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相别五年之久,学生时刻难忘老师六十年前的谆谆教导,2024年11月24日上午,在蒙蒙细雨的伴随下,怀着感恩的心情,前往居住在武昌洪山区百瑞景中央生活区的黄、刘老师家,了却久别重逢心愿。当我进入入户电梯电告老师后,二老打开家门,迎候学生。此时此刻,我一个九十度的深深躬礼,表达了我的深深敬意。<br> 师生相见乐融融,欢声笑语情谊浓;<br> 园丁哺育恩难忘,温暖如春满苑中。<br> </h3> <h3> 无论与老师通电话,还是微信聊天,老师的总是爱意的喊我"贵重",每每听到这样的称呼,心底里的热呼劲用语言难以形容。简单的语言,真实的爱戴,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享用。</h3> <h3>黄老师精神状态很好,谈笑风生,思路敏捷,记忆犹如年轻人,根本不像一个八十八岁的老人,学生特别敬佩。刘老师年逾九旬,身体仍很健硕,思维仍很清晰。黄老师说他仍在收集资料,准备撰写一部自传性回忆录。</h3> <h3> 说刘老师思路清晰,一点不假,这不,他的最高礼物待遇一一赠书。赠书,不忘留下珍贵墨迹。看他那认真劲,仿佛看到他当年备课,批改作业的精益求精的身影。他起草后还让黄老师审批后,再往大作上留言。</h3> <h3> 这部《刘兴策.诗文集》近七百面,810千字,照片和图像160余张,诗文350余首。这是刘老呕心沥血之作,用他的话来说"几十年始终离不开,放不下的一件头等大事就是:读书,教书,写书,评书。"</h3> <h3> "赠书仪式开始",黄老师一声令下……"别谎,我换件外套"一一刘老师时刻不忘仪表仪容。两本大作,封面赠书照,留言赠书照,一点不容忽略,每个环节都一样重视。</h3> <h3> 多么想让时间凝固在这儿不动,因故我要离开,老师不让走,"多多聊聊过去、现在、未来",她让护工准备了丰盛的菜肴。我也不想离,再多多听听老师的教导,可另约不可失信。</h3> <h3>师生相聚,虽时间流转太快,那份温情依旧熠熠生辉,如同山涧清泉,滋润着学生心灵。</h3> <h3> 老师再见,二老再见,襄阳县牛首中学(现襄阳市第六中学)一九六三届初中三班的弟子们祝您们健康长寿,愉悦迈向第六个二十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