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小雪日游植物园

走路不摔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弋戈</p> <p class="ql-block"> 天外意沉沉,</p><p class="ql-block"> 寒水微侵。</p><p class="ql-block"> 菊繁色美满园寻。</p><p class="ql-block"> 岸柳无愁思旧梦,</p><p class="ql-block"> 叶叶浅深。</p> <p class="ql-block"> 何必觅蛩音?</p><p class="ql-block"> 茶淡闲斟。</p><p class="ql-block"> 芳踪翩若彩鸿临。</p><p class="ql-block"> 纵有风情生欲海,</p><p class="ql-block"> 一念存心。</p> <p class="ql-block">  11月22号,节令小雪,天气阴沉。</p><p class="ql-block"> 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到宁波植物园研学,小学部上午,初中部下午。</p><p class="ql-block"> 因为节令和天气缘故,原本对欣赏园中风景不抱什么希望,毕竟赏菊似乎太晚,看梅又还太早,不过一趟逛下来,还是颇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虽然已经是小雪,但是江南并没有下雪,甚至连霜也不曾落下。菊花偶有凋零的迹象,各种姿态、各种颜色的菊,依旧争奇斗艳,叫人赏心悦目。可惜我对花的研究太少,不晓得那些好看的菊各自叫什么名字。</p><p class="ql-block"> 寻常人说菊,必然会想到陶渊明,因为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们很欣赏他抗拒世俗、悠然归隐的态度,觉得这便是钟爱自然,洁身自好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我却以为未必见的,有能力者,其实应当肩负更多的责任。明知当时社会存在问题,有能力者应当为弱势者去争得生存的机会,而不是选择回避,哪怕是有“隐者”的雅誉。所以我很可惜陶渊明的际遇,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独特的文明环境中,这个环境缺少因其他文明的介入而引发的冲突,导致他沉思良久,也找不到出路,只能以“隐居”的形式探寻精神的归途。</p> <p class="ql-block">  靖节先生除了爱菊,也是爱柳的,他的《五柳先生传》便是明证。植物园内自然也是有柳的,就种在园中央的小湖旁。</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我一直在观察柳树的落叶情况。起因是老学校的教学楼后有一棵七八十年树龄的老柳树,基本上要到1月中下旬才落尽树叶,却顶多修养一个月左右便又开始萌芽,我猜这是气候变暖的征兆,可惜我不太懂得这种高深的科学道理。</p><p class="ql-block"> 能想起的多是一些古人折柳留人的故事,然而,现在折柳的风俗早已淡没在岁月的风尘里,一则缺少插柳枝的环境,二则电话、微信、汽车、高铁、飞机让联络变得更方便,完全不用担心“再见”瞬变“永别”的故事。其实最主要的是少了那种意趣和意境,今天的人再也写不出那种“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了。</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偶尔写诗,其实也不过是个半吊子而已。</p> <p class="ql-block">  欣赏风景,如同欣赏美人,全在于情绪,可以喜欢可以爱,但是不必全都拥有,拾取片刻的感悟,装在心里,当作美事,怡然自乐,窃窃暗喜,站在远处,默默的看日升日落,观美人如花,便是最好。</p> <p class="ql-block">最后感谢刘宁、高耀勇、庄艳娜、吴晓燕、张洋、徐旭清、周渝杭等老师提供的美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