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用到的烛包括坟烛、庭燎和手执之烛。</p><p class="ql-block"> 坟烛和庭燎都是树地之烛。《周礼·秋官·司烜氏》: “凡邦之大事,共坟烛、 庭燎。”“国家大事,天子宗庙祭祀自然在其列。“坟”又作“蕡”。郑司农注:"蕡烛,麻烛也。”郑玄注: “坟,大也。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p><p class="ql-block"> 《周礼》天子宗庙祭祀坟烛和庭燎之制,据《礼记·郊特牲》“庭燎之百,由齐桓公始也”。郑玄注:“僭天子也。”孙诒让日:“当以百炬分列为正。门燎之数当减于庭,或无百炬也。”庭燎所用材料和制作方法。贾公彦日:“依慕容所为,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蜜灌之,若今腊烛。”即用布缠绕苇草,再涂上蜂蜡。因此,坟烛、庭燎是以易燃的苇草或麻秆为主要材料的。</p><p class="ql-block"> 《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用烛特别是坟烛和庭燎,除了照明之用外还有驱除邪祟的功能。《吕氏春秋·本味》: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 说的是在 神圣的宗庙中燃火来祛除伊尹身上的污秽之气。睡虎地秦简《日书》也有燃火祛邪的记载: “夏大暑,室无故而寒,幼龙处之。取牡棘炮室中,龙去矣。”在室内燃烧牡棘这种植物,就能达到驱除幼龙这种邪物的效果。北大秦简《祓除》篇 载上帝乔子教授工祝祓除之法,有“所以祓者,取熊熊之火”之语。据此,秦 代保留着用火祛邪的习俗。《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用烛,亦当体现了燃火祛邪的观念 。</p><p class="ql-block"> 手执之烛:《周礼》天子宗庙祭祀还会用到手执的烛。首先是为王出入所执的烛。《周 礼·天官·宫正》: “凡邦之事跸宫中庙中,则执烛。”郑玄注:“事,祭事也。邦 之祭社稷,七祀于宫中,祭先公、先王于庙中,隶仆掌跸止行者,宫正则执烛以为明。”贾公彦说执烛乃是黎明时分为王照明,孙诒让又以《礼记·祭义》郊祀时“周人祭日,以朝及暗”为证,指出宗庙祭祀早晚时都应执烛。祭祀仪节颇多,昼之不足, 自然继之以夜。</p><p class="ql-block"> 《礼记,丧大记》“君堂上二烛,下二烛,大夫堂上一烛,下二烛。士堂上, 一烛,下一烛。”.【译解】国君之丧,为了照明,在殡宫堂上堂下各设置两把火炬;大夫之丧, 堂上设置一把火炬,堂下设置两把火炬;士之丧,堂上堂下各设置一把火 炬。</p> <p class="ql-block"> 乾县点蜡。根据亡人性别不同,分别由舅家人(男性)或娘家人(女性)点蜡,开始祭拜。说起这蜡,也是有讲究的,与亡人的关系不同,带来的蜡烛大小也不同(有60斤、80斤、100斤、120斤,说多少斤的蜡烛,一般都是虚指。这几年来这蜡是越做越大,价格也越来越贵)。因为这些大蜡一个晚上都烧不完,为了经济适用,主家就只将来客中必须点的蜡烛(父亲舅家的、母亲娘家的等)点燃,其他的就直接让花圈店直接回收了。</p> <p class="ql-block">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大蜡”在庙会祭祀中使用,咸阳市乾县“大蜡”在丧礼中使用。</p><p class="ql-block"> 周至县终南镇豆村,这项传统制蜡民间手工艺,经历了唐、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大约1300年、43代传人。豆村大蜡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座,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座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置。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圆台体垒接而成,每层都有一个圆形的 、一寸厚台面,叫做蜡盘。蜡盘外有蜡芽,蜡芽口径2耀3公分,长10耀15公分,其形状如卷曲了的莲花瓣,底层18个芽子,二层9个芽子,三层6个芽子。在每个蜡芽上,都安着一朵四瓣开口的蓝色小喇叭花。十几朵十瓣小红花则绕蜡盘一周装饰点缀。蜡体的中间是铜制的圆柱体蜡杆或竹制蜡杆,通贯可供点燃的棉质蜡芯。蜡体四周用五色彩线缠绕,犹如五彩祥云飘曳,寓意祥瑞。</p><p class="ql-block"> 豆村大蜡是集蜡雕、剪、贴、蜡染、美术为一体的造型艺术,其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讲究,仅制蜡用的工具,足有数十件之多:灌蜡铁芯、铁锅10个铁勺、5种刀具、铬铁、抿子、铁丝、木料等。制作大蜡的原料是菜油40 斤,白蜡80斤,需要经过熬制、制模、焊接等上百道工序。艺人们先把蜡放锅里熔化,去掉杂质。待蜡冷却到20益左右时,再用铁勺把蜡灌制在悬挂空中不停转动的铁芯上。之后,再把铁芯上的蜡倒立,同时把几个大小不同的蜡按顺序摞起来,这样大蜡主体就成形了。标准大蜡重120斤,蜡体高 1.2米,外径90公分。灌制大蜡很有讲究,一年12个月,一个月是10斤,所以大蜡的重量就不能少于120斤。不过一旦到了有闰月的年份,就需要把大蜡灌成130斤,燃烧13个月。大蜡做成了,还得用一座精美的雕花蜡亭来装饰。一般说来,用木、竹、纸张扎糊,四周饰有花鸟、走兽套置在大蜡外围,底座上还有纸扎的戏曲小人,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十多人把提前做好的大蜡抬上,再加上由百十人组成的仪仗队、锣鼓队、秧歌队引导,要游遍村里每条大街小巷,共有9里多路。之后,供奉于村里的关帝庙内,燃烧一年。豆村大蜡还有一个很神奇的特点,遇到高温不会熔化,点燃后周围不消不流。周至豆村大蜡的工艺技术、基本特征,在中国其他地区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