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夏 驾进西藏(四)

绿薄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D9 7.24 藏博观史 布宫仰圣</b></p> <h3>  在海拔最高的博物馆里看西藏</h3> <p class="ql-block">  下午要去布达拉宫,我们只能预留两个小时参观西藏博物馆。由于提前就进行了预约,所以很顺利的排队进入了馆内。西藏博物馆对于了解西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很有帮助的。</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馆藏宝物还挺多,有距今4000多年的镇馆之宝双体陶罐,见证史前文明;7至8世纪的贝叶梵文佛经,图文精美;还有元八思巴肖像唐卡,庄重肃穆。民俗展区里,普兰孔雀服、藏北藏袍等服饰绚丽,糌粑盒、腰织机等用具鲜活,革命文物展中的踏勘图、旧课本也让人印象深刻。</p> <h3>  西藏博物馆的珍藏,真是一部凝固的高原史诗。原来时光从不是流逝,而是以这样珍贵的方式,在我们眼前静静停留。</h3> <h3>  这里的文创也做得风生水起,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创收应该极其可观。这些各具特色的西藏周边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西藏人太懂怎么把西藏的美“装”进生活里了!</h3> <h3>  选了牛气哄哄的冰箱贴和宁吉姆啦。就这样,把在青藏高原的心动,悄悄折进了归途的行囊里。</h3> <h3>  下午是期待已久的重头戏:布达拉宫 。 <br>  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最高建筑,依山而建,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主体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来到布达拉宫,能深切地感受到它依山而踞的浑厚之美,层次清晰的立体之美,五彩斑斓的色彩之美。</h3> <h3>  布达拉宫是刻在心底的向往,是一生值得奔赴的远方!</h3> <h3>白宫</h3> <h3>红宫</h3> <h3>  从天上邮局旁的东南门进,刷身份证过首道安检,跟着导游走团队通道从东门入,二次检票后便到了白宫。<br>  满眼雪白的墙是出名的“牛奶墙”,混着牛奶、藏红花、石灰与蜂蜜砌成,难怪总有人想尝一口。穿门廊到德央下广场,这是布宫最后能拍照的地方,再往前就是红宫——精华所在,禁拍却藏着太多震撼:镇馆之宝圣观音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修行的法王洞(吐蕃仅存的1300多年遗迹),还有历代喇嘛的纯金灵塔,嵌满珠宝,奢华得让人失语。有些震撼,果然要亲见才懂。</h3> <p class="ql-block">  踏足布达拉宫的瞬间,仿佛跌入一个被时光封存的秘境。殿堂深处,酥油灯的火苗在寂静中轻轻舞动,将佛像的轮廓晕染得愈发庄严——或坐或立的身影,眉宇间都凝着化不开的慈悲与安宁。墙上的壁画是流动的史诗,色块在岁月里沉淀得愈发醇厚。</p><p class="ql-block">  藏香与酥油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在这里,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心也跟着静了下来。在这份庄严与宁静里,才能触摸到信仰的温度,才能感受到这方土地独有的文化分量。</p> <h3>  爬完布达拉宫两个半小时,腰和腿像散了架,强紫外线晒得人晕乎乎,累是真的累。但站在红宫深处时,所有疲惫都成了值得。<br>  听导游说地基在逐年下沉,或许某天它会暂别世人。忽然觉得,此刻的汗水与喘息,都是和这座千年宫殿的珍贵交集。</h3> <p class="ql-block">  从布达拉宫的庄严里走出来,转身就扎进了北京中路的藏服写真馆里——这是团队给的小福利,倒也算无缝衔接了。</p><p class="ql-block">  原以为是轻松的打卡,没想到化妆、选衣、摆弄姿势,一套流程下来又是两个小时。特意挑了最鲜艳的红色藏服,临出门时却怂了:这把年纪裹这样一身鲜亮招摇,会不会太不合时宜?</p><p class="ql-block">  结果抬头一看,广场上早就是藏服的海洋。高矮胖瘦、白发孩童,人人都裹着一身斑斓,在蓝天下笑得坦荡。我悄悄把宽大的袖子往上拉了拉,遮住半张脸,赶紧跟上摄影师的脚步——管他呢,在拉萨,谁还不是个认真扮靓的过客呀。</p> <h3>  领队公告</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D10 7.25 纳木观水 草原牧歌</b></p> <h3>  今天的旅程从纳木措开始——<br>  <br>  纳木措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湖面海拔达4718米 。它的总面积约1961平方公里。纳木错不只是一片水域,更是藏族文化里神圣的存在,是西藏三大圣湖之首。</h3> <h3>  云低得像堆在山尖的棉絮,沉甸甸地压着天际线,仿佛伸手就能扯下一缕。车窗外,不算丰茂的草地沿着山路铺展,羊群像散落的棉花团,慢悠悠低头啃草,偶尔抬眼望来,又悠悠甩头继续吃,把高原的辽阔,嚼成了轻柔的时光。<br>  </h3> <h3><br>  中途下车透气,忽然被晃了眼——日晕正悬在天上,一圈光环裹着太阳,很少见到。赶紧掏出手机拍下这瞬间,风里都带着点小幸运的味道。</h3> <h3>  曾在屏幕上见过朱迅对着纳木措的蓝眼波动情,那时镜头里的湖水像被揉碎的银河,蓝得让人心醉。<br>  这次来,天一直阴着,湖水藏起了那抹惊艳的深蓝,只剩一片朦胧的灰蓝。有点遗憾,但蹲在湖边看水鸟啄食面包屑,任湖风掀起衣角,又或是骑在牦牛背上慢慢晃,倒也晃出几分松弛——昨日的疲惫被风一吹散了大半,原来纳木措的温柔,不止有晴空下的璀璨,阴雨天的慵懒,也是另一种馈赠。</h3> <p class="ql-block">  从纳木措离开一路向那曲方向前行,眼前越来越开阔,老舍先生笔下的藏北草原已经映入眼帘,果真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鼻尖闻到浓郁的青草味,开阔,辽远,自由。车队停在这片辽阔里,不知是谁先扬起了纱巾,红的、蓝的、粉的……瞬间就成了草原上会飞的花,追着风。</p> <h3>  觅食好时光,七点的烟火气准时在“伊俩寺烤肉”升腾。店主热络地推荐着招牌,果然没让人失望——炒面皮很有特色,筋道里裹着香;手抓羊肉更是惊艳,好肉质自带底气,一丝膻味都无,只留满口鲜醇。吃完羊肉再来一杯八宝茶,解腻又舒坦。大快朵颐间,疲惫随热气消散,这顿吃得那叫一个酣畅!</h3> <h3>  领队公告</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D11 7.26 颠簸千程 奇遇万状</b></p> <h3>  凌晨四点挣扎着爬起来,一推开门就被9度的寒气裹了个严实,冷得人一激灵,困意都消了大半。今天是行程里最硬核的一段:那曲到格尔木,820公里,15小时车程。<br>  拿好酒店准备的早餐上车时,天还是漆黑一片。途经唐古拉山口时,匆匆下车拍了张打卡照,高海拔的风刮得人不敢多留,转身又钻进了车里。<br>  想来这一路的沱沱河、昆仑山垭口,怕是要在半梦半醒间错过了。</h3> <h3>  从那曲出发,经过安多进入可可西里地区,蒙语释意为“青色或绿色的山脉”。位于喀喇昆仑山以东,青藏公路以西,唐古拉山以北,昆仑山以南。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而干燥,环境恶劣,人迹罕至,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高寒地区,因而有“人类生存禁区之称”。</h3> <h3>  这片广袤荒野藏着最灵动的生机——藏羚羊跃过荒原,野驴结伴而行,在人类罕至处,生命肆意生长。这里是荒芜与蓬勃共生的秘境,来过,便懂高原的心跳 。</h3> <h3>  在可可西里的路上,还有一个小插曲。路上撞见一辆停在路边的车,袁队没多言,一把方向盘打过去——“无人区里,见了难处就得搭把手”。车主是位带着孩子的女司机,独闯这片苍茫天地,光这份勇气就足以让人佩服。领队带着车队里的几个汉子围上去,换胎的换胎,联系救援的联系救援,他们在荒野里忙成一团。这大概就是行走天地间,最动人的风景吧。</h3> <h3>  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是青海、甘肃两省进藏的必经之地 ,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它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边缘,气候寒冷且环境恶劣,同时这里也是众多旅行者和探险者打卡留念的地方,见证着人们对巍巍昆仑的敬仰与向往。这里海拔4768米,我终究没敢推开车门——就隔着一层玻璃和昆仑打了个照面。</h3>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格尔木方向前行,夕阳给群山镀上碎金,橙红云霞漫染天际,荒漠旷野成了温柔的画框,似乎每缕光都在诉说着西北的浪漫。眼前铺展开大片土黄,与西藏判然有别——不似西藏那般苍劲如铁、荒得凛冽刚硬,而是带着西北大地特有的宽厚与沉缓。</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下来820公里的行程,一直开到了晚上9点多。拖着两条腿,放下行李后,就在酒店楼下的老马特色烧烤随便吃两口。此时,睡一个好觉比什么都重要……</p> <h3>  领队公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