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朝佑冒险救红军

老周

<p class="ql-block">2016年97岁的游朝佑指证当年救藏红军伤员的大坡山洞</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突遭敌人重兵伏击,被打散后的红军为了躲避强敌的追击,被迫在石阡与施秉、余庆、凤冈和思南交汇的崇山峻岭之中与敌周旋转战。10月中旬,一直负责红六军团前卫开路或后卫掩护的红十八师52团有近180名红军分三路从石阡的本庄一带转战经河闪渡、新渡口、平头溪三个渡口渡过乌江,进入到了今遵义市凤冈县天桥镇境内的漆树坪、天生桥等地开展革命活劢。</p><p class="ql-block">当年,漆树坪乡的小乡丁游朝佑是在给红军带路后,上坡砍柴回来路过高家岩口时,碰见路边坐着一位受伤掉队红军。因带路与红军有过接触,知道红军是好人,他止住脚步放下肩上的柴挑子,凑上前去。那位红军伤员告诉他说:“老乡,我的右腿受了伤,发炎胀肿,掉队了,这会实在是走不动了,才不得不冒险在此休息”。他见此时四野空旷无人,便蹲下身去对那位红军伤员说:“老乡,白天路上的行人太多,不安全,我先把你搀扶到附近的岩腔下暂时躲藏起来,待晩上行人少了,我再来接你下山去。”红军伤员听后,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游朝佑便将这位红军伤员,搀扶到离高家岩口不远处的一个岩腔下躲藏起来。</p><p class="ql-block">当晚,游朝佑把这位红军伤员,悄悄地又搀扶到了家中。他妻子王之富蒸了些包谷饭,煮了一大碗素白菜,并冲了一碗糊辣椒,让那红军伤员吃。那红军伤员准是饿坏了。他夹素白菜沾糊辣椒,下包谷饭,接连吃了3大碗,一边吃嘴里一边说着好吃,看着那样都让人心疼。之后,游朝佑夫妇又用家中木盆盛来热水,替那位红军伤员洗干净脚上的伤口,又拿出自己专门上山采来的草药“散血草”,在土碗里捣碎后,包在那位受伤红军的右腿伤口上。</p> <p class="ql-block">当年红军伤员曾宿住养伤过的漆坪旧寨庙</p> <p class="ql-block">因担心红军伤员的安全,游朝佑又连夜将那位红军伤员转移到离他家有500米远处的大坡山洞内,并且还专门用稻草在洞内给那位红军伤员铺垫了一个简易休息的地方,并且还给那位红军伤员拿了几件备用衣服。再三叮嘱红军伤员安心养伤。</p><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游朝佑及家人每天都以做农活为掩护,定时给那位受伤红军送去饭菜,并且每隔两天他都要进洞去为那位红军伤员换包上他上山去采挖捣烂的新草药。在游朝佑的精心护理照料下,那位受伤的红军恢复得很快,一周后,脚上的肿就消了。并能够拄着木棍独立行走。之后游朝佑又将伤愉后的红军送至关兴腊水桥,寻找同伴。</p> <p class="ql-block">仍留在河闪渡口处的黔军石雕堡遗迹</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周 君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贵州省凤冈县人,1964年7月出生,大专学历。贵州省中共党史学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理事,自2015年底从县委政法委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专门从事长征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资料搜集研究。写有《遵义大捷》《血战大广坳》《红军游击队在黔北》《转战乌蒙》《鏖战川滇黔》《英雄血洒乌江畔》《千里大突围》《突破湘江》等十七部有关红军题材书稿。已出个人专著《伟大转折》《残阳如血》《1934--红六军团进凤冈》《凤冈抗日志愿兵团浴血潇湘》《凤冈--1950》和《龙泉号军烟云录》等。所写《浅谈石阡会议、盘县会议在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论文,获2016---2020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