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宋钱塘人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而这其中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其实就是宋朝文人四艺,也叫宋代“四雅”。宋人想让平淡悠闲的生活融入艺术的态度和审美。</p> <p class="ql-block">焚香</p><p class="ql-block"> 在宋代,香文化深植于日常,宋人在家居、宴客、读书时,常点燃香料,营造雅致氛围。黄庭坚提出的“香之十德”,展现了香在净化环境、提神醒脑、精神沟通上的多重价值。宋画中,焚香情景常见,体现了香文化在宋代的普及与重视。香,不仅是宋代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精神追求的象征,丰富了宋人的精神世界,展现了宋代社会对自然美和精神美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香山九老图 天津博物馆藏(局部)点茶 </p><p class="ql-block"> 只有宋人敢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因为在中国茶艺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汉唐人虽然也饮茶,但饮用的方式比较“粗暴”:将茶叶放入锅里煮,并加入姜、葱、茱萸、薄荷、盐等佐料。陆羽将这种煮出来的茶汤直接贬斥为“沟渠间弃水”。元明时期形成、流传至今的泡茶法,则过于朴实、简易,难以发展成一套繁复的烹茶工艺。</p><p class="ql-block"> 宋代流行点茶法,一共分为八个步骤,即碎茶、碾茶、箩茶、茶末置盒、撮末于盏、点茶(注汤入盏)、搅拌茶末、置茶托。点茶只是其中一个步骤,但由于是最讲究的一步,所以拿来命名。</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是点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就茶的产地、制作以及品茶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有谈及,特别是点茶一节,更是对点茶的各道程序都进行了描述。</p> <p class="ql-block"> 文会图 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挂画</p><p class="ql-block"> 挂画是鉴赏美术、书法卷轴。宋朝文人聚会,通常都要挂出自己的美术、书法作品,供文友品评;或者取出自己收藏的名画,供大伙鉴赏。这就是挂画的生活艺术。一般来说,在士大夫雅集或博古时,挂画是常见的节目。</p> <p class="ql-block"> 插花作为一种生活装饰品,广泛出现在不同阶层的宋朝家庭中。宋代之前,虽然也有插花艺术,但一般只流行于宫廷与贵族家庭,或表现为佛堂供花。到了宋代,插花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时尚,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今天比较追求生活情趣的市民、白领、小资,经常会买一束鲜花回家,插在花瓶中,装饰生活。宋人也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宋朝,一个文化繁荣、审美情趣高雅的时代,插花艺术在士大夫阶层中蔚然成风。从苏辙的《戏题菊花》:“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酒壶。”到杨万里的《赋瓶里梅花》:“胆样银瓶玉样梅,此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莫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再到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这些诗词描绘了宋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展现了插花艺术在宋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p> <p class="ql-block"> 在宋代,插花与烧香、点茶、挂画并称为“四艺”,是文人雅士修养自身、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文人还是百姓,插花都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宋代社会对自然美的崇尚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插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宋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雅趣。</p><p class="ql-block"> 宋代插花艺术的发展,得益于欧阳修、周密等文人插花大家的倡导与推动。他们在插花艺术上的造诣,不仅丰富了插花的技巧与理论,更提升了插花艺术的地位,使之成为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插花艺术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花材的选择、花器的搭配,到插花的技巧与意境的营造,都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美的独特理解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宋代插花艺术的繁荣,不仅体现了宋代社会的审美情趣,更反映了宋代文化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在宋代,自然美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学追求,插花艺术正是这种美学追求的体现。它不仅美化了宋人的生活环境,更丰富了宋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宋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宋代插花艺术的流行,不仅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审美情趣,更反映了宋代文化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它不仅美化了宋人的生活环境,更丰富了宋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宋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宋代社会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与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