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绝唱,满城汉墓,览河北博物院(4)

emma

<p class="ql-block">  汉人、汉族、汉语、汉字......一个个带有“汉”字的词语、名称是我们骄傲的称呼、使用的文字、与生俱来的母语,似乎都与一个朝代息息相关。这个朝代就是汉朝,历史上紧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因为其特别的影响和作用,常常被称作大汉。</p><p class="ql-block">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分为西汉、东汉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历经十三帝,共二百一十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传十四帝,历一百九十五年。</p> <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北博物院二楼的展览“大汉绝唱——满城汉墓”谱写绝唱之曲,即墓主人,正是来自2000多年前的大汉王朝的一位王子,刘胜。</p><p class="ql-block"> 刘胜,西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之兄,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大封皇子,刘胜被封为中山王,定都卢奴(今河北定州)。</p> <p class="ql-block">  西汉宗室诸王之中,刘胜不学无行,毫无功业,唯以酒色为务,育有子女一百二十余人。公元前113年,刘胜去世,谥号为靖,史称中山靖王。刘胜死后,葬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刘胜之墓,又名满城汉墓,是刘胜与其妻子窦绾的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寂静苍凉的满城陵山,一次战备施工有了惊天发现,千年古墓横空出世。时值WG,局势严重。周总理责成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发掘。</p><p class="ql-block"> 两墓坐落在陵山主峰东坡,相距104.5米,墓葬规模宏大、保存完整。郭沫若先生凭借丰富的历史、考古知识,确定了窦绾墓的存在,并考证了两墓的墓主人为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p><p class="ql-block"> 历时两个多月的发掘,两墓共出土文物10633件,其中玉石器、金银器、铜器、铁器等精品4000多件,包含大量与饮食、烹饪[rèn]有关器物,如鼎、釜、镬等炊器;壶、杯、罍[léi]等酒器等。文物种类丰富,制作精美,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  满城汉墓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也是本次展览最大的看点就是金缕玉衣。</p><p class="ql-block"> 墓主人刘胜和窦绾均以“金缕玉衣”下葬。“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玉衣用玉片制成,玉片间以金丝编缀,由于等级不同,也有银缕和铜缕。</p><p class="ql-block"> 刘胜的金缕玉衣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所用金丝约1100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等佩戴之物。该玉衣外观与男子体型相似,体躯肥大,腹部突鼓,分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五部分,是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玉片为岫岩玉制作。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刘胜金缕玉衣按人体部位的不同,决定玉片的大小和形状,有些玉片背后尚能依稀辨别当时墨书的编号,说明制作经过缜密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  窦绾的金缕玉衣略小,全长1.72米,共有2160块玉片,金丝约600克。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 这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是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国宝,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刘胜椁上的镂雕龙凤纹银铺首,铺首两侧攀附两条对称的蟠龙,环由对称的双凤双龙组成。</p> <p class="ql-block">  刘胜椁上的鎏金铜铺首。铺首最早是镶嵌在大门上供扣环而用的门饰,一般做成威猛的兽面状,有镇凶辟邪之寓意。以后,铜器、漆木器以及高规格的棺椁上也常装有铺首。</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刘胜的夫人窦绾墓。外形是个宫女跪坐执灯的形象,灯高48厘米,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状,灯的各部分是分铸而成,可以随时拆卸,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可以开合,所以就能根据需要调节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宫女的体内中空,烛火的烟滓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滓停滞在灯身中,用以保持室内的清洁。这个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长信宫灯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宫灯上还有九处铭文65字,分别记载了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其设计之巧妙和科学性令人叹为观止。这件2000多年前惊世之作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首批被限制出境展览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炉型铜灯</p> <p class="ql-block">  铜卮灯</p> <p class="ql-block">  铜羊尊灯</p> <p class="ql-block">  豆形铜灯</p> <p class="ql-block">  铜朱雀灯</p> <p class="ql-block">  当户铜灯,灯盘上刻有铭文“当户”。“当户”系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官吏的名称,托灯佣联盟身穿直襟短衣,脚蹬长靴,正是匈奴官吏的形象。佣人作半跪托灯状,反应了西汉与匈奴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满城汉墓两墓共出土了灯具64件,其中铜灯19件,造型多样、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p> <p class="ql-block">  骑兽人物铜博山炉</p> <p class="ql-block">  满城汉墓中出土了错金博山炉、鼎形铜熏炉、带提笼熏炉、透雕盘龙博山炉、骑兽人物博山炉等大量的炉具,其中又以国宝错金博山炉最为精美。它炉身似豆形,通体用刚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把香料放入点燃,香烟通过炉盖的许多小孔,袅袅上升,弥漫房中。博山,乃古代神话中的仙山,错金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炉盘上部和炉盖则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以象征陆地和群山。炉盖上就山势镂孔,山峦间有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机灵的小猴或是蹲在山峰高处或是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则在山中巡猎。一幅秀丽生动的自然山景就在工匠们的鬼斧神工中跃然而出。炉座把上透雕成三条蛟龙腾出波涛翻滚的海面状,以龙头擎托炉盘,在炉座把上的山、海之间饰龙纹,蕴涵着龙为沟通天、地、人三界的通天神兽的时代观念。其工艺之精湛,举世罕见,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铜说唱佣</p> <p class="ql-block">  小铜人和小铜牛</p> <p class="ql-block">  铜枘,古代瑟、筑等乐器上系弦用的器件 铜铎,乐器,靠摇振发声</p> <p class="ql-block">  铜朱雀衔环杯,一种调和化妆品的用具,出土时,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最早的铁铠甲,出土时腐蚀粘连严重,难以展开,经过一片片揭取,搞清了构成和编缀方法,用仿制的金属甲片进行了复原,此为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两座墓葬共发现了 10 辆马车,29 匹马,还出土了精美的青铜车马器 2884 件,数量之繁多、装饰之华丽、工艺之精湛是极为少见的,这些器物反映出西汉手工业制作的高超水平,为研究汉代车马制度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这些装饰精美的金属车器和马饰,器件功能合理,材质多样、装饰丰富,蕴含着汉代的文化审美和精神内涵,体现了古人的设计智慧。</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壶腹部饰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间缀金色卷云纹,云龙蟠绕,光彩夺目。此壶是盛酒的器皿,初为楚国所有,后一度归于朝廷,再后来转赠给刘胜。</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银乳钉纹铜壶 </p> <p class="ql-block">  铜鼎,腹侧有两个长方形的耳,耳上有轴,轴上穿一扶兽,鼎盖上有几只小立兽。合盖后,将耳上扶兽翻向盖上,再旋转鼎盖,将扶兽卡在小立兽的颌下,原理与今天的高压锅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  满城汉墓出土文物中,烹饪器皿达1000多件,包括铜器、漆木器、陶器、玻璃器等。特别是铜酒器皿最为精良,反应了汉朝乐酒的风尚。</p> <p class="ql-block">  共出土陶器997件,其中带有彩绘的169件。部分陶器内装有谷物、肉食和酒,出土时,食物残渣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一座满城汉墓,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品级高、数量多,科技工艺价值含量高,俨然一座博物馆,流连其间,西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而其发掘,更是考古界的奇迹和盛事,将盛世大汉以及汉王子刘胜的故事于2000年后重现于世人眼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