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忆•锦江镇

yanxyz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江之名,源远流长,锦江之地,记忆悠长,拾忆之旅,情意深长。 漫步锦江古镇,探寻历史足迹,找寻当年印记,感受古镇气息。拾忆往昔,在这片充满儿时故事的土地上,每一步都踏出了难以言表的情感与无尽的联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的锦江镇是1969年11月9日我随父母下放到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时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至今都记得,1969年的一段时间内,当人民大学第一批先遣队赴江西筹备的时候,人们就纷纷议论肯定要被下放了,大人们心里都有准备。当下放名单下来的时候,大人们就抓紧收拾家当。当时是配给制,家里的床、书桌、书架不用带走,剩下的就是过日子的衣物、被褥、锅碗瓢盆、杂物、书籍等。大人们将家里值钱的衣物装入最好的箱子中(皮箱、木箱、柳条箱),锅碗瓢盆等过日子用的必须品则装入笨重粗糙的木板箱,被褥则用塑料布包裹好装入麻袋中。皮箱、木箱、柳条箱用木板护住用草绳包裹好。所有的大件行李都用毛笔在木板外包装箱上写上地址等信息,同时在白布条上用毛笔写上地址等信息缝在麻袋上。红三楼西边的空场地就成了物资打包托运的临时集散地。那时候最可怜的就是父亲的书啦!报纸杂志都成了包裹锅碗瓢盆防碎防碰撞的包裹纸,其他的书则成了给行李㩙缝用的,当然马恩列斯全集、毛泽东选集得以幸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11月9日我随父母以及姐弟连同人民大学的一众教职员工和家属从北京乘坐火车出发奔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锦江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天,是我童年时第一次乘坐远途火车奔赴最遥远的地方的一天。火车启动的鸣笛声穿过寂静的夜空,为远行的旅程奏响了未知的序曲,飞转的车轮与钢轨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哐当声极具节奏感,火车交汇时发出的轰隆隆的巨大声响宛如雷鸣一般……。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和江河,穿越座座崇山峻岭,穿过漆黑的隧道……,记忆中最激动的是跨过了长江大桥,这些响动声和画面给儿时的我带来了十足的新鲜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上车厢内和我年龄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个个欢声笑语、兴奋无比,典型的少年不知愁滋味!而此时的家长们却是个个沉默寡言、愁眉不展、心事重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二天一夜长时间的旅程,火车终于在临近傍晚时到达了鹰潭,接着我们乘坐解放牌大卡车来到了轮渡口,乘摆渡船到达了锦江镇,开始了我的为时2年9个月的“五七”干校生活,于1972年8月18日才返回北京。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去锦江镇是在1969年11月9日;第二次重返锦江镇是在2016年10月27日;第三次再回锦江镇是2024年10月21日。如果说第一次去时的感受是兴奋,第二次重返时的感受是期待,而这第三次再回时的感受就是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小学同学在重返锦江镇的火车上合影(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小学同学在重返锦江镇的车上(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再回锦江镇在出发的高铁站台上留影(2024年10月20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姐姐和同学再次踏上锦江镇的土地(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江镇因千里信江和其支流白塔河在古县署前汇合,汇合之处,每逢天气晴朗,彩云倒映水中,荡漾如锦,故得镇名。</span></p> 古镇古街古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老街,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商业活动痕迹。“街道南北穿城而过,南始信江河畔,北临北门操场,全长约两公里,宽约六米,在当时被称着大街,儿时的我行走在大街上很是骄傲。街的两边是相互靠壁而建的一排排古老的两层楼店铺,大多数的杉木结构,店面宽约3—4米,但比较深,基本上有30多米,一连三四进,光线不太好,除店面光线好点外,里面的房间就只能靠几片明瓦采光。店面没有固定的门,都是用十多块店门板栓成,白天做生意时缷下店门板开业,停业栓上店门板即可关门”。(引自毛建林:古镇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同学用无人机拍摄的锦江镇古街影像(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存完好的古街,展现了古镇的生活风貌。只可惜在三十年前为方便车辆行驶,当地人把青石板路面改造成了水泥地路面,古街的历史韵味少了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在街巷深处,有许多老的手工艺铺面,出于好奇孩子们没事就会站在门店外面观看师傅们劳作。木匠铺里木匠用传统榫卯结构制作樟木箱、樟木椅,棉花铺里盲人师傅弹棉花,铁匠铺里铁匠打刀、补锅,还有制作炮仗、油纸伞、蓑衣的,竹编斗笠、箩筐、筲箕的……,现在这些老手工艺店铺已经是罕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街街景(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街街景(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街老店铺(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街上手工竹编筲箕(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塔前街上看到了儿时坐过的那种竹椅子,老表们说现在这种椅子也很少见了(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塔前街店铺手工制作的木桶(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街上手工制作的长条板凳(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同学在古街上合影(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同学在供销社前合影(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镇上的老房子(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心街上的老房子(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塔前街上的老房子(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心街240号民居位于锦江镇中心街240号,建筑面积228平方米,清末年代建筑。民居坐西朝东,石木结构,面宽11.3米,进深20.2米,占地面积228平方米,共三进两个天井,屋内窗户及梁上均雕有花卉图案。现为不可移动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心街240号民居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先锋街34号民居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镇上的老房子(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镇上的老房子(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镇上的老房子(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先锋街上的老房子(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上的旧式宅邸、木制建筑、一砖一瓦、门窗雕花、门锁门环、雕梁画栋、石墩、石雕、门店招牌都是历史的见证。</span></p> 古镇著名遗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县衙位于锦江镇中心街,建筑面积4838平方米,始建于宋端拱元年(988年),明朝洪武元(1368年)重建。元代至清代曾几建几毁,民国六年(1917)重修。古县衙坐东北朝西南,石砖木结构。面宽59米,进深82米,占地面积4838平方米;大堂为悬山屋顶,抬梁式;土瓦覆盖,红石墙面,红石地面。整座衙门原本共五进,依次为大门(八字门楼)、仪门、厢房(带过冈亭)、大堂、花厅、住房,现在仅存仪门、厢房、大堂和监狱等部分建筑残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古县衙前留影(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江天主堂位于锦江镇东风街锦江小学对面,锦江小学的很多教室也是其辅助建筑。由美法神会于1918年合建,法国神会田烈诺主持,美国旧金山圣玛利教堂提供经费,历时四年于1922年竣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是红石柱,砖木结构的哥特式建筑,坐东朝西,高12米,面宽13米,经堂深24米,四周为红石围墙,占地2.5万平方米,正门顶上原有人字排列的莲花石柱。经堂大门顶额刻有“圣类斯堂”四字,它由经堂、官厅以及神甫、修士、教友的宿舍、会堂等10幢建筑物组成,建筑物设计合理,建筑精美,大门框与天花板均用红石券制而成,是江西省五大教区之一。在19鼎盛时期为上饶、抚州、景德镇等21个县市天主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文革期间,天主教早已取谛,天主教堂划给福州空军留守处使用。当时空军留守处每个月都会在天主教堂的露天广场上放两场电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锦江镇天主教教堂外景(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江镇的财神庙位于锦江镇立新街。该庙始建于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庙屋呈歇山顶式的砖木梁架结构,前后两进,占地170平方米,梁柱上的木雕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铲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财神庙内景(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老街和水路是历史的见证。有老街就会有古镇,有古镇必然会有水路。这里曾经是信江航道上最重要的水运码头。早在西汉年间的时候,朝廷就在这里设立了紫云驿站,到了宋端拱元年的时候,正式设立县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紫云驿位于锦江镇余江古县衙右前方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始建于汉朝。紫云驿原址在余江区锦江镇宣化坊,今余江古县衙右前方,靠近彭家巷,前临信江,后枕玉真山。紫云驿始建于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境内最古老的驿站之一。《钦定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卷三十五“驿监”记载:紫云驿在安仁县宣化坊,前临锦水,后枕玉台。汉为紫云古埠置驿。宋分水马二站,马站在信州关外,名方家站;水站在余干龙津,置提领。明初革去马站,专设水站。洪武中改安仁驿,又改紫云驿。嘉靖间改水马驿,副使张和有题壁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当时信江河最重要的水运码头,江面船只百舸争流,来往穿梭。每天有数百艘大小商贸货船与客船,整齐地挨靠成一排排在此停留,场景十分壮观。每到黄昏,船上的大批船工、商人、旅者纷纷弃船上岸,涌进老街店铺吃饭、住宿。南来北往的人员流动及物资集散,使古镇商贸活跃,生意红火,虽遭战焚,几度兴衰,古镇老街因这条河而繁荣了千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重新修建后的紫云驿站(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仁古城城墙位于锦江镇立新街信江沿岸(安仁县即现在的余江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始有土墙六百余丈,尚制草率,后嘉靖至崇祯年间,才在知县熊兆祯的带领下,用石砌墙使之完善,原有八个城门,至清以后,渐失作用,但形制完整,1950年因修老虎坝锦江帛水机站和上渡头码头,将城墙包括门楼绝大部分拆去做了建材,仅留下靠信江河一带的城墙,加上人为破坏,现仅留沿河三段残墙,第一段大南门即云锦门右侧至观澜门又叫新洞门,约长200米,剩高2.2米,第二段小南门左侧至孟津门,约长100米,剩高3米,第三段,会川门又叫兰桥门,长20米,高4米。古城墙是古镇防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镇历史的重要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孟津门渡口(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安仁县城墙老城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安仁县城墙老城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重新修建的城墙(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存的位于信江边上的余江县航运公司老码头前的这段古城墙,是明朝嘉靖年间修建的石城墙,保存得较好,有200多米长,高4米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现存的古城墙(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重返锦江时在老城墙留影(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现存的古城墙(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兰桥位于锦江镇立新街,建筑面积271.53平米。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相传兰桥原是一座孝心桥。蓝溪上原本没有桥,只有私人家的渡船,来往坐船要收钱,而且极不方便。蓝溪虽然不宽,但由于东岸紫云岭十分陡峭,水又很深,每当洪水泛滥时波涛汹涌、漩涡迭起,不知打翻了多少船只,吞没了多少生命。有一位寡妇家住在锦江街上,田地却在蓝溪对岸,来来回回极不方便。他儿子见母亲过河艰难,发誓一定要为母亲建一座桥。这就是最早的蓝溪桥,可惜始建年代无考。明初,县人李用章编木为桥,后毁坏;成化年间(1465—1487年)砌砖为桥,万历十八年(1590年)河水暴涨,桥基倒塌,后又改为石材单拱桥。这座桥横跨在蓝溪上两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桥基被洪水冲击移了位,桥拱才慢慢坍塌。民国9年(1920年),乡绅邹国琛、周孚先等32人捐资,在原址兰桥重建,当年秋天动工,第二年暮春竣工。重建的兰桥桥身长43.1米,宽6.3米,高4.5米。整座桥只一个半圆形单拱,桥拱及桥基皆用麻石。桥面平坦,两边有长条青石护栏,人车行走方便安全,当地居民叫它新兰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兰桥下流水清澈,桥边草色青青(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兰桥上留影(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信江码头位于城外信江边,曾是繁华的水路交易中心,每天大批装满货物的船只到此停靠买卖,见证了古镇的繁荣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信江码头留影(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信江码头与同学合影(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信江码头偶遇重返锦江镇的发小姐姐们(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信江码头与同学啃甘蔗(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信江码头浮桥(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信江码头留影(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信江边与同学合影(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信江码头与姐姐和同学合影(2024年10月21日)</span></p> 办事处旧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人民大学“文革”下放人员办事处旧址位于余江区锦江镇塔前街192号,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坐南朝北,高约6米,前宽7.7米,后宽10.2米,进深29.1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据当地老人推测应为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建造,原为土木青砖结构,上世纪八十年代产权转移后现产权所有人进行了改造,前为两层,楼上有房室,后仅一层,但与两层一样高,因“文革”时期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下放人员办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人民大学“文革”下放人员办事处旧址(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人民大学“文革”下放人员办事处旧址内景(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人民大学“文革”下放人员办事处旧址内景(2016年10月27日)</span></p> 找寻曾经的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同学们在找寻各自的家时的合影(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锦江镇的第一个居住地是先锋街81号,与当地居民毛丽家和周裁缝家混居在一个院落。院子里的空房应该是为了安排我们居住老老表们腾出的房间。老表们很是热情,特别是毛丽的妈妈。毛丽妈妈告诉我们,居住的房子都是木制的,老鼠会在木板缝隙中窜来窜去,让我们在屋里拴上绳子将从北京带来的吃的吊起来否则会被老鼠吃掉,爸妈照做了。结果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妈妈发现床上有半牛块奶糖,父母觉得奇怪,抬头看向吊在绳子上吃食,结果发现一包牛奶糖被老鼠吃没了,苹果也被老鼠啃掉了一块,第一天就给了我们一个见面礼。还有一个惊吓,就是第一个晚上睡到半夜床塌了。因为床脚是用砖石垒的,在上面搭上木板,可能是砖石垒的不结实结果半夜床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帮我们收拾好住宿地,没几天就去了刘家站工地了,家里就剩下母亲带着我们姐弟3人。白天母亲去家属厂劳动,家里就靠9岁的姐姐支撑着,那时我7岁,弟弟才3岁,那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锦江镇的第二居所——原先锋街89号,此处地势较高,被称为高台阶,发洪水的时候不会被洪水淹没。可惜多年前被大火烧掉了,曾经辉煌一时的深宅大院,如今却是残破不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锦江镇找寻原先锋街89号我的第二居所时与老表们向我们介绍先锋街的变迁情况(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先锋街111号李大哥为我们讲解先锋街变迁,带我们找寻当年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原先锋街111号李大哥在先锋街老房子前合影(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兰桥,沿着前方的土路往前走约百米有一棵大树,大树的后面道路两旁原来是立新街在信江边的老房子(是我在锦江镇的第三处居所),现在都拆掉了。我们在立新街的老房子出门左拐一直向下走就是信江。我们时常在信江洗衣服、游泳。</span></p> 锦江小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江小学是我在当地就读的学校。锦江小学始建于1912年。曾用名:龙门书院、余江县国立高等小学、余江县立第一小学、余江县立第一中心小学、余江县锦江“五·七”中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江小学坐落在古镇中心大街上,最早的学校大门在邮电所的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人大家属到达江西锦江镇的批次不同,孩子们在锦江镇上学,开始插入各年级各班,统称综合班。综合班的情况是和当地的同学分在一个班,这样对当地情况熟悉了解就比较快。我被分配到了二年级2班。我的班主任是易根水老师,易老师教我们语文,2016年10月27日重返锦江小学时同学们特意看望了易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L同学至今还清楚的记得,易老师当时教我们用“好像……是……”造句,Y同学在课堂上的回答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2023年L同学回锦江小学看望易老师时提起了这个段落,易老师感动的哭了,没想到50多年过去了,学生对老师的讲授还会记得这么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锦江小学同学们很快就与当地的同学熟络了起来,最喜欢的事是向当地同学学习当地方言,看谁学得快说的好。那时学习任务不重,作业很少。学校也经常组织小学生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请镇上出身好的老人讲述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是怎样剥削劳动人民的,当然劳动课也是必不可少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姐姐在锦江小学门前合影(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同学用无人机拍摄的锦江小学(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锦江小学教学楼(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锦江小学操场(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锦江小学学生课间活动(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重返锦江小学与老师和同学合影(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当年的班主任易根水老师合影(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当年的班主任易根水老师交谈(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七六届同学重返锦江小学座谈(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七六届同学重返锦江小学座谈会并向学校表达心意(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参观锦江小学百年校史陈列室(2016年10月27日)</span></p> 古镇生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北京城里生活的孩子要想用水水龙头一拧开就解决了,但在镇上可不行,镇上没有自来水,要想喝水、用水必须去街上的井里自己打水。第一次打水我和姐姐拎着水桶和水壶来到了胜利街上的水井旁,望着深深的井口,井边有一个马口铁的桶被麻绳栓在了井台的石墩上,姐姐胆大,用手解开水桶,身体趴在井口边,头探向井口,我则连忙趴在地上用手紧紧抓住姐姐的双脚生怕她掉下去。姐姐尝试着将水灌进桶里,多次尝试无果,最后还是在老乡的指导下,将桶左右摇摆趁着巧劲终于将水灌进桶里,使劲提了上来,两个人颤颤巍巍、晃晃悠悠的将水打回了家,一路走一路撒,到家也就剩下一半了。住在先锋街的日子里生活用水全靠打井水。之后,在搬到立新街后洗衣服可以去江边,打水、挑水的活才减轻了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6年10月27日重返锦江镇拍摄的胜利街(现为塔前街)老商店的影像,当时是锦江镇最大的商店,也是唯一的水泥房子。商店门前的古水井为文物——义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义井现位于锦江镇塔前街154号居民房屋右侧一处,建筑面积7.39平方米,始凿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距今已有约900年的历史,是鹰潭市范围内有史料可查最古老的泉井之一。义井井圈外径1.24米,内径0.84米;井台占地面积7.39平方米。井深约10米,井水水面在雨季距井圈约1.5米,旱季距井圈约2米,井水可以供给周围几十户居民的饮用和生活日用。</span></p> <p class="ql-block">  原胜利街商店门口前的古水井现在改成了塔前街锦江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再回锦江时拍摄的原胜利街最大商店门前的老古井,也是我和姐姐第一次打水的古井,现在改成了可以用手柄压水(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先锋街的古井,也是后来我们打水的古井(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先锋街的古井,也是后来我们打水的古井,井里的水还很清澈,水中有我的影子(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火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任务。烧水、做饭、洗涮没有火都不行,我那时候小,这些活不会干,总是看着母亲和姐姐每天折腾这煤炉子。火灭了就用报纸做捻,用火柴点燃报纸,有时候就沾点煤油助燃重新生火。火好不容易着了烟又太大炉子焖火就要调整煤的位置、增加通风量、检查煤的质量、清理炉子。做完饭后炉子不用了还要给炉子封火,通过减小进风的手段,减慢燃烧速度,但又不能让火熄灭,节省燃料和时间。一旦火封不的不好,火封严实了火就灭了,第二天就是生炉大战,而且肯定是到饭点吃不上饭。由于南方天气潮湿火柴和煤极容易受潮有时根本点不着,加上煤的质量不好,所以生火、让煤燃烧充分、封火成了母亲和姐姐一天中的首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几点能吃上饭!当然我知道火要是不旺在火里加点盐能助燃,但什么原因不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别看姐姐才9岁,那时已经代替父母承担家里的很多家务了。父亲在五七干校工地只有轮到大休时才能回来几天,母亲要上班,遇到假期做饭的任务就落在了姐姐身上了。有一次弟弟饿了吵着要吃东西,姐姐就说给他烙饼吃。姐姐折腾半天终于弄好了饼坯,铁锅里倒上了油,油热后手心托起饼坯一翻掌饼坯啪的一声落入锅里,可能是油放的太多了,随着饼坯落入锅中,油花四起溅到了趴在锅边看姐姐烙饼的弟弟的脸上,弟弟弄了个满脸红点,弟弟哇哇大哭,给姐姐吓坏了。弟弟满脸的红点好多天才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使用过的煤炉子的样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镇上没有电灯,只能用马灯和煤油灯代替照明。马灯和煤油灯成为了我们当时室内学习、干活时的照明工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灯本来是骑马夜行时挂在马身上照明的用具。铁质,可防风雨。由灯头、灯芯、储油瓶、灯架、玻璃灯罩和提手等几部分组成。也是以煤油作燃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灯和煤油灯是以煤油作为燃料。灯罩是玻璃质材做的,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灯和煤油灯点燃时要用到煤油,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煤油含有杂质,这些杂质在燃烧过程中有很难闻的味道,有时熏的人直流眼泪。由于灯芯使用的是棉绳,在火焰中燃烧后成了灰烬,挡在灯捻上面,影响灯捻吸油,火苗就小了,灯的亮度会降低,这时候母亲就要用剪刀将成了灰烬的“灯花”剪去、灯就又恢复了吸油,火苗就变大了,灯就恢复了亮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屋里照明太差,有一次母亲天没亮就起床去上工,结果母亲穿错了鞋。一只脚穿的是自己的鞋另一只脚穿的是姐姐的鞋。鞋的尺码和颜色都不一样她也没发现。结果等姐姐起床后发现了,急得连早饭都没吃直接去厂里找母亲将鞋换了回来才赶去学校。这件事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生活不富裕,每个人没有多余的鞋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使用过的马灯的样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使用过的煤油灯的样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也就有很大变化。江西的主食以米为主,面食基本没有。没有面粉吃饺子就是难事了!当地人就用米磨成粉做成蒸饺。‌麻叶艾草青饺是当地的美味的传统美食。毛丽妈妈第一次将做好的麻叶艾草青饺送给我们品尝的时候,由于没有心理准备,咬上第一口后辣的我直跺脚。之后,吃着吃着就习惯了,母亲也学着做起来。母亲学着毛丽妈妈将麻叶艾草清洗干净,去除杂质,放入开水中加入碱面煮至变色,然后捞出过凉水,挤干水分;将糯米粉、粘米粉、淀粉、麻叶艾草汁和水混合,搅拌成面团,加入猪油揉至光滑,制成粉团;之后,将粉团擀成皮包入由腊猪肉丁、萝卜丝、笋丁、葱花、辣椒、猪油等;将包好的饺子放入蒸锅,蒸10几分钟至熟透。蒸好的饺子外皮软糯,内馅鲜美,口感极佳。当然,麻叶艾草每次都是毛丽妈妈给我们准备好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丽妈妈做了霉豆腐送给我们品尝,太好吃了。霉豆腐是将豆腐发酵,赋予豆腐特殊口感,与米饭搭配是绝佳组合,口感丰富,咸香鲜辣美,层次分明,回味无穷。随后母亲就和毛丽妈妈学做霉豆腐,经常做给我们吃。即使回到北京后母亲有时也会做给我们吃。母亲做的霉豆腐亲戚们都说比买的好吃。霉豆腐不仅是锦江镇的美食更是我对锦江镇的记忆。其独特的风味、制作工艺以及品尝后的感受,都让人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学习的同时我们小学生也要劳动改造。记得最深刻的就是到江边挑塘泥。小小年纪从未干过体力活的我们也要随着当地的同学一起去,一人一根扁担,扁担上一头一个竹编的筲箕。江西的夏天极其闷热,坐着不动都一身汗还喘不上来气,何况7岁瘦小的我们。去的时候是早晨稍微凉快,挑着扁担筲箕是空的感觉还好,等回来的时候筲箕里装上了塘泥有了重量,扁担在肩上颤颤巍巍、磨来磨去,加上太阳高照,穿着小背心的肩膀都晒秃噜皮了,那个痛简直了!这辈子都记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街上看到了扁担和筲箕专门留影(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江镇的地势很低,总是发洪水,洪水一来镇子会被淹没,洪水齐腰深。地势高一点的房子人们可以上阁楼躲避,在阁楼上坐观镇上一片汪洋,街上到处家具物品漂浮。人们扶着木盆、门板出行,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脏和臭还在街中玩打水仗。由于水井都被淹了,井水遭到严重污染,很多人都得了甲型急性肝炎。洪水退去后街上支起了大桶,每个人拿着小缸子排队领取预防甲型肝炎流行的汤药,药材中有板蓝根、大青叶等等。万幸的是我和姐弟没有住集体住宿,躲过了流行性甲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甲肝在镇上流行后,妈妈就选择将家搬至到了立新街,这里聚居的人员较少,便于隔离。立新街的家离江边很近,从此挑水的事就少了许多。家里每逢洗床单、被褥、蚊帐等大件衣物就可以去江里解决了,省了很大的事。妈妈和姐姐学着当地居民的样子,将衣服放在江水里浸湿,放到江边的石板上,衣物上打上肥皂或皂角,将石板当做搓衣板,时不时的用木棒槌敲打衣物,之后像撒鱼网似的将衣物抛入江中进行反复漂洗、拧干,觉得漂洗干净后,然后拧干、抖开。洗衣时的谈笑声与水声交织,江畔热闹非凡。锦江镇信江江畔洗衣成为了江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住在立新街住后,离信江边更近了,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到江边水中去暑,学游泳。姐姐胆大又喜水,很快就学会了游泳,没事就去游泳。有时中午放学后吃过午饭就去江边游泳,游完泳后不换衣服直接上学,到学校后衣服就干了。我则胆小拍水,总也学不会,母亲气的将我的头按在水中我也没学会,直到离开江西也没学会游泳。有一次母亲在游泳时被卷入到漩涡中,眼看着母亲在漩涡中使劲踩水就是出不来,我只能在江边上哇哇大哭,幸好有人看到后及时的将他给拽了出来,想想都后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重返锦江镇时在江边洗衣服(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再回锦江时特意去江边洗衣服(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西的夏天是气温高湿度大,天气闷热,炎热的夏天闷的人喘不上来气。那时弟弟才3岁,晚上热的睡不着觉,经常不停的哭闹,热的弟弟直蹦高,没办法,妈妈就只能将竹床、竹椅搬到外面,用水将竹床竹椅和地面泼湿进行降温,然后将竹竿捆在床上,架上蚊帐,点上蚊香,摇着蒲扇哄着他入睡。到后半夜弟弟睡着了再将他抱进屋内。想想那时的母亲独自带着我们三人有多不容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冬天是气温低且湿度大,天气湿寒,屋里没有取暖的炉子。白天太阳出来了感觉屋里比外面感觉还冷。当地人都拎着小碳盆烤手取暖,坐定后放在脚下取暖。我们这些人不会弄小碳盆只能挨着这湿冷的天气。我当时手上和脚上都长了冻疮,遇冷则痛,预热则痒。那感觉是真不好受。最严重的时候我右手手面的冻疮都烂出了窟窿,抹什么药都不管用,需要用纱布缠住。直到回京以后一位军人邻居告诉我一个土方法,就是将山楂洗净放在炉台上烤软后在冻伤处反复搓,疼痛痒痒的滋味无法形容,但是真管用,从此冻疮没再犯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重回锦江镇时在街上拍到的竹床和竹椅照片(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中心大街的大戏院是五十年代建造的,在当时是锦江镇的标志性建筑,能容纳上千人开会看戏,后来改建成了电影院。只可惜后来电影院被一把大火化为灰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姐姐从小漂亮,学习又好,深受老师们的喜爱,是学校各类活动的主角。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学校老师给姐姐编排了诉苦舞台剧《天上布满星》在古镇中心大街的大戏院的舞台上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姐姐是女主角,姐姐在舞台上随着音乐和歌词传递的信息舞动,舞台剧中的地主则由男同学李平扮演,李平演的地主是真招人恨!记得当时姐姐穿的舞台服装是老师们用剪刀给她撕剪成的,衣服底色是豆青色的上面带着小碎花。当场台上音乐播放着:“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千头万绪涌上了我心头……给地主去放牛半夜就起身,回来落日头地主鞭子抽得我鲜血流,可怜我这放牛娃向谁呼救,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世世代代不忘本永远跟党闹革命,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台下观众看的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结尾时更是群情激愤,恨不得上台抓住狗地主打死狗地主!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情感。至今55年过去了,这段演出还深深铭刻在大家的记忆中,每次谈到锦江镇的生活大家必讲这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被大火烧掉的古镇中心大街的电影院(原大戏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弟弟小时候胆子就大,当时社会治安也好,3~4岁的孩子就能够从先锋街穿过长长的街巷自己走到幼儿园。弟弟还特淘气,有一次在幼儿园他闲的没事干玩跳茅坑,当时的如厕都是简易茅坑,他协调性特好,站在茅坑上双脚起跳,空中双脚并拢,落地前再双脚分开落地,一个轮动就完成了。其他的小孩看他跳着觉得好玩,双脚分分落入茅坑弄得身上都是屎尿,结果老师问谁带的头,弟弟在幼儿园挨了老师狠批,可是弟弟身上一点没脏。第二天家里人送他去幼儿园,眼见着他进了幼儿园,可老师中午才发现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溜出去了,赶忙通知家长,连同我们姐俩也被从学校喊回来一同去找弟弟。邻居朋友也都出动了找遍了街上的各个地方始终不见人。直到天黑才发现他爬到了先锋街89号大宅院院落前廊的阁楼上待了一天。问他为什么逃学,缘由还是头天跳茅坑的事挨老师批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同学拍摄的当年锦江镇人大幼儿园大门(2023年10月20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同学拍摄的当年锦江镇人大幼儿园里堂门(2023年10月20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攀爬上阁楼的竹梯(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镇上到处都是店面,白天商户将门板卸下就开始营业,晚上将门板栓上就停业。店铺门前还有许多挑着担子卖东西的流动商贩,吆喝声不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卖柚子、甘蔗、毛栗子和枣的,现如今镇上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生活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街上商铺门板紧闭没有了当年的商业气息(2024年10月2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年古街上最大的商店——供销社,也是镇上当时唯一的水泥建造的房子(2016年10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镇上的生存环境还是挺差的。时常会出现老鼠在屋里窜来窜去的现象,院落排水沟里经常会出现大的吓人的水老鼠;特别是镇上满街的流浪狗,关键是那些狗特大,没人管,满街瞎溜达,孩子们每天都闲的没事干总是招猫逗狗的,狗整日狂叫追着孩子满街跑,这些孩子经常是给狗斗急了之后一路狂奔跑回院子即刻关上院门插上木门栓,狗在门外狂叫乱扑一阵之后累了才离去。这些场景给我造成深深的紧张感和恐惧感,以至于我每天上下学经过镇上时都胆战心惊的,手里总是拎着一块小石头,看见狗后就蹲下假装捡石头,狗就远离了。这些经历深深的影响了我几十年,造成了我至今对带毛的动物和活物都不敢触碰,见到就远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镇上的生活条件也是挺艰苦的。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粮食、副食品都要定量,凭本、凭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个月每当卖肉的日子到了,家里的大人都要半夜去镇上排队去抢购,那个人呀是人又多又挤,每次排半天挤半天也买不到好肉,净是大肥膘,根本没法吃。毛丽妈妈看我们实在是太难了就主动提出她买的同时帮我们买回来。当时猪肉的供应实在是太少了,孩子们又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母亲就每逢赶集日走好远到信江渡口去给我们买胖头鱼。天气太热鱼买回来没法长时间储存,于是母亲就将买回来的鱼洗净,放入葱姜去除腥味,上锅蒸熟,剔除鱼刺,然后将鱼肉放入锅里炒制,直至鱼肉中的水分炒干,鱼肉变成黄色,加上盐和糖,放凉后,美味的鱼肉松就做好了。最后放入玻璃瓶中能储存一段时间。这鱼肉松在当时可真是奢饰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猪肉少,但当地田鸡、泥鳅、鳝鱼和鱼多,于是母亲有时会给我们做炒田鸡、烧泥鳅、爆鳝鱼和烧鳜鱼或清蒸鳜鱼。这些食材在炒制前需要将田鸡、泥鳅和鳝鱼放入滚水中烫一下,然后迅速捞出,这样可以去掉身上的皮和它们身体上的粘液,姐姐胆大,这些都需要她提前准备好,妈妈下班后再上灶。当然,田鸡那时还不属于保护动物。还有就是鳜鱼真的是很鲜美,据母亲讲鳜鱼当时是3角7分一斤,和猪肉比还是很便宜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孩子都没啥零食,糖果吃的都少。当时上、下学都要穿过长长的街道,街道两旁有很多老乡挑着担子售卖一些自家种植或采摘的毛栗子、柚子、甘蔗和枣等。有一次我和艾家的姐姐、牛家的妹妹三个人上街买了枣没洗就吃了进去,回家晚上就开始发烧、闹肠胃炎,高烧几日都不退,母亲带我去医院,医生看了说是阿米巴痢疾,那次病的真是不轻,捡了条小命回来。关键是艾家姐姐和牛家妹妹都没事,看来我的肠胃够弱的。那之后直到现在我都不敢吃带皮的生枣,这教训可以说是记忆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条件虽然不好,但母亲总是想尽办法给孩子们补充营养,改善伙食。比起那些父母不在身边,过集体生活的孩子来讲,我们姐弟三人的生活那是要幸福太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1971年8月,位于鹰潭市余江区刘家站乡罗村刘家社区知青队的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家属宿舍建好后,全家才搬离了锦江镇。虽然在锦江镇只生活了一年零九个月,但这段时光在我的记忆中却是记忆悠长!</span></p> 后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11月9日我跟随家人去锦江镇的时候只有7岁多,当时年纪太小,很多事情认知不够,记得也不是特别清楚;2016年10月27日重返锦江镇时已经50多岁了,认知是可以了,年纪又大了,记忆力也差了。所以,在2024年10月21日再回锦江镇前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使我对锦江镇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在阅读了发小哥哥姐姐们的许多回忆篇章后才让我对那段历史和生活重新进行了梳理。感谢发小哥哥姐姐和同学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录!感谢发小哥哥姐姐和同学们对那段生活的记录!五十多年后用图文记录下这段历史和生活——拾忆不寂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