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罗兰 (现场评课 原创文章)</p><p class="ql-block">(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区兼职教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聚焦新教材,走进新课堂。2024年秋季,月湖区小学数学一年级“数与运算”专题研修正在进行。新教材新在哪里?构建大单元主题教学,促进知识结构化,关注数学本质理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老师们,数学素养来自哪里?我认为:良好的数感和扎实的计算能力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基石。如何落实数感的培养?请和我一同走进今天三堂课的教学研究。 </p><p class="ql-block"> 《10的再认识》《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排队问题》都属于数与运算领域的知识,其中《10的再认识》是新增的内容。为什么要新增这堂课?能给学生带来哪些新的收获?这是新教材带给我们的新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堂好课,不能贪多求杂,要找准一个点深挖。做精品常态课,让一线教师把我们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经验都带走,让更多的课堂受益,让更多的孩子快乐学习,是罗兰名师工作室的服务宗旨,也是我们兼职教研员的职责。无论做课还是评课,“朴实、真实、厚实”是我们的基本要求;探究有深度,拓展有宽度,建构有高度,是我们的目标追求。因此,备课之前,我通常会给小伙伴们先确定研究方向,搭好教学框架;然后线上聊课,理清思路,明确目标,鼓励他们大胆地往前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合理选择素材,灵活使用教材;再进入磨课环节,试教→修改→再教→优化→示范→精益求精。这次三堂课的打磨也不例外。 </p><p class="ql-block"> 以新课标为背景确定研究方向,构建单元教学目标,把握课时教学关键,落实学生数感培养,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架设课堂活动主线。</p> <p class="ql-block"> 一、丰富数数的情感体验 </p><p class="ql-block"> 数感包括三方面内容:理解数的意义;估计数量;理解数量规律。要理解数的意义必须理解十进制,理解十进制就是看孩子能不能正确地数数,能否掌握各种不同的数法。比如:唱数、点数、顺数、倒数、跳数、接着数;不对应的数,有对应的数;直观的数,抽象的数;特别是以10为单位数一数。 </p><p class="ql-block"> 激活已有知识经验,类比迁移学习。《10的认识》承上启下,《10的再认识》体现一位数到两位数的华丽转身。引出十进制,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理解位值的意义,新课堂新理念。走出书本经验,走进实践体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数一数,1个1个的数,2个2个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使其感受到:10个圈一圈,然后接着数,能一目了然看出数量是多少,从而体会以10为标准数一数的优越性。比如,课本第四单元的主题图丰富多彩,有彩旗、灯笼、鲜花、小朋友等,可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10个圈一圈。第79页练一练的第3题,樱桃和香蕉都是有规律的摆放,分别以2个和5个跳数比较方便,而小红花的跳数标准不一。横向可3个3个的数,纵向可2个2个或4个4个的数;上下两行各数5个,10个圈一圈、接着数是最多的选择。数一数,十进制的意义油然而生,为后继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孕育基础。</p><p class="ql-block"> 深入观察朱燕老师的这堂课,你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可圈、可点、可借鉴的地方很多。比如,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巧妙地将孩子们置身于数一数的活动中:看图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朋友?猜一猜并验证盒子里有多少根小棒?观看动画数一数,古人用多少个小石子换一个大石头?计数器上拨一拨,如何表示10这个数?阅读课本,圈一圈水果和蔬菜,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根据小红花的数量,在计数器上画一画算珠。孩子们思维灵动,点数、跳数、接着数,10个圈一圈,10根捆一捆,10个小“1”换1个大“1”,沟通“小石子”和“小棒”之间的联系,经历“10个一是1个十”的探究过程,理解十进制的含义……从形象直观的数一数到等量代换的想一想,将数数的活动体验做到极致。</p><p class="ql-block"> 她的课堂不仅关注感性体验,还重视理性思考。比如:通过拨算珠表示“10”这个数,课堂通常出现三种情况:个位上10个;十位上1个;十位上1个和个位上10个。引导学生理解:个位满10向十位进1,个位清0,不只是简便,而是十进制的约定和规范。离开计数器,抽象理解这个两位数中“1和0”分别表示的含义,并尝试说明道理,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也是初步形成数感的关键。对比分析,10和0~9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区别,使孩子们认识到:10的个位上是0,虽然没有数量,但却不能省略,只有0来站位,才能成为两位数,否则这个1就不能表示1个十。尝试往前走一步,11、12、13又该怎样表示呢?使其领悟到:都是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两位数,只是个位数字不同。巩固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认识,促进位值制意义的建立,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数,孩子们对“10的再认识”有了崭新的收获。 </p><p class="ql-block">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字敏感和认知能力,让学生主动亲近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添学好数学的信心,朱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p> <p class="ql-block"> 二、加强位值的意义理解 </p><p class="ql-block"> 加强位值意义的理解是探究计算原理的关键,万娟老师执教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p><p class="ql-block"> 她不仅关注看图讲故事,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和为什么,更重视算法和算理的探究。比如:先摆一摆,拿一拿,借助小棒说明10+3=13的道理;进而根据捆与根的含义,理解数的组成,强化十进制的意义,使学生发现10加几的秘密:观察一列算式,相加的两个数,第一个都是10,第二个分别是1~9;对照小棒想一想,10去哪儿了?1~9呢?1捆表示1个十,“1”在得数的十位上,几根表示几个一,“几”在得数的个位上,所以10加几就等于十几。有了10加几的学习体验,探究相应的减法便有了思考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她分层落实教学目标:(1)根据10以内的加减法类比迁移,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10+3=13→13-3=10;13-10=3。教师因势利导:你怎么知道可以写出这两个减法算式?为什么能写出这两个减法算式?说说你的想法。孩子们尝试表达:总共有13根,拿走3根或10根都用减法,从总数里面减去;总数不变,减去的数和得数交换一下位置。联系加减法的运算意义,做减法想加法的思维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2)借助小棒思考,13是1捆和3根,从中拿掉3根,剩1捆,就是10;从中拿掉1捆,剩3根,就是3。化抽象为直观,孩子们形象生动地表达。(3)强化位值意义,发现减法的秘密:观察两列算式,十几减几,拿掉几根,剩下1捆,即减去的是个位上的数,剩下十位上的1,就是10;十几减10,拿掉1捆,剩下几根,即减去的是十位上的数,剩下个位上的几,就是几。也就是根据数的位值意义,从相同的计数单位中减去。最后,将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算式按顺序排列在一起,沟通联系,感悟计算原理的一致性,初步建立“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模型,为下一节课做好迁移学习的准备。强化位值理解,培养学生数感,万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新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 三、注重画图的思维训练 </p><p class="ql-block"> 数形结合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之浅显易懂。比如:解决排队问题。杨玉老师采用图解策略成功突破教学难点。阅读理解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小悦和小宇之间有几人?3人、4人、5人、6人,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孩子们通常容易想当然。究竟有几人?画图验证的方法最有效。一个圆圈代表一个人,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反馈交流:有人一行画15个,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数一数,标明第10和第15,用大括号把这两个数“之间”勾画出来,打上问号,数一数有4人,并引导学生理解:要求的问题和小悦前面的9人无关,可以删除他们;以往也有学生直接画4个圆,可让学生数一数是哪4个数,巧妙的将问题转化为:从11数到14有几个数。重点研究6个的画法,为什么要多画两个圆?他们分别代表谁?因为两端分别表示小悦和小宇,而他们之间不包括这两人,打“×”表示去除,数一数也能得出4人。对比分析哪种画法既简便又合理,使学生明白:把题目的信息和问题都呈现出来,更有利于分析数量关系。如有同学列式计算15-10=5,同样可以借助图来说明每个数表示的含义。5人包括小宇在内,还得减1。理清思路,化解错误,再好不过了!“做一做”巩固画图方法,积累活动经,学生能自觉画图表示,说明图解策略已悄悄走近他们。变式练习:今天从第10页读到第14页,明天该从第15页读了。他今天读了几页?孩子们识字量少,理解题意有困难,3~6页,答案不一。翻书数一数,好办法!区分它和例题的不同,画图理解依然是不错的选择。尝试建立数学模型:求两个数之间的个数要去掉两端的数;从一个数数到另一个数,包括两端的数。正所谓数形结合百般好,展示画图的魅力,杨老师非常用心!</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的小朋友,数一数、算一算、画一画,写一写,多种表征,相互融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沟通联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丰富感性体验,促进理性认识。当然,我们无法用完美来形容真实的课堂,只能说老师们的课越磨越好!年轻教师第一次上大课,设计理念虽好,堂课的某些细节还可进一步优化处理。 </p><p class="ql-block"> 落实数感培养,一年级要做好三件事:坚持课前3分钟训练,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学到哪数到哪儿;课中学会看图讲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课后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的含义。比如,画图表示“10和第10、10的分成、10的加减法”等操作。多个大循环教学,每届一年级我都这么做。给孩子们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表现的机会,时常收获意外惊喜。</p><p class="ql-block"> 关注大教学行动,建立大教研模式,我们既要深入课堂又要跳出课堂。教学研究不只是一堂好课,更是一种钻研精神,还是一种前进的力量。朱燕、徐琴琴、罗楠等老师的团队废寝忘食,用心研磨,上课、说课、围绕问题议课,精彩纷呈;万娟、李伟、陈茹冰等老师的团队,多校合作,周末放弃和家人团聚,在十三中、四小、六小、十四小加班加点磨课,走出教学困惑,感悟质的飞跃;杨玉、夏欣如、黄丽丽等老师的团队,精益求精,利用午休的时间反复斟酌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深情并茂地向我们走来。十四小副校长杨燕和一小教师毛志丽两位兼职教研员殚精竭虑,思考问题到凌晨三点。 </p><p class="ql-block"> 凝聚智慧,开拓创新。回眸每一个感动的瞬间,无一不是爱的传承。亲爱的小伙伴们,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开启新一轮研究征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感谢数学专家万局长的关心和指导!感谢教研室陈主任的大力支持!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我的分享就到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