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瑶族盘王节是为了纪念瑶族的始祖盘瓠而设立的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盘王节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是瑶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流行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瑶族人民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一、群狮《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阳山县小江雷公岩醒狮团</p> <p class="ql-block"> 盘王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瑶族的传说中,盘瓠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他通过智谋帮助瑶族祖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保卫了部落的安全。国王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将三公主嫁给了他,并封他为王。盘王与公主结婚后入山居住,生了六男六女,这些后代成为了瑶族的祖先。盘王在一次打猎时意外去世,瑶族人民为了纪念他,制作了长鼓并拍鼓起舞以悼念他,这就是盘王节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二、传统舞蹈《过山瑶花鼓舞》</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连南县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 瑶族长鼓舞(小长鼓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小长鼓舞是瑶族支系“过山瑶”的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地,表演时,舞者在唢呐伴奏下,手握长鼓边敲边舞,因其鼓形较小,为区别于瑶族另一支系排瑶的“长鼓舞”,而称“小长鼓舞”。小长鼓舞起源于瑶族先民对民族的图腾崇拜以及对祖先的敬祭信仰,多在盘王节、春节或喜庆丰收、祭祀先祖“还盘王愿”以及一些祭祀礼仪中表演,以示对盘王和祖先的敬祭及迎祥纳福的祈愿。小长鼓舞有“七十二套路”之称,主要包括“盖新房舞”和“造鼓舞”,其中盖新房舞以“莲花盖顶”“漂洋过海”“金鸡展翅”等动作表现“寻屋地”“挖屋地”“砍木”“上梁”等盖新房的全过程;造鼓舞的基本动作有寻鼓木、砍鼓木、量鼓木、架马、锯鼓木、刨鼓木等,共计12个,表现出祖先“造鼓”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三、民间舞蹈《闹花灯》</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英德市文化馆、英德市歌舞团</p> <p class="ql-block"> 闹花灯,流传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的传统民俗舞蹈,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p> <p class="ql-block">四、舞龙《清远旺龙》</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清城区源潭龙狮运动协会</p> <p class="ql-block"> 旺龙,又称背带龙、亦称赶龙、盘龙。习俗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粤北客家人地区,清城区很多客家村落也流行。现时在清城区源潭镇青龙村委龙狮田客家围村和龙塘镇长冲和谷岭等村举办旺龙活动较为活跃。是清远市市级非遗民间文化项目。</p> <p class="ql-block"> 龙狮田村是客家人村,而旺龙活动则是客家人的传统文化。旺龙活动程序是,从该村的龙脉起源处,客家人将“背带龙”赶回村的祠堂。“背带龙”实质是一条20米长的人造龙(粤语“咩带龙”),是妇女用来背孩子的襁褓带包裹装饰的,“背带龙”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龙腰了。龙腰由16个竹圈子和一块长16米的红布扎成。各竹圈子直径约20厘米,相距一米。各用一根约2米长的竹竿撑着,用于舞龙。</p><p class="ql-block"> 在龙腰身上,还铺上各家各户的婴儿背带,共200多条。婴儿背带上写着每家的人名。背带的四条带子绑有“利市”。另外,还有一个直径20厘米的龙珠。这根用竹竿撑起的龙珠,由一人在前方挥舞,引着“背带龙”前行,寓意人丁兴旺。</p> <p class="ql-block">五、传统舞蹈《舞马鹿》</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连州市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 舞马鹿,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地方传统舞蹈,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舞马鹿是百年来流传在广东省连州市西岸镇东田坪村的一种特有的中国民间舞蹈。连州当地群众依据心中的美好想象,将马鹿塑造成一个非鹿非马非牛的半仙动物,象征着福寿和吉祥,每逢节日或喜庆之时,连州当地劳动人民就会以舞马鹿这种舞蹈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良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六、民间舞蹈《英歌舞》</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普宁南溪英歌队</p> <p class="ql-block"> 英歌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潮汕地区的民间舞蹈传统,其具体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英歌舞源于祭孔仪式,在旧时每年八月廿七日祭拜孔子时,配有整套的音乐和舞蹈,舞者手持短竹,这与英歌舞中舞者手持短棒的动作相似。另一种说法是英歌舞由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傩舞是周朝时期祭神驱鬼的仪式活动。此外,英歌舞也可能受到戏剧和农村游神赛会的影响,人们在节日中模仿戏剧中的英雄人物,表演勇猛的动作,以祈福迎祥。</p> <p class="ql-block"> 英歌舞的发展和演变:英歌舞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尤其在普宁、揭阳等地盛行。其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动作强健有力,节奏强烈。英歌舞的表演内容通常以《水浒传》中的英雄故事为主题,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等艺术处理,塑造英雄群体的形象,体现男性的刚健之美。</p> <p class="ql-block">七、传统舞蹈《瑶族布袋木狮舞》</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连州市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 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又称“舞木狮”,是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道具舞,流传于连州市三水、瑶安等瑶族乡村,约有100多年历史。木狮舞属于瑶族祭祀舞蹈,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浓缩表现了当地瑶族的文化艺术及风情习俗,多在农历十月丰收季节和翌年春耕前活动,寄托了追念祖先迁徙的艰辛、祝愿族人生息繁衍兴旺发达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八、舞蹈《多彩清远·龙凤呈祥》</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清远市文化馆、连南县文化馆、连南县职业技术学校</p> <p class="ql-block"> 现代的盘王节已经从原始的祭吊、祠祀仪式演变为以歌舞为主要形式的活动,集中展现了瑶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歌舞艺术。节日期间,瑶族人民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进行对歌、赛歌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瑶族盘王节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瑶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和传承平台,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团结。</p> <p class="ql-block">九、传统舞蹈《寿星公与龟鹿鹤》</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 每到喜庆节日,在怀集县富杨村,村民跳起了一个称为“七星灯舞”的舞蹈,有的扮演寿星公,有的扮演鹿,有的扮演仙鹤,有的扮演长寿龟,吸引着不少群众观看。而这个时候,最高兴的要数莫丕显了,他是七星灯舞的第四代传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星灯舞也叫寿星公龟鹿鹤舞,创作于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说起七星灯舞,今年68岁的莫丕显连忙把放置在家中用来表演的道具拿出来给记者看,“这个舞蹈不仅表现了喜庆,还很滑稽,小朋友特别喜欢看。 据莫丕显说,七星灯舞是讲述一对鹿在溪边跳跃,旁边还有捕鱼翁和捞虾娘一边唱山歌一边捕鱼,当看到鱼露头的时候,一只仙鹤过来找鱼吃,这时,长寿龟在水溪里伸出头来,这时寿星公从天而降,大喊三声“天下太平”,寓意为天下万物和谐相处。</p> <p class="ql-block">十、舞蹈《被舞新征程》</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佛冈县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十一、传统舞蹈《瑶族耍歌堂》</p><p class="ql-block">演出单位:广东连南县文化馆、连南县油岭长鼓、魅力炫舞团</p> <p class="ql-block"> 瑶族耍歌堂,流行于广东省清远市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瑶族耍歌堂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活动,是广东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排瑶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动内容有纪念祖先、回忆历史、喜庆丰收、酬神还愿、传播知识等,瑶族耍歌堂展示了瑶族传统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活动。</p> <p class="ql-block"> 南康电力摄影 张云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