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 /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猜猜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忆叶嘉莹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途未断可追寻,花落犹存雅韵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忆念先生诗意绕,掬花弄水仰高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在《朗读者》上,叶嘉莹先生以诗词讲诉自己的一生。先生的一生啊,恰似一部用岁月书写、以才情润色的绝美诗篇,<span style="font-size:18px;">韵味无穷,令人回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span>年少时与诗词的初遇,到历经风雨、漂泊海外的日子里,再到后来回归故土,倾尽全力投身于诗词教育事业,犹如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浇灌着每一株诗词的幼苗,培育出无数热爱诗词的莘莘学子,让诗词的芬芳弥漫在祖国大地。</p><p class="ql-block"> 您的一生,真的如您笔下的诗词般令人沉醉其中,久久回味,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熠熠生辉的榜样,激励着后来者在诗词的浩瀚海洋里不断探寻、传承。</p><p class="ql-block"> 最喜欢先生的一首七绝(在悲秋的共鸣里寻得希望之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萧瑟悲秋今古同,残荷零落向西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遥天谁遣羲和驭,来送黄昏一抹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了,“诗词的女儿”叶嘉莹</span></p><p class="ql-block"><b>来源:人民日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4年11月24日 19:30 北京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典文学研究学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享年100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叶嘉莹被人们称作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诗词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她的生命也一直都与诗有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弃医从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她志在传承中华诗词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材生、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因为抗战,叶嘉莹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可她最终选择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志在做一名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者。</p><p class="ql-block"> 从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她还接受了哈佛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少女叶嘉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国教授中国诗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她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思念祖国的她给国家教委写信,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p><p class="ql-block"> 初回南开大学的叶嘉莹一开课,一间可坐300人左右的大阶梯教室就“人满为患”。教室台阶、窗台上都坐着学生,数学家陈省身也挤在台下。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门。</p><p class="ql-block"> 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听到不肯下课。</p><p class="ql-block"> 此后,叶嘉莹老师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定居南开园。</p><p class="ql-block"> 叶嘉莹说自己的讲课风格是“跑野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两个字,她就能讲上3页纸的内容。说到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讲到王国维和王维,有年轻教师听完她的课,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p><p class="ql-block">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要把莲子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叶嘉莹在讲台上站了70多年。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年轻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p><p class="ql-block"> 她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p><p class="ql-block"> 尽管生活极度节俭,她还是将自己毕生的积蓄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累计3500多万元。</p><p class="ql-block"> 有人好奇,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叶嘉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p><p class="ql-block">缅怀,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