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1月21日,国培计划步入尾声,此时正值初冬,天气晴朗,暖阳高照,微风轻拂,让人身心愉悦。最后的两天时光里,我们满怀期待地开启了一场独具匠心的研学之旅。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山,它那鬼斧神工般独特的地质构造,以及源远流长、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此次研学探索的绝佳选择。</h3> <h3>第一站:玉皇庙地质地貌研学<br> 上午十点,阳光穿透薄雾,洒落在嵩山的雄奇山峦,我们抵达玉皇庙开启研学之旅。在陈英勇老师的指引下,深入探究这片古老大地的地质奥秘。这里的地质构造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褶皱与断层相互交织,诉说着亿万年的沧海桑田。<br> <br></h3> <h3> 玉皇庙断层横亘眼前,一侧岩层陡峭直立,一侧缓缓倾斜,鲜明地展现出地壳运动的磅礴伟力。我们轻抚着古老的岩石,花岗岩的坚硬质地仿佛在诉说着炽热岩浆的冷凝历程,砂砾岩的粗糙颗粒则留存着岁月长河的沉积痕迹,石英岩的晶莹光泽,颜色交织见证着变质作用的奇妙。这些岩石让课本知识鲜活呈现。此次研学,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地质知识的领悟,更点燃了探索自然神奇、追寻地球奥秘的炽热渴望,激励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h3> <h3>老师们和陈老师探讨问题</h3> <h3>第二站:登封市地质博物馆参观<br> 在华夏大地的腹心之处,嵩山如巨龙雄峙,傲然挺立于中原。它自古以来就被视作中华文明的滥觞之所,是华夏族群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的大舞台。然而,当我们挣脱五千年文明史的时间枷锁,以地质历史的深邃视角重新审视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便会惊异地发觉,这里亦是中国最为古老的陆地核心区域之一,承载着数十亿年地球演变的厚重记忆。<br> <br></h3> <h3> 时逢下午,阳光正好,在仝老师和陈老师的悉心带领下,我们满怀期待地驱车前往嵩山地质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作为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仿若一座地质宝藏的神秘殿堂,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地质资源,散发着渊深莫测的历史底蕴。其占地面积颇为广阔,建筑风格独树一帜,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与地质文化元素,别具一番韵味。踏入馆内,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那从太古代到新生代五个地质时期的珍贵岩石、琳琅满目的矿物以及神秘莫测的古生物化石一一呈现在眼前,故而它被誉为“五代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实至名归。<br></h3> <h3> <br> 在陈老师的专业引领下,老师们依次踱步于各个展厅,如同虔诚的求知者,悉心聆听陈老师对每一块岩石、每一种矿物以及每一件古生物化石的详尽解说。那一块块饱经岁月沧桑的岩石,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数十亿年前地球的风云变幻;那晶莹璀璨的矿物,折射出地质演变过程中奇妙的物理与化学奥秘;而那些形态各异的古生物化石,则犹如一扇扇通往远古生物世界的神秘之门,让人得以一窥史前生命的蓬勃与多样。<br> <br></h3> <h3> 通过此次意义非凡的参观活动,老师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嵩山地区复杂地质构造演化历程的专业知识,更是在心底深处种下了对大自然无尽敬畏的种子。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那鬼斧神工般的神奇魅力,以及地球历史那浩渺无垠、深邃悠远的时空画卷。这一场研学之旅,恰似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每一位参与者在知识的滋养与自然的震撼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也必将在今后的教学与生活中,将这份对自然与历史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h3> <h3>第三站:嵩阳书院<br> 漫步嵩阳书院,仿若踏入文化深境,儒风墨韵沁人心脾,历史长卷徐徐铺展。它是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二程曾讲学,司马光在此著《资治通鉴》部分内容,堪称儒学教育建筑“标本”,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与哲学史上意义非凡。书院位于登封,始建于北魏,后经多次更名,现存清代风格建筑,沿中轴线分布着大门、先圣殿等,尽显传统书院特色。<br></h3> <h3> 书院因“嵩阳三宝”而愈显珍贵。一宝:《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相传工匠立碑帽遇阻,鲁班化身老者以“土圆脖子”法助其成功。二宝:“华夏第一柏”将军柏,树龄超 4500 年,是书院标志性景观。三宝:武则天除罪金简,因修复期未能得见,幸有讲解员详述。<br> </h3> <h3>大唐碑</h3> <h3>大将军柏</h3> <h3>二将军柏<br> 相传汉武帝为了祭祀天地,决定登临嵩山。在嵩山脚下,汉武帝看到一棵巨大的柏树,特别兴奋地封它为“大将军”。随后,他又看到一棵更大的柏树,于是封它为“二将军”。随从的大臣们虽然觉得不合理,但汉武帝为了保住面子,说:“先入者为主”,于是就这样决定了。先入为主由此而来。</h3> <h3>老师们在学堂讲认真聆听讲解员讲授历史故事</h3> <h3>第四站:嵩山洪积扇地貌学习<br>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怀着对自然与知识的敬畏之心,研学队伍在参观嵩阳书院之后,沿着山脚徐徐而上,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地质探索之旅。</h3> <h3>于洪积扇处,陈老师详细讲解了其形成的奥秘。洪积扇作为河流冲积作用的显著成果,其扇顶、扇中与扇缘的独特地貌特征,以及砾石、砂与黏土的沉积分布规律,一一展现在眼前。在陈老师的详细讲解下,老师们深刻领悟到了水流速度、搬运能力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仿佛亲眼目睹了千万年间,河流裹挟着泥沙,在出山入原之处,逐渐堆积形成这一壮观地貌的漫长历程。</h3> <h3>最后一站:观星台天文考察<br>登封观星台:穿越时空的天文之旅<br> <br> 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有一座屹立了 700 多年的古老建筑——观星台,又称登封观星台。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观星台之一,犹如一部石质史书,静静诉说着古代天文学的辉煌。<br> <br> </h3> <h3> 11 月 22 日上午,正值小雪节气,我们来到了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登封观星台。节气与天文观测在这里交融,更彰显出古人智慧与自然规律的紧密相连。<br> <br> </h3> <h3> 周公测景台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和计年的重要天文仪器。景台由石圭和石表两部分组成,石表上刻有“周公测景台”五个字。这座台子现竖于周公祠前,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方形的石座,上部为长方形石柱。在夏至之日,八尺表的影长为一尺五寸,从而推算出当时测影台所在地的纬度为34.3度,这一天的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故俗称“没影台”。周公测景台不仅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等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h3> <h3> 子午式日晷的原理是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计时。子午式日晷由一个垂直的晷针和一个水平的晷面组成。在一天中,太阳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导致晷针在晷面上的影子也会随之移动。</h3> <h3> 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的投影来测定时刻的仪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方向来划分时刻。你能读出此时的时间吗?</h3> <h3> 仰仪的原理主要是基于小孔成像和赤道坐标网来测量太阳的赤经与纬度。仰仪的设计者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它是一种专门用来观测太阳的天文仪器。仰仪的形状像一口朝天放置的大锅,锅口刻有24个方位,用于校正水平的水槽位于仪唇的边缘。仰仪的中心有一个小孔,称为玑板,阳光通过这个小孔投射到仰仪内的赤道坐标网上,从而可以直接读出太阳的赤经、纬度、时间和真太阳时等信息。此外,仰仪还可以用于观察日食全过程,测定食相时刻、方位与食分等。图中少一个南北向的缩竿</h3> <h3> 眼前的一个个观测仪器,恰似岁月尘封的智慧密匣。当目光与之触碰,好似有幽秘的文化密码丝丝缕缕沁入心间。我们仿佛看见,在悠悠历史长河的那头,古人以赤诚之心、精妙之思,赋予这些仪器生命与使命。其巧夺天工的设计、独具匠心的构造,于无声处彰显着对宇宙乾坤的深度叩问与精准度量。此刻,敬仰之情如洪波涌起,滔滔不绝,不仅为那超越时代的智慧结晶,更为那传承千古的探索精神,深深折服,慨叹不已。</h3> <h3> 这次登封市嵩山野外地质地貌研学之旅,是一场收获满满的知识探寻之行,在此要深深感恩国培计划,更要诚挚感谢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老师的精心安排。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里,我们像勤勉的学者,不断汲取知识养分,对地层结构、岩石特性等有了直观认知,知识技能得以拓展。这趟研学之旅,是人生珍贵的财富,它将化作内心的力量源泉,鞭策我们在未来的求知征途中,执着追求真理,大胆探索未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