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4.11.17 中国国家博物馆<br>★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br>制成于1760年,即乾隆二十五年。全称粉彩描金海晏河清燕耳尊,是景德镇官窑为当年圆明园内海晏堂特制贡品。外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它的工艺水平无论是胎料,底釉,烧制,着色,上彩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园明园,海晏堂亦沦为废墟。但幸运地是,海晏堂内陈设的两件瓷尊被保存了下来,此为其中一件。这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尊流亡海外,历经辗转,回到国内,以1千万人民币为私人购得,此后下落不明。<br>瓷尊施霁青色釉,肩颈间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为耳。霁青色象征 “河清”,燕子与 “晏”谐音,蕴含着 “海曼河清,四海承平”之意。</h3> <h3>★琅琊石刻<br>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br>原是秦代七刻石仅存的两处刻石之一,原刻石在山东胶南琅琊台,现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br>《琅琊刻石》的前半部分刻497字,前289字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后208字记录李斯、王绾等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后半部分刻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h3> <h3>★舞蹈纹彩陶盆<br>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陶器之一,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br>属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8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br>图案所展示出的原始先民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的生动场面,是非常珍贵的形象资料,对于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源、发展、艺术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h3> <h3>★击鼓说唱陶俑<br>东汉 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为东汉明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br>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h3> <h3>★彩绘雁鱼青铜釭gang灯<br>西汉 1985年出土于山西省朔县(今朔州市朔城区)照十八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53厘米,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大雁与鱼的造型整体构思精巧,体现了汉代灯具制作的水平,是一件难得的设计珍品。<br></h3> <h3>★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br>西汉 1963年在陕西兴平出土<br>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收藏,长58.1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公斤。<br>铜犀尊工艺精湛,造型逼真,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衬生辉,形象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尤其是尊身整体以错金银云纹涂刻,精美华丽之余,又洋溢着充沛的活力,堪称中国汉代青铜器中的奇葩。</h3> <h3>★裸体浮雕彩陶壶<br>新石器时代后期 1974年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柳湾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br>为酒器,陶壶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在数以万计的彩陶器皿中脱颖而出,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特殊的图案装饰表明它不是生活用具,而是礼器或专门制作的葬具。</h3> <h3>★彩绘雁鱼青铜釭gang灯<br>西汉 1985年出土于山西省朔县(今朔州市朔城区)照十八庄<br>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高53厘米,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为汉代青铜器中少有器物。</h3> <h3>★人面鱼纹彩陶盆<br>仰韶文化 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br>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于1995年5月25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h3> <h3>小口尖底陶瓶<br>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br>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h3> <h3>★涡纹彩陶罐<br>马家窑文化 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br>这件涡纹彩陶罐是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的一个杰出代表,纹饰瑰丽,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有“彩陶之王”的美誉。</h3> <h3>鎏金熊形青铜镇<br>西汉 1952年安徽合肥出土<br>汉镇一般用金属铸造,体积不大。为避免牵羁衣物,镇体的基本造型往往接近于一个扁圆的半球。做成动物形的,为保持器体的半球形轮廓,常采取盘踞的姿势。这二件铜镇采用汉代人们喜爱的熊的造型,把肥大的熊体处理得憨厚可爱而并不蠢笨,为汉代较单调的室内布置增添了活泼气氛。</h3> <h3>嵌贝鹿形青铜镇<br>西汉 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br>镇放在席上四角,用来避免起身落坐时折卷席角。</h3> <h3>黄釉乐舞图瓷扁壶<br>北齐 1971年河南安阳出土 高20厘米<br>施菊黄色釉。壶身饰一组人物乐舞活动场面,五人均高鼻深目,着胡服,属西域人形象。这与北齐统治者提倡汉人鲜卑化有直接关系。</h3> <h3>三彩绞釉陶狩猎骑俑<br>唐代 1972年出土于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br>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h3> <h3>演奏陶俑<br>唐代 1955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br>唐代宫廷器乐演奏的组合形式之一。绘白彩,面饱满,形貌、服饰相似。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衫,腰系带。绘白彩,面饱满,形貌、服饰相似。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衫,腰系带。或盘、或跪,分别执琵琶、横笛、排箫、箜篌、笙与拍板进行演奏。姿态端正、神情专注的乐俑,为研究唐代乐史提供了宝贵资料。</h3> <h3>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执壶<br>明代 高35厘米<br></h3> <h3>褐釉剔花扁壶<br>西夏 1985年宁夏海原征集<br>为西夏时期的背水用具。此扁壶小口,卷沿,口沿一侧有堆刺纹,短颈,双系,腹部扁圆,正面饰两组褐釉剔刻牡丹花纹,背面置圈足。这类瓷扁壶是由皮囊壶发展而来,边缘附加的堆刺纹则逼真地再现了皮条缝制的痕迹。</h3> <h3>十二支铁灯(复制品)<br>东汉 高73厘米 1953年河南省洛阳市烧沟出土<br>此灯是汉灯的一种,形似花树。灯柱有规律地分层伸出枝条,枝头托灯盘,盘中往往立灯芯。这盏十二支铁灯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应是豪富家的用物。</h3> <h3>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br>辽代 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墓出土<br>长盘形如海棠花,胎质粗硬,先施白色化妆土,再施黄、白、绿三色釉,釉面有细微裂纹。外壁为黄釉。边缘为卷草纹,盘底落花游鱼。釉色莹澈,造型美观大方,为辽三彩器中精品。</h3> <h3>郑和铸铜钟<br>明代 此钟通高83厘米 重77千克<br>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第七次奉命远航“西洋”,三月抵达福建长乐等候冬季季风,五月沿闽江而上抵达南平镇,铸此铜钟布施长乐南山三清宝殿,祈求出海航行平安,因此,又称三清宝殿铜钟。</h3> <h3>绿釉鸱吻<br>西夏 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皇陵西碑亭遗址出土<br>绿釉鸱吻是屋项正脊两端的装饰物。这件鸱吻呈龙首鱼尾状,龙首与鱼尾分别烧制成形,遍饰鳞纹,施绿釉,釉面光亮。鸱吻形体高大,形象威猛雄壮。</h3> <h3>粉彩镂空转心瓶<br>清 乾隆<br>它是由五彩发展而来,其特点是改变了五彩单线平涂的绘法,有的画面施以玻璃白粉,再绘以各种彩料。这件镂空转心瓶为清代创制的一种新瓶式,是在镂空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h3> <h3>斗彩海水团花纹球瓶<br>清 雍正<br>人们把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的瓷器,称之为天球瓶。斗彩又名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种装饰艺术。斗彩先以釉下青花在坯上描绘勾勒,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填涂或点涂成完整的花纹。</h3> <h3>青花八吉祥纹扁壶<br>清 乾隆<br>此瓶形制高大,气势宏伟,造型端庄,纹饰布局工整,图案化的装饰别具一格,为清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八吉祥纹又称“八宝纹”,是一种典型的含有宗教意义的瓷器装饰纹样。</h3> <h3>★粉彩梅竹双燕瓶<br>清 雍正<br>瓷器作品以其精美的粉彩工艺和细腻的绘画著称。 该瓶的造型独特,撇口、长颈、扁圆形腹、圈足,外壁绘有梅竹双燕图,描绘了翠竹、梅枝及梅花,两只春燕悠闲地栖息于花枝间,羽毛和竹叶的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展现了春回大地的生机勃勃。此瓶为雍正粉彩器中的上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瓷器精品。</h3> <h3>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br>元代<br>这件玉壶春瓶的核心图案是云龙纹,一条三爪行龙昂首扬须 腾云驾雾,喷火逐珠 威风凛凛 气势恢宏。</h3> <h3>青花八仙葫芦瓶<br>明 嘉靖<br>葫芦瓶是明朝嘉靖年间最为流行的一种造型,因为嘉靖皇帝朱厚熜非常迷恋道教,而葫芦是道家的一个重要代表。此瓶形体高大,青花色泽浓艳,描绘精致,八仙人物形象各异,是嘉靖青花瓷的代表作。</h3> <h3>青花夜宴桃李园棒槌瓶<br>清 康熙<br>器因形似旧时洗涤衣物的棒槌而得名。瓶洗口,直颈,丰肩,筒形长腹,圈足。腹部通景青花绘《夜宴桃李园图》,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伪托款。</h3> <h3>仕女弈棋图<br>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br>《弈棋仕女图》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为研究唐代绘画技艺、服饰艺术、地方民俗,化妆技术、围棋发展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形象资料。</h3> <h3>三彩黑釉陶马<br>唐代 1972年河南省洛阳关林出土<br>这件马俑全身黑色,唯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马头低俯,作嘶鸣状,体态雄健,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和谐统一,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h3> <h3>红衣舞女壁画<br>唐墓出土<br>舞女头梳高髻,身穿敞胸窄袖衫,下着红白长褶裙,手执披帛,舒展双臂,缓步起舞,表现的正是唐代“巾舞”的形象。</h3> <h3>便服男陶俑<br>唐代 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xu墓出土<br>唐代陶俑比较多,而且制作精致,美观度也大大提升。比如这尊陶俑,如果没有铭牌,还以为是男装女俑。还有,这站姿,S形?挺柔美。<br>勖——勉励</h3> <h3>三彩釉陶胡人骑卧骆驼俑<br>唐 开元 1957年陕西西安西郊鲜于庭诲墓出土<br>脸圆鼻高,突目红唇。头戴红色歪尖小胡帽,身着白色绿斑圆领衫,下穿褐色裤,缚于长筒靴内。右手挥鞭,左手握缰,作奋力驱驼站立状。驼体健壮,四肢踡卧,扬首鼻歙,为备起姿势。驼除鬃毛为白色外,身施黄褐色釉,背配椭圆形绿、黄、白三彩网格纹镶蓝边鞍鞯。匠人抓住极富动感的瞬间,塑造了形神兼备的骑驼陶俑形象。釉色光洁莹润,是少见的唐代三彩雕塑艺术精品。</h3> <h3>三彩釉陶待女俑<br>唐 开元十一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br>鲜于廉,字庭诲,《唐书》无传,但根据志文,其是参与平定韦后之乱的功臣,所以得到唐玄宗信任,从一个低级军官一跃升为右领军卫将军,并“亲掌兵符”警卫宫廷。</h3> <h3>三彩釉陶胡服牵马俑<br>唐代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br>这件俑头戴幞头,身穿浅黄色翻领窄袖袍和半臂,束腰带,脚穿短靿靴,身体微向前倾,双手在腰间一上一下作牵马状,体态生动。<br>在唐代,幞fu头是男子常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皇帝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都要裹幞头,即便全身赤裸、进行相扑表演的力士,也忘不了裹幞头。</h3> <h3>彩绘陶戴帏wei 帽女骑俑<br>唐 显庆二年 1972年陕西礼泉张士贵墓出土<br>帏帽原为居住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出门防风用的实用性帽子,传到中原地区后成为贵族妇女出游的时尚性装束,在唐代初年很盛行,朝廷曾禁止这种风尚,反而却使其更为风行,以至“(武)则天之后,帏帽大行。</h3> <h3>吉字纹锦<br>唐代 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br>吉字纹锦在唐代的历史背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吉字纹锦是一种纬锦,使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纬线与一组经线重叠交织而成,通过纬线变换颜色来显花。这种技术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主要的织锦品种。</h3> <h3>小团花锦<br>唐代 1960年新疆吐鲁番出土</h3> <h3>陶镇墓兽<br>北魏 1965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h3> <h3>陶牛车<br>北齐 1955年山西太原出土<br>拉车的大牛竖着两只大犄角,长的非常健壮。艺术家在牛身上流畅地画了几笔墨线,让我们觉得牛毛似乎被风微微吹动。车辕原为木制,出土时已朽。考古发现的这一时期的陶牛车模型、绘画资料更为多见。这些都显示了牛车是盛行一时的交通工具。</h3> <h3>陶骆驼<br>北齐 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h3> <h3>陶女俑<br>三国·蜀</h3> <h3>弹琵琶陶俑<br>北齐 1973年山西省寿阳县厍狄迴洛墓出土<br>头戴红色束发小冠,上穿圆领窄口白色长袖衫,外罩交领阔袖红色短襦,袖口宽及膝处,上衣领口、袖口及下摆边缘饰有红色宽带纹;腰带多余部分于中间打结,反折于左侧腰间。下着宽脚及地白色长裤,两条裤带垂于腰前,足蹬圆头履。立俑长眉细目,口涂朱色,怀抱镶黑边琵琶,左手横持琵琶曲柄,右手抱琵琶琴身,用拨子弹奏。弹琵琶俑衣饰考究,神情端庄,整体塑造了一位五官端正、眉清目秀的青年乐手,全神贯注地演奏情景,是同类题材陶俑中的精品。<br><br></h3> <h3>青瓷熊灯<br>三国 吴 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 <br>高11.5厘米,<br>照明用具。熊坐在底盘上,头顶灯盘,双臂护在头两侧,有着熊特有的憨态,十分有趣。这件熊灯灰白色胎,土黄色釉。灯盘为钵形。灯柱制成幼熊形状,腹部鼓起,四肢细弱,身体刻划出细线纹,代表鬃毛。底盘底面刻"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甘露元年为公元265年。是独极具意趣的佳作。</h3> <h3>银壶<br>晋代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br>从1973~1981年,在这里发掘了182座汉晋时期的墓葬。这件银壶出土于一座时代为晋时期的卢水胡首领的墓内,是公元3世纪时期,今叙利亚一带的罗马时期的</h3> <h3>青瓷羊形烛台<br>晋 东晋(公元317-420年)1976年江苏镇江出土<br>插置蜡烛器具。青瓷羊呈昂首跪卧姿态,全身施晶莹的青色釉,在羊的头部和身上点缀着几处褐色的斑点。羊头顶部的圆孔用于插放蜡烛。</h3> <h3>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br>西汉 高44cm<br>它是一件造型独特的虎耳束腰筒形贮贝器,设计精巧,使得器盖与器身能够紧密扣合,无一丝缝隙。口沿处有一方形凹入榫槽,盖内侧有一凸方形榫槽,器身两侧有对称虎形耳,平底。底足四个,作爪形。盖中央立一铜鼓,其上立一牛,作昂首鸣叫状,环周有六牛,大角长尾,肩瘤突起,状极生动。贮贝器的西汉时期滇人中的统治者贮存贝币的用具。</h3> <h3>虎钮青铜𬭚chun于<br>汉代<br>铜质,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肩大腰小,近似筒形。青铜乐器铜色青绿有光泽。是国家馆藏一级文物。<br>此𬭚于是汉代蜀人或巴人的遗物。<br></h3> <h3>彩绘石骑马人<br>东汉 1955年河北望都出土<br>此石雕系用整块石灰石雕成,骑马的僮仆头戴黑色平巾帻,身著红地白色流云纹剪襟短衣、粉地红色流云纹大口裤,左手提酒椑,右手提两尾鱼,作欣欣然买酒归来状。<br>东汉时期,雕塑艺术风格较西汉有较大变化。西汉的石雕作品一般造出大体轮廓,力求简练,东汉则出现了用线条来表现细部,如衣饰、家禽的羽毛等。这件彩绘石骑马人,总体造型古拙雄浑,细部刻画又生动传神,为东汉石雕艺术的精品。这种题材的石雕,在汉代也为仅见。</h3> <h3>石天禄<br>东汉 河南洛阳西郊出土<br>此物件颈背阴刻“缑gou 氏蒿聚成奴作”七字,表明是缑氏(今 河南 偃师 )蒿hao聚村工匠成奴作所作。天禄辟邪是东汉时期立于墓前的神兽,常与辟邪成双成对。</h3> <h3>绿釉陶楼<br>东汉 1956年山东高唐固河出土 高144厘米<br>此陶楼为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方形四檐楼阁式,共四层,每层构造大致相同,上有镂空方窗。是成为中国古代木构楼阁长期遵循的建筑形式。是当时木构楼阁的一个典型缩影。<br></h3> <h3>青瓷印花壶 <br>南朝(公元420年--589年)1954年湖南长沙出土。<br>此壶是使用印模在尚未干透瓷胎上印出花纹。</h3> <h3>陶车<br>东汉<br>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驰道、开河汇,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水陆交通网。汉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扩展,交通网络的发达、车船制造技术的提高,马车、牛车和舟船等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出行更为方便。</h3> <h3>陶车的侧面图</h3> <h3>陶船<br>东汉 1954年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出土<br>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船舵形象资料。船上塑有6个人物,分立各处。甲板上布置有六组矛和盾。根据船上所塑人物身高比例推算,此船长约14—15米,载量约50石,在当时是一艘中等以上的船。船首悬碇,沉入水下,能较好地扣底抓沙。船两侧船舷上铺走道,可供篙手撑篙行走用。船舵位于船尾中部,且装在船尾专设的舵楼中,其板叶宽大,障水有力,下端与船底取齐,水浅时不须提舵。</h3> <h3>错金银鸟篆文青铜壶<br>西汉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br>错金银是古代金属细工的装饰技法之一,具体作法是用金银丝、片嵌入青铜器,构成纹饰或文字,然后错平磨光。</h3> <h3>鎏金青铜尊<br>西汉<br>在汉代,酒一般贮藏在瓮、榼或壶中,饮宴时先将酒倒在尊里,再用勺酌于耳杯中饮用。当时的酒尊分盆形和筩形两大类。根据出土器物铭文,盆形尊自铭“酒尊”,筩形尊自铭“温酒尊”。在汉代,“温酒”即醖酒,是反复重酿多次的酒。它用连续投料法酿造而成,酿造过程历时较长,淀粉的糖化和酒化较充分,是酒液清淳、酒味酽冽的美酒。所以汉代盛醖酒的筩形尊制作精美,在汉画像石中也多被置于案上,其地位远高于被置于地上的盛普通酒的盆形尊。</h3> <h3>永固陵石劵门<br>北魏 1976年山西大同出土<br>“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冯氏生前曾两度“临朝专政”,又虔信佛教,其陵墓与佛寺相结合,布局有佛教特色。该墓室过道石券门两侧盒柱雕饰精美,各浮雕一个手捧莲蕾的赤足童子和口街宝珠的长尾孔雀,下为虎头门墩,雕刻精细。这些石刻因长期封在基墓内,未经露天风化,保留着雕刻刚刚完成的原貌,是研究北魏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h3> <h3>鎏金狮子葵瓣三足银盘(复制品)<br>唐代 1956年陕西西安出土<br>狮原不产于中国,西汉时始由西域贡入。唐代狮纹比较写实,与后代程式化的狮纹有所不同。此盘造型、纹样风格以及制作工艺均具明显的盛唐特征,是唐代前期同类器物中的代表作。</h3> <h3>货郎图(复制品)</h3> <h3>“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br>建窑建盏是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建窑生产的黑釉瓷器,以其简约的造型和独特的黑釉色著称。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时期,尤其在宋代斗茶之风的推动下,建盏迅速成为斗茶的最佳用具,风靡一时。建盏的制作工艺复杂,窑工需要精准控制温度和火候,使釉面在自然状态下流淌,形成独具特色的窑变釉面,如兔毫釉、油滴釉、鹧鸪zhe gu 斑、曜变等珍稀品种。这些釉面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也反映了宋人恬淡典雅的审美情趣。<br>“紫玉瓯心”是指建窑建盏在光线照射下散发的紫色光晕。<br></h3> <h3>建窑黑釉兔毫盏<br>宋代</h3> <h3>建窑黑釉敞口盏<br>宋代</h3> <h3>建窑乌金釉兔毫束口盏<br>宋代</h3> <h3>建窑黑釉油滴盏<br>宋代</h3> <h3>建窑铁锈斑釉盏<br>宋代</h3> <h3>柴烧薄胎茶末套装<br>当代 陈艗yi 作品<br>艗——船头。因古代富贵人家常在船头画鷁(一种水鸟)形而得名。亦作“艗首”。</h3> <h3>如意<br>当代 李学有作品</h3> <h3>牡丹花大撇口盏<br>当代 李学有作品</h3> <h3>鹧鸪斑大盏<br>当代 李细妹作品</h3> <h3>万山可染<br>当代 李细妹作品</h3> <h3>浴火莲衣<br>当代 李细妹作品</h3> <h3>如意戏球蓝毫罐<br>当代 邹光辉作品</h3> <h3>兔毫执壶<br>当代 王清霞作品</h3> <h3>浮萍鹧鸪斑将军罐<br>当代 陈慧敏作品</h3> <h3>鹧鸪斑<br>当代 张家华作品</h3> <h3>柴烧宽口坛<br>当代 许家有作品</h3> <h3>南亭<br>当代 周运隆</h3> <h3>彩釉滴细口瓶<br>当代 潘建信作品</h3> <h3>倾城花开<br>当代 孙莉作品</h3> <h3>兔园上客<br>当代 朱静芸作品</h3> <h3>蓝兔毫如意葫芦瓶<br>当代 许杰作品</h3> <h3>大曜变盏<br>当代 陆金喜作品</h3> <h3>兰亭·叙<br>当代 李光熙作品</h3> <h3>乌金釉之所以名贵,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乌金釉始于明代成化年间,成熟并兴盛于清康熙、乾隆时期。其制作工艺复杂,要求高温无氧烧制,且釉药的主要成分包括氧化铁和氧化锰,这使得其烧制过程非常难以控制,稍有差池就会变成灰黑、褐色甚至柿红色。<br>乌金釉的珍贵还体现在其历史背景和市场价值。乌金釉瓷器在清代被视为皇家用品,稍有瑕疵就会被销毁,因此存世量极少。即使在清代瓷器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的情况下,乌金釉瓷器的数量仍然非常有限,这也使得其市场价值极高,尤其是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乌金釉瓷器更是珍贵。<br><br></h3> <h3>青白瓷雕塑<br>当代 黄美金作品</h3> <h3>漏拍展牌<br>应是当代作品</h3> <h3>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有展品展出<br>钧窑天蓝釉紫斑三足炉<br>金——元代<br></h3> <h3>钧窑天青釉盏托<br>元代</h3> <h3>耀州窑刻花五足灯<br>北宋</h3> <h3>耀州窑刻花卷草纹三足炉<br>北宋</h3> <h3>白釉执壶<br>唐代</h3> <h3>巩义窑白釉渣斗<br>唐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