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鉴定(1)雕印本的鉴定

学乐堂主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昵称:老蠹鱼诗文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美篇号:8151795</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图片:自藏自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刻本的鉴定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问题。前面讲到的鉴定版本的一般的方法,主要也是针对刻本的鉴定而论述的。在现存的古籍版本中,刻本数量最大,地位最为显要。藏书者能够涉及的版本鉴定问题,主要也是刻本的鉴定,过去所说的“版本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研究刻本的学问。可见,刻本的鉴定在整个古籍版本的鉴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部书拿到之后,鉴定的第一步就是认定是不是刻本,初涉古籍的人是很难一锤定音的。一般地讲,最容易和刻本混淆的是活字本或近现代出现的影印本,但只要细心考察,还是能够辨认出来的。从刻本的特征上看,由于水墨刷印而成,墨迹无油渍;字迹规整,笔画着墨匀称,版本行气整齐连贯,上下字画或许有所交叉,但绝无横字、倒字等现象。有的书版由于长期存放,反复印刷,印到纸上往往容易出现版面断裂、字迹模糊或笔画残缺等问题。这样的一些特征,活字本是不具备的。知道什么是刻本以后,在鉴定中有这样几个问题必须有所注意,即原刻与翻刻的鉴别、初印和后印的鉴别以及修版、补版与增修版的鉴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原刻本与翻刻本的鉴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翻刻,是古籍赖以广布流传的有效手段之一。翻刻之精者,都是据原刻影摹后上版开雕,能够比较忠实地反映原刻的内容和版刻特征。但也有些翻刻本,粗制滥造,校勘不精,并妄加删改,质量比较低劣。即使翻刻得再好,也有“真迹下一等”之说,何况其低劣者,其版本价值更无法和原刻本相比。据说,一些精美的翻刻本,如明正德陆大元刻的《花间集》、王延喆刻的《史记三家注》等,常被后人作伪,冒充宋本。原刻与翻刻在时间上,往往相距久远,有经验的藏书家从字体、刀法、墨色等方面考察,总还是能够看出破绽,辨其真伪。比较而言,翻刻明清本,与原刻时间较近,特别是那些用原本完全照翻、或是撤去翻刻标志的本子,辨识起来比较困难。如明弘治本《盐铁论·错币篇》有一句“水衡三官作”明正、嘉间翻刻本误作“水衡二官作”,叶德辉未觉察出来,竟将后者误认为是弘治刻本。举此例不在于说明叶氏不该失误,而是说鉴别版本实在是烦难。鉴别翻刻本时遇到下面几种情况,决不能掉以轻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有悖通例本。通例,也就是大体上的规律。有明显的相悖者,要特别注意考察。例如清末翻刻乾隆玉勾草堂本《杜工部集》,尽管也在版心上刻有“玉勾草堂”四字,但一查讳字,一直避讳到同治朝,即便不与原刻相比较,也能确定其为翻刻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残缺不全本。清雍正年间陆钟辉水云渔屋刻印《笠泽丛书》,大叠山房翻印时,将陆氏旧跋也刻上了,但封面镌有“大叠山房”的字样。而清末藏书家甘鹏云收进一部没有封面的大叠山房本,便据陆氏旧跋误定为清雍正原刻本。可见,对残缺不全的刻本要尤其注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字迹粗劣本。明万历十八年周氏万卷楼刻《增订国朝馆课经世宏辞》有翻刻本,版刻特征与原刻本几乎相同,只是缺少万历年间的质朴气。第一卷刻得稍好些,以后一卷不如一卷,“假王之予”竟误作“攸王之予”,根本违背了原意。像这种校勘不精的刻本尤其需要考辨清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此之外,利用原刻版本的特点或者与活字本的不同特征相比勘也可以鉴别翻刻本。如乾隆刻《唐宋文醇》、《唐宋诗醇》等,都有多种翻刻本。但无论哪一种翻刻本,在写刻、印刷、纸张、装帧等方面都比原刻本大为逊色,只要一比较,翻刻本就显现原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初印本与后印本的鉴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民间有一句形容洗濯情态的话:“美不美,头一水。”版刻也是一样,同一版中,有初印本和后印本之别,其版本价值大不相同。初印本因为是“头一水”新版刷印,内容一般比较符合原意,版面边框界行完整,字画清晰,赏心悦目,价值相对来说比较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刻印书籍,比较讲究的出版家书版刻成后,常常用蓝色或红色先刷印若干本,一来作校勘之用,二来留作馈赠亲朋好友。这种印本既可以当作校印本,又可以视为初印本,无论是蓝印本还是朱印本历来被藏书家所珍爱。在现存古籍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有的刻本,其墨色黑中透紫或黑中透蓝,行家们便知道,这是因为当初刷抹的红色和蓝色未完全褪尽而留下的痕迹,如此版本都可以视为初印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印本与初印本的版本和收藏价值可谓大相径庭,而且越是后来刷印的书籍,价值就越低。其实,道理很简单,刷印一次,版面残损更甚一次,书叶模糊程度就愈严重,刷印质量就愈糟糕。因此,后印本常常出现版面断裂、字迹漫漶、笔画残缺和墨色暗淡无光等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修版、补版与增修版的鉴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的书版初印不久,欲再行刷印时,取出来即可继续刷印;但有的书版放置年代过久,或搬来运去,渐有残损,或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或因印书者的某种需要等等,再印时就有挖改修补书版或者更换部分书版的现象,这样势必造成同一版本的刻本,又有原版原刻与修版后印的区别。修版后印有时是在原书版上挖改修补,有时是另刻书版与原版其他版片相匹配。前者鉴别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细心观察、揣度,终能发现挖补的字体与原版其他字体的差异。后者比较好鉴别,因为好多补配之书版心上都刻有补版年代,即使没有标出,从版式风格上也能看得出来。如宋刊元明递修的所谓“三朝版”,就字画清晰度而言,明清版最清晰,元修版次之,宋刻原版则更差一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增修版不是局部挖补,而是在原版的基础上增篇益卷,加刻新版,并与原版重合成一书,仍沿用旧称,页码也连续计算,但篇卷数增加,封面、卷端、目录则多有更换。有的增刻本中有增刻序跋,说明其增刻情况;也有的增刻者不但不增刻序跋,反而采用剜改、假冒等手法,故意泯灭增刻之痕迹,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如宋王柏所撰《宋鲁斋王文宪公遗集》十二卷,有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阮元声刻本。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冯如京仅在其基础上增刻《补遗》一卷为卷十三,却在序中冒称全书为己刊刻,并将原卷端等处辑刻人题名剜改。增修本多见于族谱、传记、地方志等内容需要递增修补的图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注:图一为明万历刻本;图二、三为清康熙刻本:图四为清光绪刻本、图五为明嘉靖刻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