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敦煌光影展

咖啡

<p class="ql-block">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各国往来的咽喉之地。中国自古以来秉持着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精神,在与世界各国交流的过程中,部分宗教以及与宗教相关的艺术形式、音乐形式也沿“丝绸之路”通过敦煌进入中国。诸如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从西域接踵而来,印度的犍陀罗艺术也给中国的雕塑和绘画注入了新的养分,中亚、西亚的乐器随之传入并与汉族的音乐、舞蹈相互融合。至此,我们得以在敦煌壁画的经变画中(经变画指用图像来解释佛经的内容、故事和思想,亦称“变”或“变相”。一切佛经变为图像,皆可称为“变”。)看到宏伟的乐舞画面,敦煌壁画的内容也成为了世界艺术文化史中的重要珍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群作为重要的历史遗迹,以位于敦煌西南二十五公里的莫高窟最为知名。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时期至元代,至今已有千年之久。据清乾隆时期的《肃州新志》记载,嘉峪关在1494年与1539年曾两度关闭,使莫高窟被迫停止营建,敦煌也随之成为边塞游牧之地。莫高窟被遗弃在沙海里,几百年来人们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直至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遗书(以纸本写卷为主的文献)的再发现使之重新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随着国内外敦煌学与敦煌研究热情愈发高涨,敦煌的石窟艺术也逐渐被世人所关注。</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以现代数字科技的形式对古典美学进行了别样的艺术呈现,脉络自两代人的“继承与创新”中发酵而生,希望观者通过这些流动的观看体验,在沉浸于敦煌石窟艺术无限魅力的同时,体悟到数代人对中华文明与民族之魂的保护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禅窟</p><p class="ql-block">禅窟又称僧房窟,即古代梵文音译的"毗诃罗",指在主窟左右两壁开凿的仅供坐禅用的小型洞窟。僧徒们在这样的的小型洞窟里面端坐冥思,坐观礼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伎乐菩萨、伎乐人像、技乐飞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窟</p><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窟起源于印度,是印度支提窟与我国汉式建筑人字披顶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洞窟样式,以洞窟主室后部有方形塔柱而得名。塔柱前的空间供僧侣们聚集作为前堂,后部是环绕塔柱旋绕仪式的通道。方柱多为四面开龛,也有一面或三面开龛。中心塔柱窟是敦煌石窟早期的典型洞窟,流行于北魏、西魏和北周时期,隋唐时期也有出现。</p> <p class="ql-block">人字披图案</p><p class="ql-block">常沙娜</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2000-2004</p><p class="ql-block">重制:宣纸微喷77x56cm</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北魏(534-556)248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字披图案</p><p class="ql-block">常沙娜 </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2000-2004</p><p class="ql-block">重制:宣纸微喷76x62cm</p><p class="ql-block">莫高窟西夏(1038-1227)309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人字披图案</p><p class="ql-block">常沙娜</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2000-2004</p><p class="ql-block">重制:宣纸微喷77x56cm</p><p class="ql-block">莫高窟西魏254、263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字披图案</p><p class="ql-block">常沙娜 </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2000-2004</p><p class="ql-block">重制:宣纸微喷76x62cm</p><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西魏(535-557)10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殿堂窟是敦煌石窟中最多见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石窟形制,是修行者们礼佛的场所。这种覆斗式窟后来成为了隋唐洞窟最基本的形制,并一直延续至莫高窟的营建结束。覆斗顶形窟,因主室窟顶形如倒斗而得名,前方多为一个敞口的前室,后经过宽大的甬道进入主室。主室窟形平面呈方形,无中心柱。这种形制受汉墓形式的影响,窟内多在西壁开凿一个佛龛,也有少数洞窟是南、西、北三壁各开凿一个佛龛。这类洞窟空间宽阔,光线充足,适于聚集佛教徒讲经和进行礼拜活动。</p> <p class="ql-block">藻井</p><p class="ql-block">又称绮井、天井、方井、复海、斗八等,是东亚传统建筑中一种顶部装饰手法,因建筑物顶棚向上凹进如井状,四壁饰有藻饰花纹,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体空间。</p><p class="ql-block">藻井一般由多层斗拱组成,由下而上不断收缩,形成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外层方形或多边型,顶心一般圆形,称为"明镜"。早先多见于佛教石窟的洞顶装饰,以莫高窟的藻井较为有名,后逐渐演变为木制建筑的一种顶部处理方法。在敦煌石窟中,藻井位于石窟顶部,较少受风沙及恶劣自然环境的损坏,也免除了许多人为的损坏,故大部分保存得很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