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十八章</p><p class="ql-block">【题解】</p><p class="ql-block"> 本章承八章“上善若水”之旨,再次以水为喻,总结水不可取代的柔弱特性和攻坚功能,并以世人与圣人在理解和践行守柔之道方面的差异为对比,申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提醒君王在守柔方面的的德行建设,认为只有以柔弱自处、能忍辱负重的君王才是明王圣君。</p><p class="ql-block"> 关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一语,须知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不过,就这一总结所具有的真理性来看,它还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的。如果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或者立足现实大地上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不管是个人的生命历程,还是国家的兴衰之路,不管是军事斗争的胜败转折,还是政治地位的转换沉浮,都有无数事例证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真理性,所以,这句话不仅给柔弱者以希望,也给坚强者以警示。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天下之人虽能知其语、记其词,但由于不能得其义、晓其理、信其真,所以往往不得行其实、得其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借圣人之口从正面提出,只有那些能够受国人之垢病、受国家之不祥的人,才能作为社稷主、天下王。这样的观点在普通人看来很难接受,因此,老子说“正言若反”。不过,如果联系到春秋之际诸侯国之间动辄兴兵攻伐,荼毒百姓,就能领会老子此处立言之深意和寓情之深切了。十三章老子言“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其宗旨与此无异。这样的思想在名家那里则以“见侮不辱”展现出来,与老子的思想也别无二致。儒家经典《春秋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宣传的思想也与此相通:“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p><p class="ql-block"> 本章主题亦与七十六章接近,可以对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文】 </p><p class="ql-block">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若论能攻克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水,原因是它的特性、功能无法取代。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这个道理天下人无有不知,但却无人践行。</p><p class="ql-block"> 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可以作为社稷的主宰;能够承受国家的灾殃,可以作为天下的君王。”圣人的这句话虽然中正,但听起来却像是违背常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子引归》(商务印书馆,2024年9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庄子内篇引归》(商务印书馆,2023年1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名家四子引归》(商务印书馆,2024年1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先秦诸子引归之《老子引归》《庄子内篇引归》《名家四子引归》合集(京东、当当网等平台有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