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踏雪寻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天不远,今天很短。岁月恰似握在掌心里的一捧细沙,不管你如何去留恋它,而它总是要从指缝间流走,且不留痕迹。人生很短,短的不等你回过神来,你便韶华不再,流年己远,因而去看你仰慕的山,去看你想见的人,才是这一生中最为现实与最为紧要的事。也许仅仅去过了这一次,你所得来的竟然也就是终其一生你最为想要的,你的一生便会少了一份遗憾。比如这一次我与寒山寺的相见,它在这里等了我一千多年,我去见它只用了一天的时间,然而,我觉得我终是与它站成了默契,达成了意会,又做到了阔别,使我感悟到了生命中另一个层次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州的寒山寺,慕名久也,只为张继的那首《夜泊枫桥》。年少怎识诗,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朗朗然熟背了它。当然,江南秋夜的凄清与张继的飘泊羁旅的处境,也还是很肤浅地植种在了我年少的心田。待及以后有了更多的空闲去看闲书,带着疑惑与思考更是成为了读书时的惯常。有感于平时看到寒山寺的各种传说与文字,因而再次唤醒了我对于它的记忆,更是充满了对它的遐思与向往,然后一年年地累积了下来,竟变成了一种很强烈的欲望,那就是去看看它,去看张继夜泊的河湾,看那座声名海外的古寺,也去成全一下自己年少时,与不再年少时的那个愿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辰龙年,十一期间,我逗留在太仓,适值放假,太仓距苏州城的距离仅有六十多公里,我便萌生了去寒山寺念头。此念头一经萌生便立即成熟,我就有了很迫切的准备与行动,先是询问了去年刚游过寒山寺,并发了美文的文友笑春风老师,从她那里得知了寒山寺的一些知识与游玩建议。接着又在百度上搜寻了寒山寺的旅游攻略。在此间又收获充实了好多有关寒山寺的知识。了解了它的许多历史文化故事,在对它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后,也就知道了自己要去看什么,兴致在哪里,想要去了解什么,答案可能又会是在什么地方。原本,想以一篇游记的形式来记录这一天的心情,但又考虑到若以游记来述写,必然内容与篇幅都会受到限制,一些有关寒山寺的特定场景并不能尽兴去写进去,更不能放开思绪去写。于是又改变了初衷,决定把它写成杂文,散乱零碎地去记录它的前世今生,这样也许才不会辜负它的历史千年,它的守候与等待。对于一个文化厚重的古老寺院,或许这才是一个最为明智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一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原本隐居在浙江天台山寒岩之下的一代诗僧寒山子(自号)到此缚䒢起居,使得寺院因人更加出名,遂被后世改称为寒山寺。宋朝时也被称作普明禅院、枫桥寺。历史上的寒山寺历经多次战火焚毁及重建,尤以下面这三次的破坏最为严重。第一次在唐武宗的"会昌灭佛"的运动中及五代十国战乱中。第二次在南宋建炎四年(1134年)金兀术进犯苏州时,佛塔被南宋的溃兵抢掠毁损。第三次在元未明初(1366一1367年)徐达兵围苏州城,当时吴王张士诚坐镇苏州,兵败被捕俘后寺塔被彻底损毁,这之后寒山寺再无佛塔。寒山寺的最后一次重建在清代光绪年间。在近代的一九六六年,寒山寺的庙产与文物还被抄没,寺内人员被遣散。到一九七八年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重新修建,规模由此日渐盛大。在一九九一年寒山寺又在佛塔的原址上重新建成普明佛塔,这才结束了寒山寺六百多年来有寺无塔的历史,并成为国内十大名寺,也成了去苏州旅游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景区。一千多年来,厚重的寺院文化逐渐生化蕴育成了寒山寺的十二个圣境,即山门夕照、普明宝塔、和合祖庭、塔影伴楼、和合福道、寒拾遗踪、天籁响音、寒山问道、枫桥夜泊、千年钟声、古碑长廊、华夏诗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山,生卒年己失考(约691一793年),唐代长安人。近年有人考证其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是官宦子弟,早年饱读诗书是个标准的儒生。因多次投考不第,后受禅师韦干点化而潜心佛法,归隐山林。寒山的诗不求雅意,不顾平仄,为史上著名的诗僧,也是白话诗祖,存世诗三百余首,终年百岁有余,寒山对后世影响很大,声名远播海外,历代许多名人对其作品大加推崇。寒山与另一位高僧拾得和尚的尘交佛缘有着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有一户人家捡到一男婴后收他为子,并为他起名拾得,寒山与拾得自幼交好。寒山在结婚前夕,得知自己新娘的心上人是拾得后,便离家出走,想以此来成全拾得,而拾得知道真相后亦离家出走,后来两个人在寒山寺得以相见。传说两人见面时寒山手捧盒子,拾得手持荷花,因而后人便称他们为和合二仙。现在寺内的寒拾大殿供奉有二位高僧的法身雕像,人们尊称他们是"喜神"、"婚姻神",说他们掌管着世间的姻缘,因而前来拜求婚姻的游人也特别多。在国内,寺里专修大殿供奉本寺高僧的寺院也只有寒山寺一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拾二位高僧的才情与睿智,自然非凡人可比,曾有二人的一问一答传世,足以显现其豁达与旷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山问:世人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骗我,我如何处治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去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寒山寺,唐朝的张继更是绝对不能绕过去的,多少人慕名寒山寺,缘由都是因为他的那首《夜泊枫桥》。寒山盛名了此寺,而张继的诗更是让寒山寺的名声四海尽知。那座横跨于古寺外运河上的一座石拱桥,对,就是那座枫桥,也因为张继一叶扁舟的到来,在一个深秋的夜,也因之而名噪天下。枫桥之与张继,张继之与寒山寺,都是在那个秋霜寒露的夜里相互成就了对方,最终的结果是张继的诗文成了千古绝唱,而寒山寺也更是历经千年不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继,字懿孙,生卒年失考(约715一779年),唐朝襄州(今襄阳)人,他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在礼部侍郎杨浚门下及第,中了进士。因为当时并没有被朝廷即刻录用入仕,又适逢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慌忙中一夜弃了都城跑到了蜀地四川,中原沦陷后,文人士子大都逃往当时尚能偏安一隅的江南,张继当时也被裹挟着一路向南避难。他乘舟沿运河来到苏州的寒山寺,在此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夜泊枫桥》。如果没有这一首诗作,张继大概率会被当时满天下的唐诗所淹没,更不会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还拥有着近乎完美的赞誉。公元七六二年间,唐代宗李豫收复东西二京后,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后提升检校郎中。在大历末年,又被提任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城,然任上仅一年多,便抱病殁于洪州,其妻后来也病故在此地。张继清廉,一世清贫,存世诗仅四五十首,其生前挚友刘长卿曾作诗"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由此可见张继身后的凄凉与苦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有人说《夜泊枫桥》的写作背景是张继上京赶考,落第不中后沿河一路漂流到寒山寺所作。并且我也在很多年前,看到一篇以此背景的写的一篇美文,那篇文章非常精美,被我反复读过数次,其中的好句至今我还能记得起来。但近年来,有关学者考证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在写这首诗前二年就己经考中了进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继的铜像呈半卧姿,他躺卧在运河西边的河畔边,当然据说也是他那年停舟驻足留宿过的地方,选择了半躺半卧的姿势,大抵是需要呈现那种夜半失眠拥衾而坐的意境。他头覆罩巾,头微抬,半闭目状,一副问天与忧患状,右手随意搭放膝盖之上,翘起的食指格外纤细修长。因为传言张继的手指是文采之指,有一摸官运通,二摸财运广,三摸桃花运至的功能,因而早己被摩肩接踵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各怀着各自的心愿与需求,在年复一年的攥摸中被磨得亮铮铮金闪闪,现在己经成了名符其实的金手指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千多年前的那一个深秋寒夜,四下里都在沉寂着,不,世间的一切都在沉寂着,万物仿佛都己进入深沉的梦乡,唯有泊在枫桥河畔边,随风微微晃动的一条小船里,张继一个人在醒着。其时,寒灯无焰,薄衾失温,月亮西斜,就连天上的星子,也在满天弥漫的寒气中,一颗颗一粒粒格外地零落与孤独。江边的枫树依稀可见其疏朗的枝桠,远处忽然传来乌鸦粗嘎嘶哑的惊叫声,江岸上霜结千草,寒气逼人。远处的江上倒有渔火二三处,他们是在忙什么,是在暗夜里捕抓鱼虾吗?如果真是那样该有多好,天明了便可以去市用鱼虾换来米面油粮,而张继此时此刻又能干些什么呢?时乖运蹇,家国将覆,也许终其一生的挑灯夜读,和满腔的激情与抱负随时都会成为南柯一梦。在无边无际的愁绪里,忽然间,对岸寒山寺里的夜钟"咣"地一声敲响了。一般的寺庙都讲究晨钟暮鼓,而寒山寺独特的夜半钟,却是用来惊世的。暗夜里,钟声那么悠扬和旷远,那么有穿透力,那么令人警醒,也让张继豁然开朗,即无眠,那就不妨推开枕,拥衾坐起来,又排开了纸墨,把刚才早己酝酿好并携刻在心底的那二十八个字,浓墨重彩地快速地一一录记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月落乌啼霜满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枫渔火对愁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姑苏城外寒山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噫,感谢张继,如果没有一个失意的张继,诗的历史长河里便断然会少了一首妙到极致的落魄诗作,尘世间的某种心境与心情,也断然不会有人为我们而一语道破,让我们感谢这场千年不遇与千年不朽的伟大失眠吧。是的,一千多年过去了,当时都是谁在左右朝堂?不不不,那万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又是谁呢?咳,管它呢,又会有谁在意他们,又会记得起住他们呢?只有那落了魄失了意的张继才青史留名,做到了真正的不朽与长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张继铜像边的运河里,上下各修有一座单拱石板桥,相距很近,此桥便是枫桥(封桥)与江村桥。封桥的由来,一说是当年运河在漕运官粮与物资时,为了河运的安全,通常会在晚上将这两座桥上的河闸放下,以便船只在这两座桥之间,相对封闭的水域内停泊休整,故称封桥。后因张继诗中出现了"枫桥"的称谓,故在北宋仁宗年间,由郇国公王珪发起改称封桥为枫桥了。枫桥与江村桥皆为单拱石板桥,为了便于当时的大型船只通行,特意又把桥身修建成为高拱,整个桥体线条流畅,简洁大方,即不失小桥流水人家的灵秀美感,更是兼具了江南建筑中所独具的婉约与雅致,烟雨江南的绚丽多彩由此可窥一斑。居桥心放眼张望,远处有零星的民居,它们皆白墙黛瓦,有着层次分明的马头墙,墙上覆拢着各种带着饰纹的瓦当,宛若一副副可大可小的水墨画尽入眼底。近观有长亭曲廊与精舍画栋,它们清幽而静谧,河水悠悠之中,货船不断,令人心神清澄与兴迈。河西的公园里,培植有枫树、鸡爪戚、乌桕等红叶类南方树种,想必每年时令一到,这满园的霜叶通红染遍,更是让人醉不思归。在此处我还见到了,生长在桂树浓荫下的一片彼岸花,那几棵正在开放着神秘圣洁的黄色花朵,它们孤傲而高贵,第一次见到它们让我很惊喜,它们的美妙曼丽当时让我心头为之一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枫桥东岸边,紧倚桥身修筑有一座雄关险陂,此则便是铁铃关。据文献所载,此关楼初为三层,高三丈六尺,异常雄伟。在明代嘉靖三十六年间(1557年),由抗倭名将俞大猷为抗击倭寇而修筑的水陆二用的关防。同时期修建的还有二处关城,即白虎关与青龙关,现均己不复存在。铁铃关城门上的"雄关通浒墅,古寺对寒山"的柱联尤为醒目。关上门楼高悬有"御寇安民"四个大字的巨匾。青砖拱券的关门上书写着"铁岭关"三个字。整个建筑雄伟挺拔,威武犹存。望敌楼高阁入云,四角翘檐尽情舒展,檐牙高啄,可挑星辰,飞甍崇脊,楹户流丹,观看整个关门雄伟堂皇,不禁令人感慨万千。站关上时,东望佛门圣地香烟袅袅,似祥云缭绕,听钟罄阵阵,经歌悠扬,西望桥下的游客,或步匆促,或徐缓,好似潮涌云集,留恋眼前美景者,纷纷举起手机取景拍照,笑语盈盈,感叹人间江南锦绣繁华的赞美,尽在这一声声的啧啧声中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为佛教寺院的寒山寺,目前拥有二个打破世界纪录的景观,其一便是诗碑,现为寒山寺的镇寺之宝。碑上便是张继与寒山寺相互成就的那首诗作《夜泊枫桥》。此石碑高十六点九米,厚一点三米,重达四百吨。正面是由清未著名学名俞樾手书的《夜泊枫桥》,共计二十八个大字,最大字体八十厘米见方,另有四十五个小字布于其上。诗碑背面是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共计二百八十九个字。石碑上刻有蛟龙二十八条,诗碑立于水池上,隐寓张继夜泊枫桥,水波涟漪情形。其二便是梵音阁内的铜钟,梵音阁在诗碑正北面,其阁异常雄伟俊美,工艺繁复,工程浩大,共用非洲产的紫檀木一千六百立方。钟内仅支撑主柱便有一百四十四根,大钟高八点五八米,重一百零八吨,内含铜、金、锡、锌、铅五种金属,钟底六铣口裙边直径达到五点一八米,周围铸有九幅精美飞天图。钟面铭文是《大乘妙法莲花经》,共计七万零二十四个字,铜钟高悬,周身圆润,庄严浑厚。佛说人间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因而在新年除旧迎新击钟的仪式上,由寺内法师轮流击响大钟一百零八下,钟声即响,人间烦恼便消弥远去。寒山寺击钟时,集赞、偈、咒三音融化联合,在国内也是独有。现在大钟对游人开放,二十元可击三下,这三击钟里面也大有讲究,三下喻福禄寿齐全,四下为四大皆空,五下为五蕴皆苦,六下为六根清静。阁内人声鼎沸,不时有游人争相击钟,当有人击钟时,他们会在寺里看护人的指引下,奋力抡臂击钟,而四下围观之人,此时更会把大钟围得水泄不通,并伸出双手托扶住钟底的裙边,与击钟之人一同接受了福禄寿的来临。在大钟一那记记自天而降镗镗镗的巨响中,又有多少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尘世间的所有不快与烦恼都被钟声稀释与化解,遇到的不如意也都能逐渐隐退与消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山寺的寺门面朝西方,正对着运河。国内的寺院都取正门为南向,而寒山寺取其西向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在当时更加方便迎送从河里往来的香客。寺门边一排黄色照壁,顶覆灰瓦,墙体上著有白底绿字"寒山寺"三个大字,其色彩搭配庄重中透出一种明快。这三个字可是大有来历的,你可千万别匆匆一眼就走了过去,这三个字取自二个人的手迹,"寒山"二字是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所书,而"寺"字则是由当时浙江东湖居士陶浚宣的真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古以来,寺以塔冠名,塔为寺标志,这是国内寺院惯有常识。塔是寺的灵魂,佛塔内多供奉祖师与寺里高僧的灵骨与舍利。现在矗立在寒山寺内的普明宝塔,真可谓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宝塔。这是在一九九一年效仿唐朝建筑风格精心修建的一座楼阁式佛塔,它四方五层,周以池水回廊环绕,壁嵌七十余方石刻,其图文并茂,知识性强,也是堪称一绝。此塔由须弥座台基,塔身与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度为四十二点四米,其中塔身高三十米。塔刹尤其蔚为瑰丽壮观,它高九点六米,为纯黄铜铸成,外鎏黄金,阳光下光华四射,寓意佛光普照,四海升平。相轮的直径更是达到二点四米,由覆钵、仰莲、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和风铎组成,共计重量十二吨,历代普明宝塔的风光与雄伟,时下的强盛与繁荣,都可以在这一座佛塔里尽情观瞻与想像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山寺的诗廓碑林里,古今碑刻满目琳琅,张继的《夜泊枫桥》一诗多碑的贵重自不必言,而南宋时岳气的碑刻却不能不被提及。岳飞一生中曾二次到过苏州,当年被十二道金牌连夜召回临安,再次经过寒山寺时,曾手书"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可汗头"的对联,让他的豪迈与激情得以尽情的张扬与发挥,进而感染了后世千秋万代的汉人,并且还注定会被后世一直放大与延续下去。再看那文徵明、唐寅、李鸿章、康有为、罗聘、舒同、吴亚民、刘韵若、李大钊、赵朴初等人的碑刻,那可真是一个比着一个精彩与绝伦,成为了稀世珍宝,让人不由得叹服寒山寺的诗韵之重,文脉之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山寺景区虽然精小,却奇妙无双,文化内涵深厚悠远,建筑精妙雄奇,处处总能让人叹为观止。放生池里的锦鲤和顺友善,观音峰的一石千金,它们的情趣自然也不需多言。如若有幸观看到了,那吴门古韵戏台上的吴侬软语与丝竹之声,苏州评弹的燕语莺声与铮铮之音,那才是真正的多了一份难得的惊喜与眼福呢。还有那水驿长廓、惊鸿渡、唐灯、听钟石的各种神韵与别致,更是让人击掌为叹,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山寺,是一个让你陶醉并沉浸其中的古老寺院,在每个人每一次用心的拜访中,总会有某一个瞬间,让你怦然心动或灵光闪现,穿透岁月的沧桑,直击你心底的软肋,最终让你清醒与释怀。它的另一个神奇之处还在于,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穿越上千年,可以与不同时期的古人对视与对话,向他提出各种疑问,并能从中解惑释疑,得到最为真实的历史答案。它更乐意在直接与间接中告诫前来拜谒它的纷纭众生,人间并不单单是满目繁花的艳阳春三月,更多的还是清霜冰露五恶浊世的烟火尘世间。世人如若能在这一份浮华与薄凉里,学会与万物言和,与万物共情,见天地,知敬畏,见众生,知怜悯,见自己,明归途,然后活出一个最为本真的、卑微的却不自弃的人生,做到安之若素,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人间清醒与豁达,或许这才是此一趟拜偈观瞻寒山寺最大的收获了造化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感于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宋志文,根在河洛,身寄四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