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丁善宝故居—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原创)

孟繁荣

<p class="ql-block">潍坊我们匆匆忙忙来了,忙着去风筝博物馆、潍坊博物馆打卡观展,然后又打车前往十笏园,这北方江南园林建筑与丁氏家族几百年的前世今生怎能错过~~~~~。</p> <p class="ql-block">世界风筝之都潍坊我们来了,喜欢这里的宁静、平和、低调;喜欢这里的美食,好吃不贵;更喜欢这里的江南园林十笏园,历经岁月沧桑,依旧魅力无穷~~~。</p> <p class="ql-block">潍坊十笏园的今世前生</p><p class="ql-block">十笏园原为明嘉靖年间刑部侍郎胡邦佐的故居;后十笏园的主人多次易主,清代陈兆鸾和郭熊飞曾先后在此居住。最终,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此地,并将其改建为私人花园,十笏园由此成为丁善宝故居。</p> <p class="ql-block">十笏园坐落在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345号,占地面积约343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故居里楼堂亭榭、假山、瀑布、池塘、回廊、曲桥等应有尽有。整个建筑与园林布局紧凑而不拥挤,具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的特色。在北方人整体性格粗犷环境中,这片建筑独具一格,颇有“小家碧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太湖石与十笏园很搭、很搭,在干燥的北方,冬季还能欣赏到小桥流水真是幸运,得感谢丁善宝老先生及其前辈留下的这片祖业。</p> <p class="ql-block">一草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在这嫩竹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里人的行为绝对文明。</p> <p class="ql-block">进入故居,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四照亭,四照亭处于十笏园中心部位,四面都是三开间,当心间大,稍间小,呈南北狭,东西窄平面,屋顶三重檐,檐檐相叠。名为亭,其实是榭,四面设美人靠。所谓四照,即四面可观。东观山亭,西观曲廊,北赏砚香层楼,南眺十笏草堂。亭西侧为入口,题额云涛,题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p><p class="ql-block"> 这里时时刻刻都有游客,他们要么在这休息玩耍,要么拍照留念,总之,你想拍个全景无人的几乎不可能,换个角度看,这深受游客喜爱。</p> <p class="ql-block">四照亭紧邻着假山与池塘,池塘里的金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且不管外面世界的风吹草动。</p> <p class="ql-block">四照亭西侧连接着游廊,游廊位于水池西面,以直为主,成为西跨院的东廊。廊东面开敞,设美人靠椅。廊西面封闭,砌墙开漏窗,廊在北端东折北走,成曲廊,一角入水,断栏设阶,下与桥、游廊通龙墙。</p> <p class="ql-block">龙墙位于水池北,中间开八角洞门,龙墙门顶硬山檐压顶,门与墙为青砖砌成,满墙拼砖漏窗图案。正对门口立一太湖石,作为对景,此院全为开敞硬地,典型的北方式院落。院内柿子树上果实累累,如无数个小红灯笼悬挂树梢。</p> <p class="ql-block">  稳如舟亭</p><p class="ql-block"> 在故居水池的东北有船舫一座,因三面着陆,一面临水,故云:稳如舟。舫东、北、南三面与东山余脉相接,北出门可寻道登山,西凭栏可临水观鱼。稳如舟亭寓意丁氏家族兴旺发达、船行万里平平安安。</p> <p class="ql-block">十笏园砚香楼墙壁上嵌有郑板桥、金农等书画家的真迹碑刻90余方。郑板桥曾经任河南范县与山东潍县县令,主政范县与潍县十二年,为政一方,为民服务,做出许多政绩。当地建有郑板桥纪念馆,潍坊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就有郑板桥的画作,十笏园里也有郑板桥纪念展。</p> <p class="ql-block">“难得糊涂”据说是郑板桥在潍县从政时写下的,而在人们的常识里,苏州拙政园的“难得糊涂”才是第一版。究竟谁为第一版,本人没有考证过。</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真迹碑刻</p> <p class="ql-block">走进十笏园,看百年建筑,听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丁家客房:静如山房</p><p class="ql-block">“静如山房”有安静、娴雅、洁净之意,是主人接待客人下榻之处。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曾接受丁善宝之孙丁锡田邀请来十笏园小住几日。康有为下榻“静如山房”时,写下了“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面立红荷,我来桑下几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以此赞誉十笏园。</p> <p class="ql-block">“静如山房”一角</p> <p class="ql-block">“静如山房”之卧室。</p> <p class="ql-block">故居里随处可见太湖石,太湖石在十笏园各院落里是装饰物,或作背景以衬托建筑、花草树木,形成和谐共生的美。</p> <p class="ql-block">秋声馆,可坐、可聊、可玩、可息~~~</p><p class="ql-block">“夜听风吟秋声馆”,无数文人墨客留宿秋声馆,白日观景,夜晚听声;读书聊天、喝茶下棋、吟诗作画,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秋声馆取自欧阳修的“秋声赋”,它是主人留客下榻处。这里也是丁善宝之孙丁锡田著书立说之处。</p> <p class="ql-block">秋声馆一角,主人学习研读、著书立说,累了也可在此休息,与友人下棋解乏~~~~~。</p> <p class="ql-block">隔窗眺望四照亭</p> <p class="ql-block">深柳读书堂</p><p class="ql-block">深柳读书堂是丁家子孙读书之处,取名出自唐代诗人刘慎虚诗《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主人借用为书塾名称,表示深深柳荫中的堂屋正好读书之意,也借此激励子孙后代读书提升自己,勤勉、传家、持家。</p> <p class="ql-block">深柳读书堂营造的读书环境真是用心了,两面窗户为书房提供了光源,书案台灯以及屋顶吊灯又为书房增加了几分亮度,而花台上的青花瓷、条案上的座钟、小绿植,地上装满画轴的青花瓷缸等,更衬托出书房主人的品味与修养。</p> <p class="ql-block">深柳读书堂院落里的太湖石与石榴树。十笏园里最多就是石榴树了,主要院落里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石榴树已有百年树龄了,石榴树寓意深刻,如多子多孙、子嗣绵延。龙墙后面的那棵柿子树高大威武,尤其秋冬季满树柿子,犹如红灯笼悬挂树梢,它们象征着吉祥喜庆、财运满满;而其他院落里的榆树寓意则是年年有余钱。十笏园还有竹、松、梧桐、海棠等树种,它们或两两成双,或三五为伴,看似有些疏离清冷的组合,却是越看越舒服的栽植和排布。</p> <p class="ql-block">小书斋原名为“雪庵”,既是书房,也是文人流连唱和之所。1917年春,丁锡田将书斋移至十笏园“雪庵”,改其名为“小书巢”。1925年康有为莅潍时下榻于十笏园,丁锡田又邀其题写“小书巢”斋名。</p> <p class="ql-block">小书斋一角,多宝阁里既有藏书,也有摆件,如青花瓷、官釉等,它们与墙上画作一起,彰显着主人的喜好与收藏品味。</p> <p class="ql-block">小书斋一角</p> <p class="ql-block">颂芬书屋图片来自“潍坊融媒”</p> <p class="ql-block">颂芬书屋是主人丁锡田的书房,为其治学和研究学问的地方,这里雕梁画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以文守志,明清文人的书摘文化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人无不重视书房的设置,讲究书房的高雅别致,以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面。丁锡田家里从秋声馆、孩子书房“深柳读书堂”,再到主人书房“颂芬书屋”、小书斋,还有东侧私宅的书房有五个之多,家里的每一代,甚至宾客都可独享书房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与家人、来客一同吟诗作画、谈古论今、切磋棋艺是何等惬意、幸福快乐呀~~~丁氏家族历经百年依然是潍县的名门望族,与其祖上尊师重教、言传身教密不可分。丁家多次捐资办学,丁锡田更是慷慨大方,无数次将个人收藏的善本、孤本送给需要的人。</p> <p class="ql-block">各个院落栽种的石榴树已有百年了,它们陪伴丁家几代人走过了岁月,见证了丁家的发展壮大。从明清到民国,再到抗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丁家子女也已长大成人,在父辈言传身教,关心、疼爱下,他们的修养、学识也非同一般。丁氏家族后代先后三次将父辈一生收藏献给了国家!</p> <p class="ql-block">十笏园里每个院落都有的太湖石,既是装饰物,也是丁氏家族家风的折射。光明磊落、读书育人、捐资助学、捐资修桥、修庙、修城,赈灾救民等等。丁家不仅为大家留下了一座精致别样的园林建筑,更给后人留下了无以复制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十笏园一步一景,步步惊喜等着你我~~~~~</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世人的认知里,他是杰出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其实,郑板桥还是一位廉洁奉公的政治家、思想家。</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专题展开在这里,真应景!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在职期间,潍县年遇灾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现象”。郑板桥采取一系列举措,“办粥厂、捐廉代输、开仓赈贷,以工代赈”等, 救活灾民无数。 </p><p class="ql-block"> 在人们的记忆里郑板桥是画家、书法家、诗人,其实他更是一位廉洁奉公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墨笔佳作,还有一些治理国家的论著,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的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面对灾荒下百姓生活的穷困潦倒,取消了官方曾经的“交粮一斗附加一升”政策,将黄河岸边荒滩分给乞丐,规定“种粮者五年不纳粮,种树者十年不征税”,这一系列举措,缓解了社会矛盾,解救了百姓,凸现了郑板桥的护民、为民的赤子之心。</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画作拓刻之一</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画作:峤壁兰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板桥的“三绝”—画、诗、书,分开来看,据我的浅见,论画,他的路子较窄,自己也承认过不如李复堂:论诗,西唐、巢林、冬心都风格别具,各擅千秋;至于论书,澳飘醇厚,冬心古拙,不一定多让于他的“六分半书”。然而,合面观之,综面察之,“八怪”中,除他以外,我不知道哪一“怪”曾怪过当时的荒淫无耻、民不聊生的现实,说出几句同情人民的话儿来。</p><p class="ql-block"> 一傅抱石</p><p class="ql-block"> 以上为傅抱石对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用自己微薄的薪水资助贫困子弟刘连登、宋伟等数人完成学业,其“惜才、爱才,爱之、望之”殷殷之情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画作与著作</p> <p class="ql-block">十笏园里随处可见的太湖石与绿植,它们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连接各个院落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故居里这院落没有完整地记录下来它的名字,有点小遗憾~~~</p> <p class="ql-block">砚香楼</p><p class="ql-block">砚香楼结构为二层两开间,楼前有月台,圆窗方台楼上门窗外有前廊,设栏杆护之。其名借唐诗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重”。</p> <p class="ql-block">春雨楼</p><p class="ql-block">“春雨楼”得名于宋代诗人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里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句。此牌匾为清末状元曹鸿勋所书。老版电视剧《西游记》曾在此拍摄猪八戒抢亲一集。</p><p class="ql-block"> 春雨楼是丁锡田家人的藏书之所;也是砚香楼的一部分,楼前有月台,楼上有围栏,凭栏俯视,园中山水亭榭尽收眼底。它虽建于清代,但又汲取了宋代建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书桌置于窗户下,采光及佳,想象主人端坐书桌前,随手从书阁中取出自己心仪的一本书,翻开阅读,修身养性是何等惬意呀~~~,而窗台上的“小摆件”则透着主人的品味与雅兴。</p> <p class="ql-block">春雨楼的藏书与通往二楼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不知是不是十笏园的主人丁锡田先生正在苦思冥想、构思自己下一部书的逻辑结构~~~~~。</p> <p class="ql-block">丁锡田(1893--1941),字卓干,号稼民,潍坊潍城区人。十笏园的主人,他少治经史,致力于古文和舆地学之研讨。曾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亦是北平禹贡学会会员,与史地学家交往甚密,是民初潍邑之地举足轻重的人物。他酷爱地方史志,广泛搜求,曾将山东各县志全部搜集齐全。如明万历本《潍县志》便是他托人从北京图书馆花费较长时间抄录。1931年潍县成立县志局,聘他为采访主任。民国本《潍县志稿》中的“氏族志”、“职官志”、“职官表”等,即其以平日所辑加以补充整理而成。1937年随侍继母寓居北京以全部精力整理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丁锡田深得家族文化渊源影响,熟读史书,广结社会名流,与他们切磋时事、棋艺,相互帮助,借阅孤本善本,甚至赠送。他自己也编撰出版了一些著作。</p> <p class="ql-block">十笏园里的假山、亭子、池水,柳树还是绿的,秋天的尾巴~~~</p> <p class="ql-block">十笏园中轴线龙墙上韩愈墨笔“鸢飞鱼跃”</p><p class="ql-block"> 龙墙上的“鸢飞鱼跃”四字石刻,原为唐代韩愈于贞观二十年,贬为阳山令所书的自勉之作。字体飞动婉转,气贯长虹,有草篆隶笔意,安排得有正有欹,冶草篆隶于一炉,寓情于书,表现出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凌云壮志,有形神兼备、意到笔随之妙。</p><p class="ql-block"> 此四字拓片曾发表在《书法》杂志1980.6期上,为稀世珍品。园内此石刻,为清中期书画家翟云升临摹,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感谢,感谢。</p> <p class="ql-block">丁家的地窖很隐蔽,藏在假山中,为当年保存时令蔬菜,以备客人来访之需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丁家用膳厅,铜火锅、各种菜肴,鱼悦图与对联都透着幸福与快乐~~~</p> <p class="ql-block">碧云斋</p><p class="ql-block"> 碧云斋为丁善宝与夫人陈氏的居住之所,因院中碧梧参天,故名。亦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参。丁氏家道殷实,醉心文史,素有濂溪之好,更兼遍游南北名胜,深得造园旨趣,在修缮十笏园这座“袖珍园林”中,注重解决空间矛盾创造景致的特殊规律。因此,选取假山背面这一僻静的小院作为自己的居所,既有游览园林之便,又不影响园林的整体布局。</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景区介绍</p> <p class="ql-block">主人夫妇卧室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丁善宝,作为潍县首富对潍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经营领域涉及地产、商业等;他乐善好施,为故乡修桥、铺路、赈济、灾荒,赢得了极佳的口碑。他自身还是一位核雕艺人,其作品曾获得国际博览会的最高奖。他及其丁氏家族百年来对十笏园的精心营造,使其成为潍坊一张靓丽的风景,更是潍坊璀璨历史上浓重的一笔。下面的雕刻没有仔细考证是否为丁善宝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丁善宝卧室的多宝阁,陈放多为瓷器,官釉。</p> <p class="ql-block">主人夫妇的卧室坐落在东配院,面积并不大;与故居众多书房相比,主人对个人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就是基本的配置,衣柜、梳妆台、五斗柜、箱子、琴台、洗脸铜盆等等。</p> <p class="ql-block">主人卧室一角,高大的红漆柜、小巧的梳妆台、花台上的青花瓷、铺着桌布的边柜、座钟等等,紧凑、精致、实用又不失贵气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清朝科举时代,潍县儒学公署设有教谕、训导两个官职,凡学子进学就要给他们送礼。如果因家里困难,就会亲自告之亲朋好友以解礼品的燃眉之急。丁善宝拿出一部分钱贷出,将每年利息所得送给教谕、训导二位,从而潍县进学送礼惯例“消失”了。因此得到“嘉惠士林”的牌匾,以表彰他的善举。</p> <p class="ql-block">“十笏”一词,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后人以十笏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笏”指古代官员上朝携带的长条手板,“十笏园”既低调又彰显出园主人的身份地位,还透着文艺清新范。</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丁家自明迁入潍县,经几代人励精图治,终成名门世家。以经营首富,乐善好施,筑园汇文而闻名,为老潍县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十笏园是北方园林最具代表性的私家园林,尤其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众多名流贤达对其赞美有加,留下大量优美的诗文。</p> <p class="ql-block">丁家的乐善好施体现在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1.修县城六次;</p><p class="ql-block">2.修庙、祠、宫、观十二次;</p><p class="ql-block">3.修桥六次;</p><p class="ql-block">4.赈灾无数次;</p><p class="ql-block">5.创办义学;</p><p class="ql-block">6.解放前、解放后丁家后代三次捐献价值连城的家族珍贵收藏文献、书籍等等。</p><p class="ql-block">(1)1948.8月,丁锡田的长女丁志萱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将其父贮存于潍坊的藏书2894种、23067册捐出,其数量占本次捐书总量的62%。这批藏书今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和山东省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2)1949年春,丁锡田次女丁志襄(又名丁志香、丁键)将丁锡田于1939年暂存于辅仁大学的那批藏书共34箱捐赠给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这批书籍现存于中国军事科学院。</p><p class="ql-block">(3)1961年3月,丁志萱又将丁锡田所藏剩余书籍资料一宗,送至潍坊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委托陈慕虹代向有关单位捐送。内含日记随笔、地图、书刊、照片、碑拓、手札共计1089件。后来,这宗图书资料被带至山东省历史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三次捐献,丁锡田穷尽一生精力所获藏书几乎悉数捐入公藏。</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络资料。</p><p class="ql-block"> 丁家后代将其父亲一生收藏全部捐给了国家有关部门,为这些宝贵的文献、书籍找到了最佳收藏地。</p> <p class="ql-block">丁氏家族家谱及家族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连年有鱼”的砖雕很精致</p> <p class="ql-block">丁氏祠堂</p><p class="ql-block"> 祠堂为丁氏子孙祭祀列祖列宗之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祭祖”之用外,也是家长行使权利的地方,凡违反家规者,则要在祠堂接受处罚与教育。</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因时间关系没进去体验。</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道过门,建筑线条简洁、明快;后面院落高大的树木成为背景,左右的竹子与绿植形成对应;而前后屋顶砖瓦排列同向协调;这里的一切看上去都是如此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布满灰尘的旧时纺车。</p> <p class="ql-block">丁家仓库,锁头站岗,没能看到具体内容。</p> <p class="ql-block">丁家女儿闺房,这里的陈设,如:墙上国画---仕女图、窗台上花瓶、圆桌上小屏风摆件,还有潍县标志风筝、床头柜上传统风扇、琴台、窗户上剪纸等等,无不折射着传统文化对大家闺秀的浸润,她们有知书达理的一面,又接受了新文化的熏陶教育,个个多才多艺,对新生活方式的追求自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丁家女儿闺房一角,既有传统文化的沁润,又有现代科技的展示。而后,她们三次捐出父辈一生珍藏的行为在这小小的闺房里也能找到答案,她们是知书达礼,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的一代。</p> <p class="ql-block">丁家女儿闺房的地毯与屋顶壁纸交相呼应,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丁锡田非常重视对女儿的教育与培养,她们拥有独立的书房,书房中的留声机、风筝、各种摆件、吊顶与地毯、挂件等等,无不彰显着丁家女儿对中西文化交融的认可与接受,在丁锡田的教育、培养、熏陶下她们知书达礼、琴棋书画无所不能。</p> <p class="ql-block">  丁家戏台</p><p class="ql-block"> 丁家主人酷爱戏曲,且自己编写剧本、设计戏服。在家中组建戏班,逢年过节,婚庆喜事,老人过寿等等,会从济南、北京等地聘请名角来园办堂戏。</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似乎是与茶文化有关的活动场所;参观期间没见什么活动。</p> <p class="ql-block">透过月亮门,眺望丁家主人的卧房~~~~~</p> <p class="ql-block">“诗书继世,忠厚传家”,这是丁氏家族的祖训,丁家后代时刻牢记祖训教诲,无论为官、做人、做事都严于律已。十笏园里六个书房与祠堂就是最好的答案,每个人都要学习、都要读书,大人孩子都如此,女儿也要学习新东西,丁锡田的孩子们都接受了新式教育,女儿们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此图来自网络,感谢、感谢。</p> <p class="ql-block">“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的丁家祖训刻在门板上,时刻提醒着丁家每一位要铭记在心,落实在行动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友“立青三女”小姐姐从建筑学角度对十笏园的总结概括,非常直观、立体、醒目。感谢、感谢!</p> <p class="ql-block">  潍坊作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不虚传,个人理解文化名城体现在方方面面:有名人,有历史、有名气,有底蕴,有传承。</p><p class="ql-block"> 十笏园能够流传至今,与它代代主人有关。丁锡田作为名门之后,继承了家族经商基因,又饱腹诗书,广结社会贤达,乐善好施;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远见,有魄力,才能成就自己,成就后代。历史上的名门望族都如此,他们都是有财力、有精力、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对社会人类发展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 半天的游览,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到,但看到的这些足矣震撼、激动,静下心来总结十笏园之行,收获满满的。查阅了大量资料,借鉴了网友拍摄及新闻报道信息披露,真诚地感谢,每一位参观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愿我们的文化遗产流芳百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