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鸣解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邀约电白一中一校友在斜阳海鲜酒楼品茶。其人聪明睿智:赋得好格律诗,设计、造出精美的渔船,靠勤劳致富。充滿人格魅力,德高望重,他叫周明德(周德)。 </p><p class="ql-block"> 记得十年前到他家吃年例,调侃说:“周大哥你叫“周明德,是否多起一个名字叫“周围德”?让我辈同学也来粘粘“德”的光?触及过往轶事,激起考究“德”字涵义的冲动。</p><p class="ql-block">“德”字的一般写法。这里搜出九个古人写的“德”字(见图):1,甲骨文(无名氏)。2,金文(无名氏)。3,小篆(李斯)。4,楷书(智永)。5,楷书(欧阳询)。6,楷书(颜真卿)。7,楷书(柳公权)。8,楷书(虞世南)。9,行草(米芾)。10,行书(赵孟頫)。当中有甲骨文、金文、小篆、正楷、行草、行书六体书法。有趣的是这些大书法家写的“德”字中间都少了一横。</p><p class="ql-block">“德”字最早的结字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另半边,只写个“罒”字,上无“十”,下无“一”,又无“心”。而周代《散氏盘》中,虽与后代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嗣后,这种写法从先秦、汉魏、六朝、隋、初唐,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均无一横。</p><p class="ql-block">查阅唐代中期以后的“德”字,多一横的写法开始出现,如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德”字少一横多一横都有。至宋元明和清初一些书法家都有这样的写法。不过当时典章文献中并不通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下旨编《康熙字典》。收入的“德”字变成了有一横。有一横的“德”字成了规范字,无一横的“德”字竟成了异体字。1956年1月28日我国公布简体规范字中的“德”字多了一横。</p><p class="ql-block">溯源“德”字的出处,原来是一个象形(中国汉字有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功能。)文字。甲骨文的“德”字造形显示:左边一条大路口,右边一只眼睛,一个人昂首朝前走;金文在右下方加了一个“心”。</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德”字会有这样的物象?古人认为万物皆有德,人是无德的,唯有赤子(四岁小儿叫赤子)才有德。老子说人一旦长大就缺德(与基督教“人先天带原罪,后天易产生后罪”即无德之说异曲同工)。原始族群的人类:“不吃人、不乱伦。”叫初始朴素的“德”。老子对德的阐述更精彩,曰:“顺道而行,唯道是从”才是“德”。他在《道德经》49章把“德”泛化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就是老子的德善、德信观。文言版《说文解字》:德,升也;白话版《说文》: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德”,读“得”,在平水韵中属十三职,为入声字,仄音。用现在的标准普通话念第二声,平音。</p><p class="ql-block">现代汉语释义:1,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2,志向;心意。3,好处;恩惠。4,德国的简称。常见组词:道德、品德、公德、私德、德艺双馨、厚德载物、德不配位、酒后无德等。</p><p class="ql-block">“德”字始见于殷商甲骨文,从彳,从直,以示遵行正道意。“德”常用于指道德、品德、引申指有道德的贤明士。“德”是美好的,故引申有恩德、感恩。又引申指客观规律等意义。德在古代文献中与“得”通,表示获取和得到。“德”与“性”字组合为“德性”,即道德品性。语出《礼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孔颖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德性”的同义词是“德行”。清·刘开《问说》:“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向学’”《道德经》一书说“道”和“德”是不同的慨念,两字是分着用的。“道”是体,“德”是用。“德”是“道”的体现;“道”是“德”的本性。</p><p class="ql-block">古体“德”字少一横,简体“德”字居然多一横,是否有悖汉字去繁就简的目的和意义?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汉字简化应是减少笔画,以简代繁。建议:以草代行、以行代楷,把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合并从简,创造出更简的、更新的、更规范的标准汉字。</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年11月21日三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