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

ninizhao

上海博物馆东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总建筑面积11.32万平方米,相比现有的上海博物馆3.93万平方米,有了很大扩展。东馆于2024年2月2日试开放。<br>建筑设计与功能布局<br>上海博物馆东馆的设计理念强调开放性与共享性,建筑呈矩形,局部外立面用大理石蜿蜒包裹,象征着上海“通江达海”的特性。东馆有地上六层,地下二层,建筑高度45米,主要功能包括展示陈列、公众服务、库房及办公用房。东馆的展示区域面积达3.36万平方米,设有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预计每年接待观众500万人次。<br>展品与展览特色<br>东馆以“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主要定位,展出内容包括青铜馆、书法馆、绘画馆、印章馆、陶瓷馆、雕塑馆、玉器馆等8个常设展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此外,东馆还设有特展厅和互动体验区,旨在通过动态展示和互动体验,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上海博物馆东馆(简称“上博东馆” )定位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十三五”时期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 ,东临丁香路,西至杨高南路,北抵世纪大道,南接保利商业中心,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形成文化集聚效应 。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2万平方米 ,地上建筑六层、地下建筑两层 ;陈列展示区总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包含文物类常设展13个、互动体验空间4个、特展厅3个 。 东馆右斜对面对面是这里 东馆正对面是东方艺术中心 青铜器制作技术<br><br>青铜是人类最早冶炼成功的合金之一,是否掌握青铜器制作技艺,是衡量文明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标尺。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铸铜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铸铜作坊遗址(公元前17世纪一前16世纪),反映了当时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趋成熟。<br>中国青铜手工业的采矿、冶炼和铸造技术在商周时期达到很高水平,人们通过控制铜、锡、铅的成分配比熟练地制造出性能不同的青铜器;不同材质的铸范和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得或硕大厚重、或纤薄复杂的青铜器被铸造成功;毋需分范的焚失法铸造和失蜡法铸造先后出现,青铜器外观愈显繁复无匹;精妙的表面装饰技艺则让青铜器错彩镂金、璀璨夺目。<br>没有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支撑,就没有青铜时代的到来,礼乐制度将无以外化,铭文史实更无所依附。古代劳动人民以惊人才智与灵巧双手,铸就了灿烂瑰丽的中 龙耳尊<br>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前7世纪上半叶)<br><br> 大克鼎<br>西周中晚期(公元前11世纪末一前771年)<br>19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出土潘达于女士捐赠<br> 列鼎<br>列鼎是一组造型、纹饰相同,按大小依次排列的鼎。列鼎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通过规定祭祀用器的数量以显示拥有者社会等级的高低。奇数的鼎与偶数的簋组合使用,即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依次递减。 德鼎<br>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陈翔九 汪敬之先生捐赠 <br> bu<br>瓿<br>  瓿是盛酒器,流行于商代中期至商代晚期。 甲壶<br>商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一前13世纪) <br> 小臣磁卣<br>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初) 小臣函卣<br>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初) 妊簋<br>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br> 牛首兽面纹尊<br>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初 亚寞方罍<br>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初) 艺术从自然中来,栖居于心灵之上。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万物皆有灵性,师法自然,一切唯心造;在西方的世界里,万物皆有灵魂,一张一翕,不断呼吸生息。卡地亚的艺术创作,沉醉于遥远的中国文化,分享着精神世界的司频共振。象征神秘魔力的龙凤与瑞兽,珍贵的玉器、瓷器和点翠工艺,以及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一不成为创作的灵感供给,安放设计师的梦想。尤其是典雅静谧的中国园林,仿佛是一幅流动的山水风景,人在画中居,等待草长莺飞,四季轮换。江南园林寄寓的文人雅趣,以及与自然共生的智慧,陌生而充满神秘,是卡地亚艺术创作的乌托邦。古董与宝石的流光溢彩,配以自由灵动的绝妙设计,卡地亚作品焕发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传递持久的艺术生命力。<br><br> 这是一条别出心裁的翡翠腰带。翡翠片来自中国,雕刻于19世纪末期,模仿清代各种铜钱,有“康熙通宝”“咸丰通宝“光绪通宝”以及“五子登科”“连中三元等字样。中国古代高级官员常将玉腰带佩戴于丝绸长袍之外。红宝石由卡地亚伦敦镶嵌。<br>This is a unique belt with jade medallions coming from China. They were carved in the 20世纪20至30年代,卡地亚将收集的各类中式小物件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储备,并对其进行富有巧思的创新改制,成为别具特色的艺术珍品,如各式各样的香精瓶改制自19世纪中国的鼻烟壶,卡地亚配以精巧零件,让它们焕发新的光彩。<br><br> 前言<br>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以玉作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虽然中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同样对玉器十分倾心,西伯利亚、欧洲和日本列岛等地区也都有早期玉器的考古发现,但是,只有中国人不间断地保持着对玉的热爱,并延续至今。<br>在古代中国,玉被用来沟通神灵、敬天崇祖、辟邪殓葬、祈求祥瑞,不仅代表财富、权力和地位,甚至被当作长生灵药。玉温润、洁白、坚韧等自然属性更被赋予仁、义、智、勇、洁等高尚品德,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而独特的标识,玉文化已经融入民族之魂。 <p class="ql-block">龙穿牡丹纹玉顶饰</p> <p class="ql-block">龙首螭纹翡翠带钩</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云龙纹玉带饰</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松江区圆应塔(西林塔)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山水江南 </p><p class="ql-block">互动体验馆</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马</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釉陶女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玳瑁釉陶执壶</p> <p class="ql-block">珐华釉莲花纹陶钵</p> <p class="ql-block">顶楼江南庭院</p> <p class="ql-block">傍晚出门晚霞初露</p> <p class="ql-block">今日晚霞太漂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