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中,有64条马路被赋予了“永不拓宽”的特别身份,东平路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现代都市中的一抹独特风景。这条充满故事的老街,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行人驻足,探寻那些藏匿于时光深处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我准备从衡山路往东平路走,远远看见上音附中的LG。继续往前走就有看见,铁艺围墙上挂有三个巨大的字:东平路。旁边还有一个铜牌,上面简述了东平路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铁艺栏上的牌子文字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 东平路(岳阳路至衡山路),长约200米。修筑于1913年,原名贾尔业爱路(Route Francis Garnier),1943年改名为东平路。</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东平路所在的区域为高级住宅区,因此街内修建的都是质量上乘,设备完善的西式花园洋房。最早的住户以外侨,洋行大班,律师,政府高官为主。</p><p class="ql-block"> 历经百年风雨,东平路街区的花园洋房数易其主。同时也是近代上海风云变动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迁入东平路9号。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音乐学院附中。自1951年建校以来,始终走在中国青少年专业音乐教育的前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音乐家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 东平路11号,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背景的建筑,始建于1921年,设计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屋顶为孟莎式双折屋面,带有方形老虎窗,南立面设有弧形柱式敞廊,使用塔司干双柱,整体建筑形体简洁,立面严整,具有对称庄重的特点。这座建筑曾是美籍犹太商人罗森菲尔德家族的府邸,后来成为宋子文的住宅。宋子文在上海有多处住宅,其中东平路11号是他的重要住所之一。</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一个需要预约的高级餐厅。</p> <p class="ql-block">东平路9号</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16年,最早的业主是义记洋行的大班、英国人e.j.康福特。建筑屋面采用暗红色法国平板瓦,呈鱼鲮状铺设。卵石墙面,是二十年代流行上海的立面装饰做法。门、窗、门廊、墙角等处以水泥仿造突角隅石。屋顶设有老虎窗,呈法式风格。</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大门。上音附中创办于1951年。1958年迁入。驻足门外引人遐想。过去从这个门进进出出的是外侨、权贵。今天是高等音乐学院附中的音乐老师以及学院的教育工作者还有音乐学子。时代的变迁赋予了这块分水宝地以新的契机,多少热爱音乐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上国际舞台,挥洒华人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看见一位父亲接过放学的孩子书包,父子俩走在东平路上,父亲背着孩子的书包,孩子背着所学的乐器。此情此景自然想起了贺绿汀的钢琴曲<span style="font-size:18px;">《牧童短笛》。</span></p><p class="ql-block">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先生在1934年参加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钢琴作品”比赛中创作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齐尔品当时在上海国立音专(今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这场比赛,目的是征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贺绿汀凭借《牧童短笛》荣获头奖。这首作品不仅成为中国钢琴作品的经典,也是中国第一首飞向世界的钢琴作品。</p> <p class="ql-block"> 矗立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贺绿汀雕像,雕像下面的文字如下:</p><p class="ql-block"> 贺绿汀(1903—1999)</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党员,20世纪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活动家。1949—1984年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是上音附中,附小的创建者。在70多年的音乐生涯中,他创作了《牧童短笛》,《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等数百首名歌名曲。贺绿汀一生襟怀坦白,铁骨铮铮,实现了人品和文品的统一,被誉为“谱写生活的强音,讴歌人民的事业”的杰出的人民音乐家。</p> <p class="ql-block"> 花园草坪,小桥流水。环境极其的优雅,安静。试想每当孩子们下课后,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放松心情,重新走进教室应该会是能量满满。</p> <p class="ql-block"> 东平路7号建筑,建于1935年,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采用西欧建筑风格,平面呈方形,入口处有敞开式连续券门廊,正立面为三座大拱劵构成的柱廊,复折式灰瓦屋顶开蓬式老虎窗。建筑造型上采用跌檐式山墙,门窗、墙角等处以红砖砌成凸角隅石状。</p><p class="ql-block"> 东平路7号曾是孔祥熙的私宅。1949年后成为上海京剧院。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迁入,现在是附中的琴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东平路5号始建于1918年左右。美国人维恩夫人是东平路5号最初的业主。曾经历了多次易主和改扩建。维恩夫人之后,这里曾是上海电话公司执行总裁法兰克·吉尔夫妇的住所,后来又成为荷兰驻上海总领事波依斯凡夫妇的住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建筑风格具有北美新英格兰地区的乡村别墅特点,建筑形体简洁,立面构图自由,主立面中央部分为凸起的敞廊,底层为三联券,二层为五联券柱式。坡屋面挑檐不远,有老虎窗,除拱券、栏杆外,墙体没有多余的装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 东平路1号始建于1914 年,最早的业主为原上海英商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英国人w. r. walter 先生。建筑为英国式风格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园别墅。</span></p><p class="ql-block"> 这座别墅曾是时任民国中央银行行长席德懿的私人住宅之:席家花园。</p><p class="ql-block"> 目前是东平潮餐厅。</p> <p class="ql-block"> 东平路10号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实业家王禹卿的旧居。该建筑始建于1939年,1940年完工,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p><p class="ql-block"> 王禹卿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实业家,他在面粉业和房地产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福新面粉厂就是他的主要产业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东平路16号。始建于1936年,至今保存完好,具有独特的欧式风格和历史价值。不仅是陈立夫的私宅,还曾是琼瑶剧《情深深雨蒙蒙》的取景地,展示了民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 虽然大门紧闭。透过高高的围墙,豪华的大门,也能让人感受到厚重与气派。</p> <p class="ql-block"> 西侧的枪篱围墙也是很高大上。</p> <p class="ql-block"> 旧上海的东平路,仿佛是民国版的“比弗利山庄”,集中了许多名人豪宅;最巧合的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不约而同地看上了东平路这一“黄金地段”,在东平路上都有住宅。难怪,上海人总爱用“贵气”来形容这条马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雕塑在</span>东平路上街角花园,优美的造型矗立在绿色的草丛中。回望东平路。梧桐树,花园洋房,延绵一百多年。因其优美的环境和历史建筑而闻名,被称为上海的“情侣路”。品音乐与建筑,诗与远方的极佳街区。透过这些建筑看艺术,看历史,看时代变迁。短短的马路演绎多元的故事,这也是上海独一无二的城市色彩。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