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师讲《瑜伽师地论》40集20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能于内九种住心。如是名为内心安住正奢摩他。当知此言显心远离。若乐处空闲。便能引发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若内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发毗钵舍那。若于毗钵舍那善修习已。即能引发于诸法中如实觉了。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于三摩地。当勤修习无量常委安住正念者。谓先总标。于三摩地。勤修习已后。以三事别显修相。无量者。谓四无量。常委者。谓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故名常委。安住正念者。显于四念住。安住其心。何故说此三种修相。谓依二种圆满故。一者世间圆满。二者出世圆满。修无量故。便能引发世间圆满。修正念故。便能引发出世圆满。常委修故。于此二种速得通达。由此因缘。处二中说。是故但说三种修相。又无量者。显奢摩他道。住正念者。显毗钵舍那道。常委者。显此二种速趣证道。又无量者。显趣福德行。住正念者。显趣涅槃行。常委者。显趣二种速圆满行。先于奢摩他善修习已后与毗钵舍那方得俱行。修此二种三摩地故。如实觉了所知境界。”(十三卷)(回笼觉是皇帝的觉啊……太监叫皇帝)当然听不见,晚上又喝酒、又吃,吃喝玩乐都来,那些普通皇帝睡到那个时候最舒服。尤其人觉睡得最舒服的时候就是早晨4、5点钟,漏丹、做梦也是那个时候,所以,每个漏丹都是那个时间漏的,所以,丛林下这个时间一定起来。那么,太监过大概半个钟头又叫了,不叫睡不醒啊,祖宗的法制……金盆洗脸,其实也不是黄金的了,是铜盆镶着金,开水一打,热帕子一放,老太监一来,小太监跟在后面,皇帝的龙袍捧在手上。在皇帝还在睡觉的时候,老太监:“请圣上起驾——”不管皇帝不答应,热帕子在他脸上一捂,“哎,该醒了!”后面的小太监一推就坐起来,龙袍加体,迷迷糊糊,脸给他擦一把,就那么去上朝了。这样坐上銮仗,抬到朝庭,坐在那里大概就叫做九五之尊昏头昏脑,真是“昏君”一个,哈。再加上宣统皇帝还喜欢带个墨镜,你晓得下面在干什么?好多人“万岁!”看着密密麻麻,蚂蚁一样都跪着。反正他坐在上面,闭着眼睛下面也看不清楚。然后,公事处理完了,天亮了。回来,还迷迷糊糊,头昏的,再跑去睡一觉,这叫回笼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看到丛林上的和尚也一样,3、4点钟起来上殿,不像你们这样上殿啊,你们一边做一边肚子里在埋怨,人家丛林上上殿真是啊,早晨全堂功课,人又多,统统做完,谁都不马虎,真修行的地方。做完了,不过喝一点稀饭。喝完了,进参,回寮房,打坐的打坐,有些人就睡觉了,这个时候谁也不管了。这一觉睡醒了,差不多了,有时候一睡就到中午上供。但是你要晓得,你以为出家个个都能这样啊?这是要老资格一点的,出家的资历不够,也没有机会给你睡回笼觉,还是要做事的。一个庙子那么大,就是落叶扫扫完,要多少人工啊。所以,那个回笼觉一睡啊,无天无地,那是很舒服。所以,人躺下来睡觉是很舒服的,舒服者已经放逸,偷懒。所以,勤修行,“远离卧具贪着”是很难的,这一条我们就难以做到。“或处空闲,或坐树下”,“空闲”并不是说时间空啊,是没有人的地方。你们现在想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坐坐,我告诉你们,很多人到了没有人的冷庙孤僧,他自己眼泪就掉下来了。到了晚上,吓得你啊,毛孔里钻出一个“悚然”来,哈。那风吹草动,你还打坐,修空念头,无相?统统是相!尤其是老房子,表面好看,到了晚上,一个人坐在那里,“啪”,东一下,西一下,把你吓死了,新房子不会吓,老房子里不晓得什么东西啊。独处空闲无恐怖已经很难,你们不要吹了。“或坐树下”,你做到啊?半夜给你坐下来,明天就下来啊,小青龙(汤)啊,防风啊、紫苏啊,一大堆都是吃不好,红糖浆啊。他说坐树下啊,所以你看头陀行,戴一个雨伞那么大的斗笠,为什么那么棕的蒲团背在身上?防止下面有水啊,万一下雨就那么坐着。你们看《指月录》有位禅师,下雪天到庙子上挂单,庙子的山门已经关了,大丛林不好叫门啊,他只好拿个蒲团门口一坐。夜里下雪,第二天打开门,北方的雪把山门外的门口都封了,或者一夜下了那么高的雪,门开不开啊。所以,到了第二天下午勉强打开了,一看,雪地中有一位和尚坐着,方丈和尚出来一看,他坐着入定了。四周都是雪,堆得那么高,他人坐的范围雪冻不起来,什么工夫啊?所谓四加行的得煖了,雪冻不拢来,头陀行。“或坐树下,系念现前”,就是一念,心一境性。“乃至广说,名乐空闲”,所谓“名乐空闲”,不是像你们说的,哎呀,上课的时间少一点,空闲就多了,那是偷懒。“空闲”是指空旷的地方,闲静的地方。怎么叫做“空闲”呢?“当知此言显身远离”,就是说,把自己的这个身子,身心离开这个尘俗的世间。“若能于内九种住心,如是名为内心安住正奢摩他。”内心的工夫有“九种住心”,叫做“心安住正”的修止。你们在家的居士要学佛,这个就是正修行之路,这叫修行。你以为三根香蕉拜拜,那里出点功德,这里送本经书,那是种种善根而已啊,正修行是“正奢摩他”,入定。“当知此言显心远离,若乐处空闲,便能引发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要知道这“内九种住心”是讲“显心远离”,明确地告诉你心要离开尘俗世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大家学佛修道,讲句良心话,大家坦白地说,世间的一切都要,道也要,对不对?你们不要谦虚了,不要客气了(众笑),是不是都要?检查一下自己,(有答:对)对,你答应对就是诚实之言,是诚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说我不是,绝定是妄语。所以一般人,尤其是居士们学佛,哪一样他不要?功名富贵也要,然后听到什么财神法、双修法,那求之不得的啊。“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那多好!你看,贪心多大!所以注意啊,正修行之路,现在给你讲这个。所以,“心”若能真“远离”,身远离有什么用?身跑去出家,住在山上的庙子后面,住茅棚,以为我是清高、清净,你这个正是大贪,大毛病,因为你对于这个世间有“低昂”之心,自命清高而已,你此心没有真远离。要心“知此言显心远离”,注意啊,这个“心”字要把它圈的大大的。“若乐处空闲”,你爱住茅棚是不是“乐处空闲”?你是偷懒。“乐处空闲”是头陀行,跑到孤峰绝顶去修。譬如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一个人跑到雪山修定,鸟在头上做窝了,头都不敢动。那不要说是人不到的地方,鬼都不到。你试个一年、两年、三年再说吧。说:“我现在住茅棚,后山的都住过!”住了几个月,有时候二十天就下来看看我,然后,我还给你送牛奶啊,送东西上去。那叫“空闲”啊?我的娘啊!那是有人照应啊。要“乐处空闲,便能引发内心安住”,要“显心远离”,才能“引发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这里讲的都是修止啊,出家人注意,“正奢摩他”。“若内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发毗钵舍那。”得真正的止,才能起真正的观。“若于毗钵舍那善修习已,即能引发于诸法中如实觉了。”真正的正止正观做到了,在一切佛法中开悟了,真正的开悟了。“如实觉了”,要注意“如实”,切切实实地做到,悟了。这是纲要,所以特别挑出来给你们讲,尤其是对出家的同学们。“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于三摩地,当勤修习无量、常委、安住正念者,谓先总标,于三摩地勤修习已,后以三事别显修相。”现在弥勒菩萨讲的,都是引证佛说的,更加慎重地告诉你。譬如佛说:你们一切出家的比丘们,对“于三摩地”正止正定的境界,“当勤修习”四“无量”心,“常委、安住正念,谓先总标”,这是个第一纲要。“于三摩地当勤修习”以后,真修到真正的止观定境界之后,“以三事别显修相”,有三个范围告诉我们修行之路:“无量者,谓四无量。常委者,谓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故名常委。”所以你们看,儒家跟佛家一样,孟子说修行,修养的道理,“心中必有事焉”,就是有那一件事,所谓一念不在腔子里,此心就是散乱,所以孟子告诉我们“必有事焉”,每天就有这么一件事,就是“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故名常委”,而自己内心晓得:我现在是做什么?我是在出家以后修道,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正业。“安住正念者,显于四念住,安住其心。”“安住正念者”是安住“四念住”,“安住其心”。“何故说此三种修相?”这都是大纲,一个出家的比丘要怎么样叫修行?随时随地内心中都是这“三种修相”无量、常委、安住正念。“谓依二种圆满故。”为什么要这样修行呢?有两种圆满。“一者世间圆满,二者出世圆满。”出家还要修“世间圆满”?你看:“修无量故,便能引发世间圆满。修正念故,便能引发出世圆满。常委修故,于此二种速得通达,由此因缘处二中说,是故但说三种修相。”这都还是说纲要,这一卷开始的纲要,大纲,下面一点点地都告诉你了。所以,你抓到一部《瑜伽师地论》,你一辈子的修持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大纲,这是佛学真大纲;讲修持境界,显密圆通都有。“又无量者,显奢摩他道。住正念者,显毗钵舍那道。”“无量”是止观道的止定;“正念”是观。“常委者,显此二种速趣证道。”止观常常在心中就是常委“必有事焉”地去修,很快“证道”。“又无量者,显趣福德行。”“无量者显趣”,福德成就,世间的功德圆满。“住正念者,显趣涅槃行。”所谓“正念”,最后证得涅槃,证得道。“常委者,显趣二种速圆满行,先于奢摩他善修已,后与毗钵舍那方得俱行。”必须先修到止、定的境界然后再修观,才能够得止观俱行。你们都是跳动、散乱。“修此二种三摩地故,如实觉了所知境界。”修世间及出世间两种定,才能真实了解所知的境界。……下面一路就是讲修定的。为什么要赶快跳到这里讲?尤其我们这里的重点,是希望、偏重,你们诸位是修持的,尤其把比丘的修持之路、之道,希望给你们讲清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如觉有益,烦请自行请购正版书籍,不致有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