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没有可循路》(二次书法大展的讨论)

赧郎山人

<p class="ql-block">  当前有《狂草四人展》与王冬龄的《津门问道》二个书法大展,经过报道与视频转播,引起观众舆论大哗。我没法现场参观,也仅在手机视频中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书展亲临现场应是别有一番感受)。</p><p class="ql-block"> 流览了众多自媒体的报道与评论,我将其大众分为三类:一普通观众,大多不懂书法,仅限看个热闹。二业余爱好书法,略通笔墨,或书写有年,但还不知门径。三专业书家或文艺评论家。</p><p class="ql-block"> 一类观众,在此不作论述,(因情况较复杂)对他们而言,相反我们的书法教育工作者应多作思考。二类观众,则是舆情汹汹,评品,批判最为激烈的一部分群众。他们大多有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有的还具有相当书法传统功底。正是如此,才让他们无法接受,这二个形如狂魔怪兽的书法大展。因为这完全打破了他们根深蒂固,对书法的认知。有的是因完全颠覆了他们对传统书法的崇敬之情,而愤怒不已,而狂喷既给予彻底否定。还有因各种媒体从书法艺术销售拍卖的报价,而引起内心极大不滿,看着这类似糊涂乱抹的鬼画符,居然有如此之高的价格,大有一种,这都是欺世盗名的伪书法,大骗局。晃如被骗后的愤怒。三类观众,则是有实力,有成就的专业书法工作者。相反,他们则是沉默的一群人。少见其发表评论,或者(在公开)根本不表达何种意见。此类观众他们才应是较有评判能力,鉴赏能力的一群人。</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这二展的作者,(包括吼书曾翔等)都是有很深的传统书法功底的书家,他们大多都有四十年以上的书法临池磨砺的里程。王冬龄更是童子功,从青少年成名至今,这可从林散之,启功等老一辈书法大师为其展题写的展标看出,(这些大师绝不会为一后生棒臭脚吧?俺一爱好者,也不会棒臭腳,因我根本不识任何一位,也不有求于任何一位。)</p><p class="ql-block"> 但是他们,不愿坐在传统这座宝山上,坐吃山空,而是积极创新,希望走出个人风格,或创出新路。不论作品成败如何,敢于不走寻常路。笔墨当随时代,唐诗宋词的艺术形式为何被淘汰,是不能与时代共节拍,不论我们内心是多么的不舍,当今有谁(包括那些专家)还能写出那优美,那直击人心深处的诗句呢?书法也是如此。秦汉,晋唐,宋元明清一路走来,那位书家写的如前人一样呢?就拿那些将唐楷视为书艺之巅峰的人,你看盛唐的楷书却是一人一面,谁可成为唯一?颜真卿从青年至老年的作品,可以是面貌全非,判若几人而书。特别将晚年作品,不具姓名放在当下,也会被骂成“丑书"吧!更别说汉隶,魏碑等奇书更是丑的出奇!。</p><p class="ql-block"> 这二展作品,我不能说它们多么成功,或艺术境界,水平多么高大上,但有一点,它们都有一定追求,都具很高的笔墨技巧,都有很深的艺术修为(仅限与当代比较)。作者都进行了长久的艺术思考。绝不是真的胡涂乱抹的江湖骗术,艺术创新没有寻常路可走,更不可能开出药方指引路径,只有靠作者勤奋努力,不断探索,献身书法事业,才有望让书法这朵世界艺术中的奇葩,越开越艳,长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2024.11.23日深夜 </p><p class="ql-block"> 于武昌龙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