度人和泉州工匠怀着期待,用泉州的辉绿岩石将我的神像塑造出来,我一下子便成为许多来此贸易的印度人的膜拜对象……尽管过了好多个百年,我这尊造像却依然存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成为今人探访的重要文物。看我的面相,还是很和善很帅的。我头戴高高的圣冠,是我常见的样子。我左上手持海螺,代表生命的起源,螺纹则象征无限的空间。我右上手持轮盘,象征轮回和永不终止的创造演化。我左下手握杵,象征摧毁、横扫一切的时间力量。我右下手施无畏印,表示善意。</p> <p class="ql-block">元·印度教女神拉克希米龛状石构件。拉克希米,亦称吉祥天女,是毗湿奴之妻,为印度教中象征财富和繁荣的女神。女神袒露着上体,丰胸细腰,下身着裙子,趺坐于怒放的莲花中,莲花是拉克希米的重要象征。她左上手持环状神器,右上手持矛状神器,右下手作无畏手印,左手残断。</p> <p class="ql-block">元·大象与林伽石刻。这方辉绿岩材质的石刻,发现于泉州北门街白耇庙内的焚纸炉上,工匠们刻划的是《往世书》里对湿婆崇拜的故事。林伽是湿婆最神圣和普遍的象征,林伽崇拜是朱罗时期南印度的主要信仰。石刻上林伽安放在树下,云彩缭绕,边上的树,枝繁叶茂。大象头戴帽子,背挂镫踏,它用鼻子卷起一朵花,轻轻地罩在林伽上。看得出,大象因完成这件神圣的事情而感到无比欣幸,它正欢快地翘起后脚。湿婆原型常被描绘 3 只眼和 4 只手,手中分别拿着三叉戟、神螺、水罐、鼓等,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据说他额上第三只眼的神火能烧毁一切,而毁灭之后还有创造的能力,代表着毁灭与再生的力量。湿婆有各种不同的相貌,如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三面相、舞王相、半女之主相等,而林伽是湿婆的最基本象征。泉州石刻中的湿婆有林伽和舞王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元·印度教泰米尔文碑,由六行泰米尔文字组成,最后一行有中国文字。这方石刻传递的重要信息:至元十八年(1281年),一位印度商人在泉州建造了一座供奉湿婆的印度敎寺庙。这位商人应该是一位南印度的泰米尔人。</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石刻以印度教主神和有关神话、传说为题材,闪耀着浓厚的异域风彩,又糅合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除了印度教神话故事主题雕刻外,元代泉州印度教寺还为今天留下了如石柱、柱头、柱础、底座、石垛、雀替、装饰石等建筑基础构件。其上纹饰类型丰富,从图纹看,有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等,其中以蛇纹最为独特;从图形来看,有几何形,钟形、屋脊形、柱形、龛形等;从风格来看,有希腊式,中国式,印度式,锡兰式等。这些纹样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也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寓意表达巧妙而含蓄,既反映独特的审美情趣,又传达深刻的含意。如横梁石上的装饰石,是狮头类雕刻,风格与气韵,迥异于中国式狮头,既有印度教雕刻的风格特点,但与印度本土的造像又略有不同,含有制作者的创作与设计。这些建筑构件尽管只是原建筑的一小部分,却透露了大量的建筑信息,是我们研究这座印度教寺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湿婆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毁灭之神。湿婆有各种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三面相、舞王相、半女之主相等,林伽是湿婆的最基本象征。泉州石刻中的湿婆以林伽和舞王的形象出现。</p> <p class="ql-block">元·印度教女神(湿婆之妻)石刻(复制品)这方石刻是复制品,原件位于泉州晋江池店村兴济亭。</p> <p class="ql-block">1953年,吴文良先生将其收藏的一批宗教石刻无偿捐赠给泉州市人民政府。1959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海交馆)成立,这些石刻成为第一批馆藏珍贵文物。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几代海交馆人的共同努力,馆藏石刻不断丰富,目前已拥有外来宗教石刻400余方。这些珍贵文物与古泉州(刺桐)史迹一起,见证了10-14世纪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以及那个曾经“国际化”的东方大港,开放、包容和多元的城市精神。</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位于泉州海交馆主体楼东侧,面朝西,以阿拉伯建筑形式为基调,突出伊斯兰建筑风格。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四层,外加邦克楼,由杨鸿勋研究员做建筑设计。它是在阿曼、沙特阿拉伯和摩洛哥政府等许多伊斯兰国家大力捐助下的国际合作项目。它主要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时代泉州与阿拉伯地区,以及东南亚、中南半岛等伊斯兰国家的友好交往史。</p> <p class="ql-block">求知路上……</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传入泉州可以追溯到唐代(618—907)。其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也已为数不少。到了南宋和元代(1127—1368),这个被称为“刺桐”的东方大港,更成了他们在远东最大的商业据点和聚居地。在这个开放而无比富庶的国际大都市,穆斯林侨民们自由地经商、传教和生活,并介入诸多重大的社会事务。展厅里一方方伊斯兰石刻,正是讲述这段令人难以忘却的动人历史。</p> <p class="ql-block">由序厅、长眠刺桐城、寻找清净寺、穆斯林后裔家族等四个单元组成的展览,追逐着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在泉州长达千年的历史脉络。</p> <p class="ql-block">长眠刺桐城。谁也不知道,在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时代,究竟有多少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定居于此,在这个国际都市曾有过什么样的精彩人生,又有多少人最终长眠在这片美丽的东方乐土。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古城的拆除和大规模城市建设,大批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墓葬石刻不断被发现。尽管这只是湮灭于历史长河的无数石刻中的一小部分,却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而真实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中式祭坛石墓。这是中国传统墓葬风格与伊斯兰风格相结合的石墓形式。全墓结构含墓圈、墓手、望柱、堆士、祭坛、等腰梯形墓碑、挡垛石刻等,其中,与束腰祭坛式石最相拟的部分是挡垛石。祭坛上与堆土连缀在一起的等腰梯形顶石碑与非穆斯林葬的平顶或弧形顶石碑有所区别。碑面一般雕刻阿拉伯文或卷云纹烘托圆月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展厅在艺术设计上将伊斯兰文化与泉州文化进行完美地融合,朴实庄重,巧妙利用灯光,清晰立体地反映出宗教石刻的造型与艺术特征, 陈列布局疏朗大方。尽管一个人参观有些紧张,但还是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坐公交回到古城,为博物馆日划上了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肚子咕咕叫先来点甜品。</p> <p class="ql-block">咸蛋黄竽头饼不错</p> <p class="ql-block">花生汤,千层蛋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