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 对话科举 ——游中国科举博物馆小记

c班 金瑱飏

<h3> “龙门”自古以来都是考生们改变命运的地方,今天,我和研学班同学们共同来到了中国科举博物馆。<br>  在博物馆外面,一眼就看到了“龙门”。再抬头望向稍远处,就看到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千字文》排列在白色的墙壁上,何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科举考试时号舍的编号,实在是太神奇了。小何老师告诉我们中间的湖有1300平方米,象征着科举考试从隋朝到清朝末期延绵1300年。</h3> <h3>  越听越有趣,我们按捺着探秘的心情走进了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竟然在地下。我们走在下去的通道上,我往右一看,窗户外面的墙面纹路就像古代的书卷,排列到很底下,代表了知识的无穷无尽和渊博;我往左一看,满满的一面“鱼鳞墙”,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代表着鱼跃龙门的寓意。</h3> <h3>  我们继续往下走,来到了最底层负四楼。这里的灯光很暗淡,给人一种神秘、安静、沉淀的感觉。在这里,我们观看了关于中国科举历史的电影,在历史回望中让我们看到了科举的发展、成就、利弊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h3> <h3>  从放映室出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墙面上有关《礼记*大学》里最重要的17个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刚开始,我并不懂这17个字的意思,但经过何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这几个字体现了人从懵懂的小孩成长为有用的人这样的成才过程和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对个人修为的要求,这些都达成后,人们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了。</h3> <h3> 何老师给我们讲了个趣谈,叫“以貌取人的大明天子”,有明太祖嫌郭翀之貌转而给吴伯宗状元之名,有明惠宗嫌王艮之貌转而给胡广状元之名,还有明英宗嫌张和之貌转而给施槃状元之名,我为郭翀、王艮、张和感到可惜,他们与天下第一失之交臂,呜呼!<br>  接着我们来到了“为国求贤”的场景前,一共有3个典故,分别是:周文王拉车八百步,求姜太公;汉光武帝访礼贤下士,访严光;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这些典故都体现了3位明君爱才、惜才、用才。</h3> <h3>  随着探访的深入,我们看到了科举考试前官员检查考生作弊的视频,还看到了清代的传胪大典以及状元榜眼探花的答卷真迹,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h3> <h3>  最后,何老师还模拟了一场“科举考试”,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答出了5道题,我觉得自己还是蛮棒的!但是有几个对联我不是那么熟悉,主要原因是我前2次课都没来,可见学习是要持之以恒的,如果中途放弃就会影响最后的结果。</h3> <h3>  通过在科举博物馆里的观看、触摸、听讲,我感受到了古代学子求学之路的艰辛和执着,中国科举历史的神奇与伟大。</h3> <h3><br><br>飏妈记录:此篇研学作文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因各种理由娃都没有把前面几次研学感受写出来,老母亲经历了屡次屡不写的挫败后,终于在今晚和娃达成了短暂的合作,倍感作为大书童的不易。现代求学之路难,观古代的科举之路也甚难。在博物馆内流转千年,与老物件对视,与故人共情,与历史对话,娃虽懵懵懂懂,但也在研学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才情、智慧和毅力。研学也好,陪读也罢,往往需要坚持的是我们家长,与娃共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