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南京浦口火车站街区正式开街,成为了南京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程</span>坐了一个多小时汽车,来到了南京中山码头,然后,从中山码头坐轮渡,大约十来分钟便到达江北——浦口码头。</p><p class="ql-block"> 走出浦口码头,眼前正对着的就是浦口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深秋,这座朱自清笔下父亲《背影》蹒跚的百年老站,月台、铁轨上落满梧桐叶。</p><p class="ql-block"> 我走进了浦口老火车站,站房红砖青瓦,古朴而庄重,这里,依旧保留着民国建筑独有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如今,站旁津浦路两侧的民居已空寂落寞,让人心生感慨;他们是岁月静好的见证者,承载了无数的故事与回忆,更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而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背景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浦口火车站始建于1911年,是全国唯一一座比较完整的保存了民国特色的火车站。 </p><p class="ql-block"> 2004年,最后一班8084次南京北—蚌埠班车缓缓驶出后,浦口老火车站退出了历史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走近浦口火车站,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火车轰鸣、汽笛长鸣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由英国人设计的伞形长廊与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相连接,充满了异国风情,这里被公认为最文艺、最民国的老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于是, 许多影视剧组来到了这里,都将它作为外景拍摄地,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国歌》、《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等影视作品中,都留下了浦口火车站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浦口火车站,它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无数故事与情感的起点与终点。</span>铁轨,就像是一条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向着远方延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斑驳的铁轨上,光影交错间,时间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站台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多故事都凝固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span>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朱自清先生笔下那篇深情款款的《背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步在车站周围,老式的住宅楼、狭窄的巷弄。</span>走进这些小巷,仿佛穿越到了50年代的电影场景。红砖房、掉漆的门窗,都透露出浓浓的历史韵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旧的候车室,木质的长椅,还有那挂在墙上的老式时钟,每一处都透露着旧日的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站房的墙壁上,挂着一些泛黄的照片,它们无声地讲述着浦口火车站的辉煌岁月。</span>这些照片,如同一个个时间的切片,让人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那份属于旧时光的温情与浪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浦口火车站的站台上,闭上眼睛,思绪中的《背影》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重现,一幕幕仿佛触手可及,让我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份跨越时代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 偶尔,一辆复古的火车缓缓驶入,汽笛声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 那些乘客,或带着行囊,或牵着孩子,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远方的憧憬和对家的不舍。 ” </p><p class="ql-block"> 这些场景,与《背影》中的情感不谋而合,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之中。</p> <p class="ql-block"> 我随着人群,走到了小广场上,这里有一尊戴眼镜、穿长衫、模样清癯的《背影》雕像,总体采用青铜雕成,唯有椅子上的橘子色泽鲜艳,仿佛跨越时空,讲述着那段关于父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过无数动人的故事,朱自清和父亲在这里告别,金燕西和冷清秋在这里错过,我还记得《情深深雨蒙蒙》里的依萍和书桓,也是在这里难舍难分,分手泪落于此,雨廊下的身影,从未停止过掂记和等待。</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这里寻找《背影》中的痕迹,感受那份纯真而深刻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背影》雕像不远处,新开了一家《背影》主题咖啡馆,许多人手持橘子打卡,我的思绪,瞬间飞回了中学的语文课本里……。</p><p class="ql-block"> 这橘子对儿子来说是甜的,可对父亲来说可能是苦的。人生很多事、很多人也大抵如此,经历方能感同身受。于是《背影》成了情与爱最深沉表达。</p><p class="ql-block"> 事隔多年,他与父亲的那次离别场景,也曾经温暖了无数少年读者的心房。</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初我在读书时,朱自清《背影》的故事曾深深地打动了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包括</span>他的《荷塘月色》,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充盈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章运用了比喻、通感、叠字等修辞手法,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背影》一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叙述了他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并替他买橘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全文语言朴素典雅,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p><p class="ql-block"> 这份情感,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真挚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的《背影》小说写于1925年,《背影》的故事,却发生于1917年,那时朱自清20岁,正在北京大学读书。</p><p class="ql-block"> 那年冬天,父亲朱鸿钧丢了工作,祖母也抑郁成疾而去世,朱家顿时陷入了贫困,曾经收藏的一些古董、字画等,此时都进了当铺。<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从一个官员,变成了一个为生计忧愁计较的普通男人。</span></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的弟弟朱物华(后任交通大学校长),本想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却在父亲朱鸿钧的坚持下,考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因为师范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生活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背影》里多个细节,也透露出朱家当时的困顿。此时,《背影》中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重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跨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是《背影》最精彩的片段。</span></p><p class="ql-block">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p><p class="ql-block">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着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影》浸透着朱自请对父亲深深的敬爱与怀念,</span>父亲虽然财务拮据,在儿子临行前,还是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自己能给的一切,虽然看上去有些笨拙。</p> <p class="ql-block">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着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字字含情,句句动人,两次流泪浸透着他对父亲的无限眷恋。</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与父亲的分别,不仅是地理上的远离,更是心灵深处的一次深刻触动。</p> <p class="ql-block"> 1928年,《背影》成文三年后,父亲朱鸿钧看到了儿子朱自清写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当时的场景:“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父亲,大抵就是这样的吧,他们爱子女,却不说,只有自以为是的方式表达着。父爱如山,他们的爱,<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份沉默,</span>有一份倔强,需要看山人自己去领悟。</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为了给他买橘子,蹒跚地穿过铁道,那笨拙而又坚定的身影,成为了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们在这里回味《背影》中的温情,也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中,寻找自己的“背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站内外,时常可以看到人们驻足凝视,或拍照留念,或默默沉思,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一段与浦口火车站相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浦口火车站,见证了无数次离别与重逢。在那个年代,火车是连接家与远方的唯一纽带。</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车站,无论白天黑夜,还是春夏秋冬,到处都是走南闯北的旅人,每一次汽笛响起,都意味着一段故事的开始或结束。</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朱自清笔下《背影》的现场 ,也曾是接通大江南北的咽喉之地,这里曾举行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迎灵仪式” ,如今,浦口火车站作为一处文化遗产,成为了广大文学爱好者、历史探寻者的朝圣之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亲的文章里的经典,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p><p class="ql-block"> 浦口火车站,因为有了《背影》的加持,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己成为了一个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象征,从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临别时,我站在浦口火车站的站台上,风依旧轻轻吹过,它拂过我的脸庞,带着一丝凉意,却也带着几分温柔。</p><p class="ql-block"> 站台上,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故事与梦想。站台下,铁轨如两条平行的历史轨迹,延伸至远方,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文艺青年的背影取代了朱父跨过铁轨买橘子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回眸这座满载故事的旧站,一股莫名的情愫悄然涌上心头。它不仅是旅程的起点或终点,更是一个情感的港湾,而那份关于【背影】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永恒。</p>