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安徽.宏村

人到中年

<p class="ql-block">宏村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黟县东北部,黄山西南麓。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占地面积187平方千米。建于北宋,原名弘村。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改为宏村,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p><p class="ql-block">宏村地处宏村盆地,三面环山,布局保持座北朝南,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最高海拔约360.4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5℃,26年降水量1759.67毫米。</p><p class="ql-block">在四百多年前,宏村规划并建造了以水圳、月沼、南湖为主要水系的“牛形”村落塘渠水利设施。宏村的古建筑为徽式特色,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现存明清古民居137幢,有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培德堂,徽商故里三立堂、乐叙堂,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等。</p><p class="ql-block">2000年,以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宏村与西递一并以“黄山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之名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获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首批生态文化村。</p> <p class="ql-block">宏村西门游客中心和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宏村南湖位于宏村的南面,是宏村古村落仿牛形风水建筑的二个牛胃之一,南湖似弓形,湖周围道路两旁古树林立,枝繁叶茂,如今已是一片荷叶连连、远山近宅、水天一色的诗意景观,清新而明丽,有着“皖南小西湖”之称。南湖不仅具有自然美景,还是宏村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宏村南湖画桥是一座兼具美观与功用的古建筑,它不仅是一道连通南北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宏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年春夏之际,桥边的杏花、香樟、翠竹等植物争相开放,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此外,画桥还是宏村举行传统庙会、婚礼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宏村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宏村南湖画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珍品之一,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外游客前来宏村必看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是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占地约6000平方米。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六部分组成。一湖碧水位于书院前,连栋楼舍接着书院,书院黛瓦粉墙,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书院远涉的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文昌阁供奉孔子牌位,学生在这里对孔子瞻仰膜拜,会文阁是学生读四书五经的场所,启蒙阁是启蒙读书之处,望湖楼是闲时观景休息之地,祗园是内苑。</p><p class="ql-block">曾任清政府内阁中书,民国时驻英、日公使,代总理大臣的汪大燮、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澳星发射研制专家之一的李小鹃等学者,都是在这里启蒙的。</p> <p class="ql-block">宏村月沼景点:</p><p class="ql-block">“月沼”,老百姓称月塘,这是所谓““牛胃”,老百姓称“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76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及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定出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的牛形水系蓝图;凿引西溪水,牛肠水圳九曲十弯,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池塘,以水供防火、饮用、洗涤等。其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挖掘修建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沼水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月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p> <p class="ql-block">宏村古建筑群为明、清、民国时期徽州民居建筑群。保护面积28万平方米,明清建筑有103幢,民国时期建筑有34幢。宏村三面环山,坐北朝南,宏村的徽派建筑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代表建筑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等及百余幢明清时期民居。</p> <p class="ql-block">汪氏宗祠,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汪彦济一族为躲避战乱,于曹岗山开拓村落,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宏村兴建了一批祠堂、庙宇。据《弘村汪氏家谱·宋始迁弘村祖彦济公原序》记载:宋代弘村的始祖汪仁雅,祖籍原为歙县唐模,在金陵经商因遇一场大火,被迫回老家,途经黟县北乡,暂寓奇墅村。又因奇墅地势散漫,山洪暴发而易淹,火灾发生而难灭,不足长居。到宋绍兴年间,奇墅村遭土匪掠劫,同居三百余户遭火焚烧,后裔汪彦济遂遵祖训,举家迁至曹岗山下,卜定宅居,始建十三间(后称十三楼),取弘广发达之意,名曰弘邨。后到清乾隆年间,皇帝叫弘历,因避讳而改名为宏村。</p><p class="ql-block">明朝初期,当地程朱理学发展鼎盛,汪氏一族经商从官,积攒了大量财富,为振兴家族地位,在当地修建房屋、整治道路、开拓良田。明朝中后期,宏村一代宗法制度兴盛,宗族规定制度趋于完备,开启了以姓氏为宗族、以地缘为宗族的居住部落,社会生活得以稳定发展。</p><p class="ql-block">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宏村以东土道制(龙排庙)、南土水制(红杨、白果)、北土土制(雷阜榛子林)和西土佛制(观音亭)为水口布局(风水屏障)。营建了乐叙堂、太子庙、正义堂等祠堂、庙宇,宏村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关系</p><p class="ql-block">聚合的同宗同姓的民居集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