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晋剧典藏】郭凤英谈晋剧大师丁果仙·晋剧《小宴》

福全

<p class="ql-block">郭凤英(1921年-2005年5月1日),女,艺名十一生,山西榆次市人。晋剧郭派小生创始人(晋剧五大流派之一),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分会二、三、四届理事;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四届委员。曾任山西省戏曲学校名誉校长。1932年从艺,学晋剧小生。</p> <p class="ql-block">晋剧表演艺术家郭凤英剧照</p> <p class="ql-block">梨园文摘:郭凤英谈晋剧大师丁果仙</p><p class="ql-block">她是一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p><p class="ql-block">——郭凤英生前谈丁果仙</p><p class="ql-block">李文虎</p><p class="ql-block">1979年,我在山西省戏曲学校工作时,结识了郭凤英。由于工作关系,我与她接触很多,除了谈教学工作,更多的是谈一些梨园往事,其中有关丁果仙及其表演艺术就是经常谈到的一个话题。后来我在编写《晋剧名生郭凤英》一书时,又经常向郭凤英老师请教。因为她与丁果仙合作共事近二十年,所以有关丁果仙的点点滴滴又谈了许多。鉴于那本书写的是郭凤英老师的艺术生涯与表演艺术,所以有关丁果仙的材料只是在书中有所涉及,并未译记。本应由郭凤英老师亲自撰文,将她对丁果仙的所知所感写出来以作纪念,但遗憾的是郭老师也已作古。于是作为一个曾经与丁果仙前辈有过交往的人,出于对她的敬重与怀念之情,我斗胆将郭老师生前所谈的有关丁果仙的点点滴滴梳理成文公诸于世,以慰丁、郭二位艺术家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丁果仙较郭凤英整大一轮,都属鸡。丁果仙成名后享艺名果子红。关于果子红的大名,郭凤英在还未涉足梨园的时候就听说了,并在榆次北门外的维新舞台偷偷地看过丁果仙与盖天红合演的新剧《炮打昆山》。这是她第一次看丁果仙演出。1935年,当郭凤英在舞台上暂露头角的时候,她随师万盏灯第一次来到了省城太原,并在开化市的新化茶园登台亮相,演出剧目是穷生戏《土祖庙》。演员演戏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令郭凤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早就令她倾慕的三儿生、丁果仙、丁巧云等晋剧名家居然看了她的首场演出。这是她第一次在丁果仙面前演戏,紧张兴奋之情令她久久难以忘怀。第二天,郭凤英演的是《小别母》,没料到丁果仙等人又来了,并在演出结束后上台看望了演职员。这是郭凤英第一次面对面地见丁果仙。从此掀开了这两位艺术家日后艺术交流合作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山西沦陷。次年春天,郭凤英为了谋生,应邀到太原中华大戏院搭班演出。郭老师对我说,就在这一年,丁果仙与她的丈夫由忻州返并,组成了“步云剧社”,狮子黑乔瑞国、十三旦任玉玲以及乔金仙、奴子生、梁小云等都曾参加过该社。因为都在太原,所以丁、郭之间的接触也渐渐多了起来,偶尔还同台演出几场。由于丁郭相处甚洽往来不断,1940年丁果仙的丈夫任秀峰还为郭凤英介绍了一位相伴终身的爱人李春(字子茂)。郭老师每提起此事,总是念念不忘任秀峰与丁果仙。</p><p class="ql-block">1943年,郭老师因不堪忍受日伪反动派的欺压,愤然与丈夫李春到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市),从此与丁果仙的往来也中断了。直到1950年山西解放后郭凤英才重返太原,此时丁果仙在丈夫任秀峰的协助下已组成了民众剧团在太原演出。郭凤英与丁果仙仅匆匆见过几面,便应阳泉新声团的邀请到了阳泉。</p><p class="ql-block">1952年秋,丁果仙、郭凤英随山西代表团一同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与牛桂英、乔国瑞、刘仙玲合作演出了《打金校》,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接着又以此进中南海,在怀仁堂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专场演出。时隔不到一年,她又同丁果仙一道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晋剧联合演出团,在异国的土地上再次合作演出了《打金枝》等剧目。</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几次短暂合作,使郭凤英感到,丁果仙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已超乎了人们的想像。郭凤英说:“老丁的表演,在自然、直朴、夸张中,无处不流露出令观众信服的真实与戏曲艺术的美,真心体现出了一个表演艺术家的大家风范。”而她与丁果仙在舞台上的交流配合,此时也步入了一个无人可以取代的境界。也许是这个原因,1954年郭凤英奉调回到了太原,开始了她与丁果仙、牛桂英长达近二十年的合作。</p><p class="ql-block">郭凤英说:“回省城后,最使我难忘的是与丁、牛合拍电影《打金枝》。除了我们三个,王正魁、梁小云、冀萍等名家也参加了这项工作。这个演出阵容是我从未见过的,参演者都尽心尽力拿出了他们的看家本事,但影响最大的还要数扮演唐代宗的老丁。至少我认为老丁塑造的唐代宗,无论唱念还是表演,在我们晋剧界是没有先例的。”事实也正是这样,《打金枝》电影放映后,全国各地反响很大,晋剧名声也随之远播,据笔者所知国内有些地方戏剧团甚至来函索要这部戏的剧本。</p><p class="ql-block">继《打金枝》以后,丁、牛、郭又合作演出了《屈原》、《柳荫记》两部新剧目。至于传统剧目《蝴蝶杯》、《日月图》、《详状》等更是丁、郭经常合演的戏。郭凤英说:“老丁演戏有股灵气,装甚像甚。演老戏的情况尽人皆知,我不想多说。就是演新剧目,老丁的表演也不同凡响。就拿她早年演过的《炮灯昆山》说,虽然戏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果子红的形象却依然历历在目。那时的老丁也就二十出头,她在剧中扮演一个青年男子,头戴帽壳子,身穿长袍马褂,很讨人喜欢。二十多年在后,她又在现代戏《小女婿》、《红旗下的花朵》、《丰收之后》中成功地扮演了陈快腿、老校长、五保户老奶奶。她演的这几个人物没有一个不受观众欢迎。因此,说老丁是一位表演艺术家,我口服心服。”</p><p class="ql-block">谈到丁果仙的表演艺术,郭凤英说的最多的是两出与她合作次数最多的戏,即《蝴蝶杯》的《打子》(或作《训子》),《双罗衫》中的《详状》(亦作《夜审姚达》)。她说:“这两出戏我与老丁究竟合作过多少次已说不清了,但每演必能收到很好的剧场效果。至于其中的原因嘛,我看最重要的是演戏投入,配合默契。”《蝴蝶杯》的内容大家很熟悉,这里不多谈。丁果仙在剧中扮演江夏县田云山,当演至《打子》一场时有这样一段唱:</p><p class="ql-block">田云山我怒冲冠,</p><p class="ql-block">开言叫骂你……田玉川。</p><p class="ql-block">父命你南学将书念,</p><p class="ql-block">放书不念你游龟山。</p><p class="ql-block">卢公子打死他那卖鱼汉,</p><p class="ql-block">与你奴才何相干!</p><p class="ql-block">你打伤人命充好汉,</p><p class="ql-block">奴才你就该回衙将案完。</p><p class="ql-block">你怕打官司在外边转,</p><p class="ql-block">为父为你作了难,</p><p class="ql-block">奴才你……将为父性命还。</p><p class="ql-block">一见奴才心好恼,</p><p class="ql-block">气得我心血往上潮。</p><p class="ql-block">叫声田明把棍看,</p><p class="ql-block">打死奴才将案完!</p><p class="ql-block">每唱均是声情饱满,能令观众大饱耳福、眼福,所以观众总会报以热烈掌声。郭凤英说:“这时我扮演的儿子田玉川跪在一旁既无唱也无白,只是听父亲训斥。因为这是传统的演法,所以我从来也没在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次我们剧团在太原并州剧院演出《蝴蝶杯》,当演至《打子》一场时,老丁照例饱含激情地训子,当她唱到“你打伤人命充好汉,奴才你就该回衙将案完”时,早已进入角色的我,很自然地来了个“这不回来了嘛”的表情。没料到老丁从我的这一表情动作看到了儿了的不满情绪,于是本来就怒火难按的老丁更加气恨不已,激情陡然大增,以下几句唱几乎是一气呵成。用文化人的话说,犹如飞流直泻痛快淋漓,听了真让人过瘾。”事实也确实如此。直到今天,丁果仙在《蝴蝶杯》中的这段唱,仍被人们视为“丁派”唱段的经典之一。</p><p class="ql-block">另一出戏是以念白做工见长的《详状》,丁、郭合演的这出戏,1957年曾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二人均获演员奖。《详状》是本戏《双罗衫》中的一出,即有些剧种《白罗衫》中的《夜审姚达》。说的是逐州进士苏云携家眷赴任,途经黄天荡被小贼徐能抛入江中,其妻郑氏被劫入徐府,后侥幸出逃,产子被徐能拾得收养,取名徐继祖。后继祖高中,郑氏鸣冤,得姚达、陶大作证终问明此案。《详状》所叙即徐继祖接案后发现老家人姚达神色异常,从而审出此案实情的经过。</p><p class="ql-block">郭老师曾对我说:“原本《详状》的上场上人物还有陶大,郑氏、龙套等。后来的改本就把他们都去掉了,上场人物只有徐继祖和姚达两人。上场人物虽少,但人物的内心情感却很复杂,且重在念白。俗话说‘千斤道白四两唱’,缺少功力的老生演员一般是不愿意演这出戏的。再加上演出惯例,姚达在剧中还有一段‘耍茶盅’的表演,这就更增加了演好这个人物的难度。不过,老丁演的姚达,人们都看不出其中的‘难度’所在,觉得老丁就是姚达,姚达就应该那样。老丁的确把人物演活了。”</p><p class="ql-block">关于这出戏,上世纪五十年代笔者曾有幸看过丁、郭二位艺术家的演出,地点是在太原南肖墙西口的和平剧院。因此我还冒昧想再说几句。姚达是伺候过徐家两代人的老家人,与小贼徐能同龄。他心地善良忠于主人,对徐家的事无不知晓。戏中,当少主人徐继祖因案情而发愁时,姚达送茶来了。凭着他多年侍奉主人的经验,很快发现了手拿状纸而发愁的少主人的异常神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身不由已地悄悄去瞅少主人手中的状纸,但随着徐继祖身影的移动他未看清。接着,他揉揉眼睛再次偷看,发现了状纸上的“苏云”二字,很快想到了随少主人上京时一老妪托他寻访苏云的事。姚达因心不在焉失去常态,忘了手中端的茶盘,至使少主人放在茶盘上的茶盅失去平衡,在茶盘上飞快地旋转起来,险些掉地,深刻地揭示了此时此刻姚达的内心世界。这一段戏,丁、郭二位艺术家配合的严丝无缝不温不火,其表演艺术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这段戏是重在表情特技,那么下一段戏则是侧重在念白。当姚达的反常举动被徐继祖发现后,徐继祖顺蔓摸瓜对姚达进行了审向。姚达见真像隐瞒不住不得不讲诉实情时,其中有一段长达六七百字的道白。这么长的道白在其它戏中是少见的,而丁果仙念来由情吐字,以字言情,缓急有致,轻重分明,自然而然地将观众带到了当年发生那段惨痛故事的情景中,令观者不得不屏息静听。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魅力,是艺术家丁果仙不同凡响的艺术表现力的体现。</p><p class="ql-block">除了以上提到的,郭凤英老师还给我讲过丁果仙前辈的不少动人故事,限于篇幅不多写了。总之,丁果仙在郭凤英的心目中,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卓越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她的人品艺德及由她创造的“丁派”表演艺术,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学习研究。</p> <p class="ql-block">晋剧《小宴》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晋剧《小宴》是《风仪亭》中的一折,讲述了东汉时期董卓专权,司徒王允为了离间董卓和吕布这对义父义子,设下连环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剧情中,司徒王允将貂蝉明许吕布暗陷董卓,通过宴请吕布到府中,利用貂蝉的美貌让吕布心动。在宴席上,吕布见到貂蝉后心神不宁,表现出惊艳和心动的心情。这段表演通过戏曲特有的“翎子功”来展现吕布的内心活动,翎子的涮、挑、绕、摆等动作夸张而形象地传达了吕布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p><p class="ql-block">《小宴》在晋剧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剧中的翎子功,独步梨园,享誉全国。晋剧《小宴》不仅是郭派小生的代表剧目,还在其他剧种如蒲剧中有精彩演绎。蒲剧《小宴》的翎子功也有其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晋剧《小宴》郭凤英饰吕布,刘仙玲饰貂蝉,马玉楼饰王允,山西戏曲学校演出。</p> <p class="ql-block">晋剧《小宴》(1976年录制)刘惠生饰吕布, 田桂兰饰貂蝉, 李万林饰王允。</p> <p class="ql-block">刘惠生,男,汉族,1939年5月13日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县。他是国家二级演员,工文武小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剧协会员。刘惠生曾担任晋剧院大联委委员、晋中晋剧团“永春”演出团副团长、一团外交副团长、省戏校排导教师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1976年戏曲资料,刘惠生演绎晋剧《小宴》选段,味太正了。</p> <p class="ql-block">刘惠生于1952年参加榆次市新生普剧团(后改名晋中晋剧团),跟随田秀英老师主工文武小生。几年后,他主演了《辕门射戟》、《伐子都》、《黄鹤楼》、《三打祝家庄》等生角重头戏。1958年,他主演《辕门射戟》中的吕布,获得晋中地区青年演员会演一等奖。1959年,他在现代戏《朝阳烈火》和《太行英雄》的演出中获得全省现代戏调演青年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晋剧《智激张仪》选段,郭凤英演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