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徐春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的父亲曹嵩,卸任以后回到谯县,董卓作乱的时候,他到琅琊避难。兴平元年,曹操让泰山太守应邵将父亲送到兖州。然而,曹嵩返兖途中,惨遭杀害。对曹嵩被杀之事,史料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徐州牧陶谦派去护送曹嵩的部将张闿谋财害命;一种说法是,陶谦密遣部下将曹嵩杀害。</p><p class="ql-block">父亲在陶谦的“领地”被杀,曹操便认定陶谦是“凶手”。为此,曹操立志要东征徐州复仇。这年夏天,曹操派荀彧、程昱驻守鄄城,自己率大军讨伐陶谦,攻下了五座城池,一直打到了东海郡地界。然而,就在战事如火如荼之际,曹操“后院起火”,张邈和陈宫乘虚发动叛变,迎接吕布进入兖州,各郡县也纷纷响应。一时间,曹操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只有荀彧、程昱保卫鄄城,范、东阿两县坚守,曹操不得不领军撤回。曹操在与吕布军队的作战中,从马上坠落,烧伤了左手掌,好不容易冲出敌阵。此后两军对峙百余日。这时蝗虫泛滥,老百姓饥荒严重,吕布的军粮也已告罄,双方各自退兵,曹操才得到喘息机会。</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火攻篇》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所以,历史上有许多人诟病曹操在情绪控制上有缺陷,其中就直指他不该为报杀父之仇,“怒而兴师”。</p><p class="ql-block">那么,曹操这次出兵徐州真的是“怒而兴师”吗?应该说,父亲被杀,曹操发怒是必然的。但发怒不一定就意味着马上出兵,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出兵理由万千条,也不一定起于发怒。从多方面的情况分析来看,曹操这次攻打陶谦,为父报仇只是借口,而开疆拓土,夺占徐州,才是他的根本目的。</p><p class="ql-block">徐州地处连接南北、横贯东西的战略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又毗邻曹操的根据地兖州,夺占此地,就可以有效拓展曹操集团的战略空间;徐州的陶谦年老体病,且无大将,夺取徐州也相对容易一些。所以,曹操觊觎徐州已久。初平四年秋天,曹操就曾率军征讨陶谦,攻下十多座城池,陶谦守城不敢出战。兴平元年春,曹操因粮食缺乏才从徐州撤回到兖州。</p><p class="ql-block">“怒而兴师”乃兵家大忌。对此,谙熟兵法的曹操、荀彧、程昱不会不知,即使曹操听闻父亲被杀情绪失控,一怒之下准备兴师,睿智的荀彧、程昱也不会不极力劝阻,而一向纳谏如流的曹操反过来也不会不听。曹操、荀彧、程昱之所以一致同意出兵,说明这次军事行动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基础之上的慎重决策。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前方陶谦得到了田楷和刘备的支援,后方张邈、陈宫勾结吕布背后插刀,以致打乱了曹操的计划。</p><p class="ql-block">综观曹操征战的一生,他始终是理智战胜了冲动,几乎没有“怒而兴师”的大动作。可以断言,曹操此次出兵徐州,并非“怒而兴师”之举。</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