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历史人文地理: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潘世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六合历史人文地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潘世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六合,宛如一颗镶嵌在南京北部的明珠,其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地理风貌独特。这片土地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孕育出众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历史沿革与理地环境</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距今约一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氏族村落,成为人类活动的早期印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 559 年),六合始见于史籍。周吴王元年(前 571 年),棠邑属楚,平王元年(前 528 年)伍尚获封棠宰,号棠君,管辖棠邑。此地处于江淮之间,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是军事战略要地,故而成为各方势力竞相争夺的焦点,先后在吴、越、楚等国之间易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始设棠邑县,属九江郡,标志着六合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管理体系。此后,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棠邑县的归属和行政设置不断发生变化。三国时期,棠邑县先属魏后归吴,处于魏吴两国的交界地带,这种频繁的政权交替,虽给当地社会秩序与民生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隋初,堂邑属方州。开皇四年(584 年),因境内定山有寒山、狮子、石人、双鸡、芙蓉、妙高峰六峰环绕,又名六合山,废尉氏、堂邑、方山 3 县,合置六合县,县名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隋朝的统一与行政制度改革,加强了六合与扬州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六合县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逐渐繁荣,水利设施得到兴修,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广明元年(880 年),黄巢义军曾占有六合,显示出唐末农民起义对这一地区的波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时期,六合先属南唐扬州,后周显德五年(958 年)占南唐江淮地,六合县遂属之,政权的频繁更迭使得六合地区的归属不断变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至道二年(996 年),六合属建安军军,并划出县境之东的青浦等地归永贞县。祥符六年(1013 年)改建安军为真州,六合属之。政和七年(1117 年),属仪真郡。南宋初,仪真郡复为真州,六合属之。宋朝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六合县所在的江淮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文化教育也日益兴盛,出现了一些知名的文人墨客与文化流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元初,六合县属扬州,二十一年(1284 年),六合归真州路真州所辖,元朝的大一统格局对六合县的行政管理与经济交流产生了新的影响,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六合由扬州府改属应天府,打破了自古划江设治的传统格局,跨江设治。这一行政区域的调整反映了明朝在政治、军事与行政管理上的战略考量,加强了南京对江北地区的控制与管理,也促进了六合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与交流。在明朝时期,六合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手工业如纺织、陶瓷等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县城建设逐步完善,文化教育进一步普及,科举考试中也有不少六合籍学子取得功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二年(1645 年),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六合属之。清朝初期,六合县社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然而,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六合县归属天京省江宁郡。1858 年,太平军攻克六合县城,改属天浦省。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六合县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战场,战争对当地的经济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农田荒废,许多古建筑与文化遗产也在战火中遭受损毁。清同治三年(1864 年)清军攻陷天京,六合县复归江宁府,之后六合县进入了战后重建与恢复发展的阶段,经济逐渐复苏,社会秩序逐步稳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 年)废府设省,六合县隶属江苏省。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六合县也受到了新思潮与新文化的冲击。1934 年,六合县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37 年 12 月,日军侵占六合县城,次年 3 月撤出,后再占县城,日伪占有县城及主要集镇,隶属于伪江苏省政府,民国县政府撤至县境边地,仍以六合县隶属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期间,六合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日军的侵略暴行给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也激发了六合人民的抗日热情与民族精神。1939 年 6 月,新四军挺进六合,控制大片农村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新四军与六合人民并肩作战,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为保卫家乡、争取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1945 年 8 月 20 日,新四军攻克仍由日伪盘踞的六合县城,以六合县城为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民国六合县政府返回六合县城,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六合县进入了短暂的和平重建时期,但随后内战爆发。1948 年 3 月,人民解放军南下,进入六合县境,11 月,复建六合县,隶属皖北行政区滁县专区,六合县在解放战争的浪潮中迎来了新的历史变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9 年 1 月 25 日,六合县城解放。4 月 23 日南京市解放,定格为直辖市,六合属苏北行政区扬州分区,12 月划回南京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六合县积极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1950 年 1 月,属苏北泰州分区,4 月泰州分区改泰州专区,六合县仍属之。1952 年 11 月,泰州专区改为扬州专区,六合属之。在这一时期,六合县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逐步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新技术,农业生产得到了稳步提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3 年,撤销南京市第十二区,设立大厂镇。1956 年 2 月改属镇江专区,12 月改属扬州专区。1958 年,撤销南京市大厂镇,并入浦口区,6 月,划六合县复属南京市,1962 年 5 月,划属扬州专区。这一时期,六合县的行政隶属关系频繁变动,反映了当时国家在区域规划与行政管理上的探索与调整。1966 年 3 月 15 日,成立六合专区,专署驻六合县,治六城镇,六合县属六合专区。1970 年,六合专区改为六合地区,1971 年,撤销六合专区,六合县划归扬州地区。1975 年 11 月,六合县划归南京市。1980 年 4 月 26 日,设立南京市大厂区。2002 年 4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南京市原六合区与原大厂区合并成立新的六合区,这一系列的行政变革标志着六合地区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不断发展与整合,新的六合区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合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境内山水相依,自然风光秀丽。六合山层峦叠嶂,景色迷人,为文人墨客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此外,还有诸多河流纵横交错,如滁河等,水资源丰富,既有利于农业灌溉,也促进了水上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历史名人与县令</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古代名人和官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棠君伍尚:周平王元年(前 528 年)获封棠宰,号棠君。他贤能忠诚,在棠邑积极推行德政,重视农业与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为棠邑早期发展奠定基础。伍尚还以其重德行、仁孝慈爱为人称道,其明知救父危险仍毅然前往的事迹,展现了他的孝勇,也体现了他作为兄长和人子的担当。他的治理理念和高尚品德,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传颂的楷模。</p><p class="ql-block">2. 陈婴:汉高帝六年(前 201 年)封棠邑侯,领棠邑侯国。他诚信谨慎,治理有方,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同时,注重教育文化,积极培养人才,推动了当地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他重视教育的举措,为棠邑侯国培养了大批有识之士,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当地的全面发展,其贡献对棠邑侯国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p><p class="ql-block">3. 杨辀:南宋六合县令,六合杨氏开派始祖。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其八世孙杨政随朱元璋起义,后辈子孙杨洪曾随朱棣北伐,被封镇朔将军,杨氏一族由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也为六合增添了光彩。杨辀在任期间,积极组织民众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他的公正廉洁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为杨氏家族在六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4. 董邦政:明世宗朱厚熜在位第 28 年任六合县知县。他颁布《下车约》三十一条施政纲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有力地整顿了吏治,推动了经济发展,加强了教育,维护了社会稳定。此外,他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曾击退倭寇,保卫上海。嘉靖三十三年,萧显引导倭寇侵犯上海县城,董邦政将其击退,次年又在川沙、苏州大败倭寇,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后因被赵文华排斥降职,称病辞官。他的施政纲领为六合县的发展制定了全面的规划,在他的治理下,六合县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其军事功绩不仅保卫了上海地区的安全,也彰显了他的英勇无畏和忠诚爱国。</p><p class="ql-block">5. 刘格:明世宗朱厚熜在位第 42 年任六合县令,清廉谨慎,刚正不阿。他曾救被冤枉的江盗,彰显了公正善良,但因不附和上司,最终被调离。尽管如此,他的事迹依然在当地百姓中流传,成为清官典范。刘格在任期间,秉持公正执法的原则,不畏惧权贵的压力,坚决为百姓伸张正义。他的行为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赞誉,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廉洁奉公的代表人物,其事迹对后世的廉政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6. 米万钟: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第 36 年任六合县令,是与董其昌齐名的著名书画家,有“南董北米”之称。他不仅书画造诣高,治理六合县也颇有政绩。他喜爱雨花石,其对艺术的热爱也影响了当地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米万钟在政务之余,热衷于书画创作和雨花石鉴赏,他常常邀请文人墨客相聚六合,共同探讨书画艺术和赏石文化,使得六合的文化艺术氛围日益浓厚。他还积极推动当地文化设施的建设,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p><p class="ql-block">7. 饶若蒙:万历丙午科举人,任应天府六合县县令等职。他在任期间推行改革措施,重视水利建设,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使百姓生活更加安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饶若蒙深入了解六合县的实际情况后,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他亲自监督水利工程的建设,确保农田得到有效灌溉,提高了农业产量。同时,他加强了社会治安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治安体系,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六合县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8. 王绩:隋代文学家,曾主动要求到六合做官,任六合县丞。他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成就,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田园气息。在六合任职期间,他或许也将自己的文学情怀融入到政务之中,为当地的文化氛围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p><p class="ql-block">9. 独孤及:唐代人,曾任六合令,能诗,政事无考。虽然关于他在六合的政事记载不多,但他的诗歌才华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许在其任内也对六合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10. 郏滂:唐昭宗光化中(公元 898 - 900)任六合县宰,文才风流之士,被称为“诗传六合”。他利用公务之余,遍览六合名胜,留下了长篇组诗《怀古》五十首,其中十八首被载于历代县志,是较早以古诗咏六合的诗人。他的诗作生动地描绘了六合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和人文风情,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六合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也极大地丰富了六合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11. 康姓官员:唐懿宗咸通年间任六合县令,因大旱投江祷雨,以性命换来大雨。虽然其行为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反映出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为了民众福祉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地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六合历史传说中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六合籍官员与本土文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孙国敉:明末文学家,与其二子孙宗岱、孙汧如有“江南小三苏”之称。孙国敉是六合县西阳山人,祖籍即现在的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长山社区潘徐组。他在明朝崇祯年间在京为官,其家族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孙国敉著有《燕都游览志》等作品,他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笔触细腻,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也为后世研究明代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2. 胥宇:字西臣,六合人,著有《古香堂文集》。他的作品在文学领域有着一定的地位,其文集内容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展现了他丰富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p><p class="ql-block">3. 沈启明:字熙仲,六合人,著有《鼎社集》《桐花园集》。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淡雅,多以描绘家乡的山水田园和生活琐事为主,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4. 文种:春秋时代曾任棠邑大夫,棠邑即六合古称。文种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物,他在棠邑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他的智慧和谋略为六合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事迹在当地历史传说中也有所流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近代名人和官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温绍原:清朝道光三十年任六合县令。咸丰年间,面对太平军进攻,他毫不畏惧,多次组织抵抗,展现了坚定的忠君爱国精神和卓越军事才能。他精心策划防御策略,组织军民加固城防,多次击退太平军的进攻。最终城破投水自尽,其英勇事迹感动了朝廷和百姓,朝廷追赠布政使衔和骑都尉世职,并在六合建专祠,谥号“壮勇”。他的忠诚和英勇成为了六合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2. 史克宽:清朝咸丰年间官吏,与兄克谐办乡团御贼,解六合围。他在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表现出色,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出色的领导才能。后擢知府,任清河道,但因事被劾夺职,尽管如此,他在六合的功绩依然被人们铭记。史克宽在组织乡团御敌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领导才能,团结民众,制定合理的作战策略,成功解除了六合之围。他的事迹体现了民间力量在保卫家乡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当地的历史增添了一段英勇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文化传承与影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文学艺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合的文学艺术发展源远流长,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从唐代骆宾王的《渡瓜步江》,以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瓜步江的壮丽景色与羁旅之情,诗作流传广泛,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到温庭筠的《盘石寺留别成公》,为六合盘石寺增添了诗意,其诗词风格华丽细腻、善于用典,在唐代诗词界地位重要,作品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再到刘长卿的《瓜步送客》,以简洁语言、深远意境,通过凄凉场景描写,表达离别的伤感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唐代诗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及李白的《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体现了长芦的风貌和诗人的情感,其诗歌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中国古代诗歌巅峰之作,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这些诗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也让六合的地域文化通过诗歌的传播而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代的方苞,生于江宁府六合留稼村,是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之一,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其散文风格简洁,注重义理和考据,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方望溪先生全集》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清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方苞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贡献,使得六合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其倡导的文学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推动了清代散文的发展与变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末的张官倬,字卓人,获功名后无意出仕。他先后赴多地考察教育,曾任教员、吟社社员、文史馆馆员等职。其酷爱菊花,自号菊隐、菊叟,著有《亦园集》《棠志拾遗》等。他的《棠邑古迹百咏》等诗作展现了六合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为传承和弘扬六合的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官倬以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通过诗歌记录下六合的历史遗迹与民俗风情,让后人能够直观地了解当时六合的人文风貌,使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张通之,名葆亨,字通之,居南京仓巷,是民国金陵女子大学著名教授。宣统元年选为拔贡,因母丧未赴任,后无意仕途,以吟诗作词和撰书绘画为乐。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著有《娱目轩诗集》《秦淮感逝》《庠序怀旧录》《白门食谱》等,对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通之的创作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多元性和文化的交融性,他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情感世界以及社会变迁,为民国文化史留下了生动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文人墨客的作品,六合还有许多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活动。古老的建筑如寺庙、祠堂等,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这些建筑的建筑风格、雕刻艺术、壁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信仰。例如盘石寺,因温庭筠的诗作而更具文化韵味,它吸引着后人前来探寻古迹,感受历史的厚重,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佛教文化和古代建筑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和故事也是六合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关于棠君伍尚的孝勇传说、康姓县令祷雨的故事等,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递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它们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文化纽带,将不同时代的六合人连接在一起,增强了人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六合还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庙会、祭祀等。庙会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表演活动,包括戏曲、杂技、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热闹非凡,吸引了大量的民众参与。它们既是娱乐活动,也是文化展示的平台,各种民间艺术在庙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祭祀活动则体现了当地人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之情,通过特定的仪式和祭品,传承着家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维系着社会的伦理秩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历史名人对六合发展的多维度影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政治治理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众多历史名人在六合的政治治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董邦政的《下车约》三十一条施政纲领,从多个方面对六合县进行了全面治理。在吏治整顿上,他严格选拔官员,惩处贪污腐败行为,建立了廉洁高效的行政队伍,使得政务得以顺利推行。在经济发展方面,他鼓励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兴修水利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同时促进商业贸易的繁荣,开设集市,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为六合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教育方面,他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修建学校,聘请名师讲学,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为六合的长远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人才资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刘格的公正执法和为民请命也对六合的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清廉谨慎、刚正不阿使得官场风气得到净化,百姓在公正的司法环境下生活,增强了对政府的信任。他救被冤枉的江盗一事,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公正善良,也为整个社会树立了正确的司法导向,让人们相信正义终将得到伸张,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文化教育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文化教育领域,许多名人发挥了关键作用。像米万钟,他凭借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汇聚六合。在他的带动下,六合形成了浓厚的文化艺术交流氛围,书画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他对雨花石的喜爱也衍生出独特的赏石文化,丰富了六合的文化内涵。人们围绕雨花石展开诗词创作、绘画描绘、品鉴交流等活动,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孙国敉等本土文人的作品则成为了六合文化教育的重要教材。他们的诗歌、散文等作品被收录在当地的文化典籍中,供学子们学习研读。这些作品以家乡为背景,描绘了六合的山水风光、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让学子们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了他们的乡土情怀和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方苞的文学成就更是对六合乃至全国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和文人的学习模仿中。其简洁明了、注重义理考据的散文风格成为了一种典范,引导着学子们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文化教育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社会风气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名人的品德和事迹对六合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棠君伍尚的贤能忠诚、重德行和仁孝慈爱,成为了当地百姓推崇的道德标准。他的故事在民间传颂,教育着后人要秉持良好的品德,尊老爱幼,忠诚于家庭和社会。这种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温绍原在面对太平军进攻时的忠君爱国和英勇无畏,成为了六合人民的精神榜样。他的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要挺身而出,保卫家园,不畏强敌。这种爱国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成为了六合人民的精神支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结语</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合的历史人文地理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史书,众多的历史名人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其中。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为六合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古代的棠君伍尚到近代的温绍原,从著名的文人墨客到廉洁奉公的官吏,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了六合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见证了六合的兴衰变迁,也为今天的六合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重视对这些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让六合的历史人文魅力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激励着人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六合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